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李实的《春秋论序》

李实的《春秋论序》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4-12-22
  • 发布时间:2024-05-11 04:05:17
“旧有天水胡缵宗序,今亡。按公以进士郯城令起家,历官中外,至大宗伯大败不久,病卒于京。当大礼议起,公于嘉靖元年壬午,以楚抚献议,议考兴献王辨、考孝武之非是,与张、桂、方、霍四公小同而意异。惟时主濮议者杨廷和,而五人与之抗,群僚半得罪去。五人
内容详情

“旧有天水胡缵宗序,今亡。按公以进士郯城令起家,历官中外,至大宗伯大败不久,病卒于京。当大礼议起,公于嘉靖元年壬午,以楚抚献议,议考兴献王辨、考孝武之非是,与张、桂、方、霍四公小同而意异。惟时主濮议者杨廷和,而五人与之抗,群僚半得罪去。五人称善趋时,咸得柄用,迹嫌迎合。而十七年有称宗入庙之失,遂啧啧五公。此五公建议之韪不尽白于天下,其实人臣事君之义,不以匡救其失遂废。将顺其美群工所固执者为之,子不得顾其私,亲五公所辨析者为谁知后,为当后与不当后,精粗较然有分,而十七年后至过举于五公何咎焉。若公之争迁陵,争世庙,争庙路,不既卓卓乎伟哉。越百年余,弘光别建庙奉,懿文兴献福王同祀焉。群工昧会通典礼之误,五公形似导谀之嫌,十七年败典伦之衍,举皆雾散冰消,公论始无遗恨矣。盖公之立朝,本于公之学道。公督学黔中,适阳明谪龙场,公礼延曾城,与朝夕讲明斯道易简精深,务求合于圣贤,耻苟同于世儒,春秋论可概见矣。公所著有《大礼纂要》《漕船志》《为陆象山鸣冤录》《救荒策》《文集》若干卷。公姓席名书,字文同,别号元山。少保,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谥文襄。弟席春,翰林院修撰,吏部侍郎。彖给事中,以言事谪州判。皆进士。同产也。时人目为三凤。”

明朝王守仁的详细资料

1.关于贺知章的文学常识

贺知章 唐 察看该作者的所有作品 作者小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作品评述 事迹四则 贺知章,会稽永兴人,太子洗马德仁之族孙也。少以文词 知名,举进士。

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又迁太常博士,皆陆象先 在中书引荐也。开元十年,兵部尚书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 请知章及秘书员外监徐坚、监察御史赵冬曦皆入书院,同撰 《六典》及《文纂》等,累年,书竟不就。

后转太常少卿。 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又充皇太子侍读。

是岁,玄宗封东岳,有诏应行从群臣,并留于谷口,上独与宰 臣及外坛行事官登于岳上斋宫之所。初,上以灵山清洁,不欲 喧繁,召知章讲定仪注,因奏曰:“昊天上帝君位,五方诸帝 臣位,帝号虽同,而君臣异位。

陛下享君位于山上,群臣祀臣 位于山下,诚足垂范来叶,为变礼之大者也。然礼成于三献, 亚终合于一处。”

上曰:“朕正欲如是,故问卿耳。”于是敕: “三献于山上行事,五方帝及诸神座于下坛行事。”

俄属惠文 太子薨,有诏礼部选挽郎,知章取舍非允,为门荫子弟喧诉盈 庭。知章于是以梯登墙,首出决事,时人咸嗤之,由是改授工 部侍郎,兼秘书监同正员,依旧充集贤院学士。

俄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 知章性放旷,善谈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

工部尚书陆象 先,即知章之族姑子也,与知章甚相亲善。象先常谓人曰: “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

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 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俭, 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遨游里巷。

醉后属词, 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又善草隶书,好事者供其笺 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

时有吴郡张旭,亦与知章相善。旭善草书,而好酒,每醉 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

天宝三载,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 乃舍本乡宅为观。上许之,仍拜其子典设郎曾为会稽郡司马, 仍令侍养。

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至乡无几寿 终,年八十六。

肃宗以侍读之旧,乾元元年十一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 士贺知章,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 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常静默以 养闲,因谈谐而讽谏。

以暮齿辞禄,再见款诚,愿追二老之踪, 克遂四明之客。允叶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衣 而长往。

丹壑非昔,人琴两亡,惟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 礼,式展哀荣。可赠礼部尚书。

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 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朝 万[一华按:“万”字衍。

]止山阴尉,齐融昆山令,若虚兖州 兵曹,巨监察御史。融遇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

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 (《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中《贺知章传》) 贺知章字季真,赵州永兴人。

性旷夷,善谭说,与族姑子 陆象先善。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 鄙吝生矣。”

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张说为丽 正殿修书使,表知章及徐坚、赵冬曦入院,撰《六典》等书, 累年无功。

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 谢。宰相源乾曜语说曰:“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然学士、侍郎孰为美?”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 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

此其为间也。”玄宗自为 赞赐之。

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 申王薨,诏选挽郎,而知章取舍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 知章梯墙出首以决事,人皆靳之,坐徙工部。

肃宗为太子,知 章迁宾客,授秘书监,而左补阙薛令之兼侍读。时东宫官积年 不迁,令之书壁,望礼之薄,帝见,复题“听自安者”。

令之 即弃官,徒步归乡里。 知章晚节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 外监”。

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善 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 世传以为宝。

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 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 赐镜湖剡川一曲。

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 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幼子亦听为道士。

卒,年 八十六。肃宗乾元初,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贺知章传》) 贺知章,字维摩,会稽永兴人,太子洗马德仁之孙。少以 文词知名,工草隶书。

进士及第,历官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学士、太子右庶子、兼皇太子侍读、检校工部侍郎,迁秘 书监、太子宾客、庆王侍读。知章性放善谑,晚年尤纵,无复 规检。

年八十六。自号“四明狂客”,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 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唯命。

问有几纸?报十纸,纸尽语 亦尽。二十纸、三十纸,纸尽语亦尽。

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 非人工所到也。天宝二年,以老年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 许之。

重令入阁,诸王以下拜辞。上亲制诗序,令所司供帐, 百寮饯送,赐。

2.你知道吗

1、我国最早的正规大学是(开创于)西汉武帝时期长安城西北十里处的“长安太学”。

2、列车鸣笛一长三短声是发现危险情况或列车出了事故的求援信号.

3、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河南中州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

4、我国最早的散文集是《尚书》,它是上古历史文献集.战国时总称为<<;书>>;, *** 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 ; 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故称《书经》

5、中国古代书籍第一部植物学专著是《南方草本状》,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第一部药典书是《新修本草》.

3.请教关于屈原、我国四大名亭、四大书院的几个知识苏州沧浪亭是不是

四大名亭 (1) 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县琅琊山中,北宋庆历六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太守,自称“醉翁”,此亭遂为“醉翁亭”。

(2) 陶然亭:在北京先家坛,为清康熙三十四年工部郎中江藻所建,现辟为陶然亭公园。 (3) 爱晚亭: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半山腰上,建于清代乾隆年间。

(4)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中心的小岛上,又叫振鹭亭,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万历年间重建改称湖心亭。 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脚下。 嵩阳书院,位于在河南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

雎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 所以应该都不是。

4.:周敦颐文学常识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谥号元公,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中国哲学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颐)、洛(洛阳张载)、关(关中程颢、程颐)、闽(福建朱熹)四大学派”,就是以周敦颐为首。

小时候就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广泛地阅读,使他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公元1071年(宋熙宁四年),在他55岁时,任南康知军。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公元1072年,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朱熹在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谥号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颐、程濒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5.文明礼仪常识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小到家庭、企事业单位、社区,大到城市、国家),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就北京而言,最现实的是迎接2008年奥运会。怎样体现北京人以及中国人的有礼、有节,体现礼仪之邦的文明、友好,无疑成了北京这几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是行人的时候,往往是怎么就近就怎么走路,管他有没有红灯,管他有没有人行道,讨厌那些没按规章开车的人;当我们开车的时候,总是抢车道、夹塞儿、占非机动车道,讨厌那些在马路上乱闯的行人。

当我们是消费者的时候,经常把个人的怨气往服务人员身上撒,还总说他们态度不好;当我们是服务人员的时候,又总是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上来,却总怨顾客太挑刺。

当我们和同事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事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己让个座。

当我们作为子女的时候,总是不愿意耐心地和父母交流,总是大方地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总是大声地把父母的问话送上天,对于父母的生日,天才晓得;当我们身为父母的时候,从没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做心灵上的交流,总是忙于自己的工作,还说已经给他们的关爱太多,就是他们自己不争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带好头……推而广之,要在全中国推广、普及文明礼仪,如果首都一千多万人民能够带好这个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毫不疑问,我们的文明礼仪推广和普及工作,就会更加容易。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我们十三亿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人们都会生活在友好、宽容、关爱、温馨的社会氛围中!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

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别人还会尊重你吗

6.读国学小书院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400字

我是满怀着惊叹读完这本书的,书中那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发明和层不出穷的好点子,让我明白,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创新,无论是大发明还是小成就,创新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的发现。

阿尔贝斯山的往事,使我领悟到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爱迪生的执着,使我体会到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

聪明的报童,为我讲述其实有时,独特的想**给人意想不到的收获。都市里的悬崖,让我知道,一个成功的创意,必须关注生活,关注人们的需求。

地球的另一面,使我明白采用逆向思维,常常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情侣苹果一章,普通的苹果竟能一售而空,这却是源于那记在两个苹果上的蝴蝶结,多么有创意呀!创新,有时就是比别人多想一步。

有一次,学校开展了一个有趣的演唱会,我被选上了,于是我不停地背一天到晚要背很久。后来我想:这样背虽然效率高,但打扰我了我的学习学习计划,就决定每天清晨起早一些,背半个小时,睡前半个小时。

这样一来我的学习计划又没打乱背的也很流畅,取得了好成绩。让我们,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打开你探索的思维,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去创新,相信那灵感的一瞬间会出创新的火花。

千万别忽略你生活中的偶然,也许他就是灵感的来源。

7.谁有江西人文常识 提供下

江西,简称赣(gàn),别称:赣鄱大地,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意思是位于江南的西部地区。又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是“形胜之区”。 江西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内陆对外开放省份,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这也是江西省第一个地区性的国家发展战略。南昌市为江西省会。

滕王阁

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贞观十三年(公元 639 年)六月,唐高祖李渊第 22 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受封为滕王,后迁洪洲(南昌)任都督。据说唯一的建树就是在公元 653 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这座楼台为别居,阁以其封号命名——“滕王阁”。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此大宴宾客,王勃席间所作《滕王阁序》,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今仍有不少写诗著文者,陈运和诗《滕王阁》就跟随”一批批后人 一首首颂诗”、“跨进《滕王阁序》和历史攀谈”。

白鹿洞书院

坐落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约10公里处的后屏山南麓,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 秀丽滕王阁

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当时有士子数十百人,与岳麓、睢阳、石鼓等,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战争频繁,烽火连天,书院遭到毁坏。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在南康知州任上三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于是书院的名声大振,宋时著名的哲学家陆九渊、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讲学。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著名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陆象山又有“白鹿洞之会”,书院也因之而闻名天下。宋后书院又几经兴废。元末战乱,书院在战争旋涡中又遭厄运,所有殿堂斋舍荡然无存。明代时,书院又得到恢复,盛时有学生五百多人。清代仍继承明代的规模,远近各省都有人来此求学。至清末废除科举,取消书院,这座煊赫一时的白鹿洞书院,自此江河日下,衰落下来。迄于解放前夕,已是屋宇倒坍,尘莓满院,荆棘丛生,满目凄凉。现存建筑多是清道光年间修建的。建国后,经及时抢救修缮,古老的书院才又焕然一新。

什么是“六经当注我,我何注六经“?

明史-卷二〇四-列传第八十三-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华有器度,在讲幄最久,孝宗甚眷之。李广贵幸,华讲《大学衍义》,至唐李辅国与张后表里用事,指陈甚切。帝命中官赐食劳焉。正德初,进礼部左侍郎。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坐事罢。旋以《会典》小误,降右侍郎。瑾败,乃复故,无何卒。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使治前威宁伯王越葬,还而朝议方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寻授刑部主事。决囚江北,引疾归。起补兵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杨一清改之验封。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谢志山据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据浰头,皆称王,与大庾陈曰能、乐昌高快马、郴州龚福全等攻剽府县。而福建大帽山贼詹师富等又起。前巡抚文森托疾避去。志山合乐昌贼掠大庾,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吴玭战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战栗不敢隐,因贳其罪,令填贼,贼动静无勿知。于是檄福建、广东会兵,先讨大帽山贼。明年正月,督副使杨璋等破贼长富村,逼之象湖山,指挥覃桓、县丞纪镛战死。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指挥王铠等擒师富。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尚书王琼奏从其请。乃更兵制:二十五人为伍,伍有小甲;二伍为队,队有总甲;四队为哨,哨有长,协哨二佐之;二哨为营,营有官,参谋二佐之;三营为阵,阵有偏将;二阵为军,军有副将。皆临事委,不命于朝;副将以下,得递相罚治。

其年七月进兵大庾。志山乘间急攻南安,知府季斅击败之。副使杨璋等亦生絷曰能以归。遂议讨横水、左溪。十月,都指挥许清、赣州知府邢珣、宁都知县王天与各一军会横水,斅及守备郏文、汀州知府唐淳、县丞舒富各一军会左溪,吉安知府伍文定、程乡知县张戬遏其奔轶。守仁自驻南康,去横水三十里,先遣四百人伏贼巢左右,进军逼之。贼方迎战,两山举帜。贼大惊,谓官军已尽犁其巢,遂溃。乘胜克横水,志山及其党萧贵模等皆走桶冈。左溪亦破。守仁以桶冈险固,移营近地,谕以祸福。贼首蓝廷凤等方震恐,见使至大喜,期仲冬朔降,而珣、文定已冒雨夺险入。贼阻水阵,珣直前搏战,文定与戬自右出,贼仓卒败走,遇淳兵又败。诸军破桶冈,志山、贵模、廷凤面缚降。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时湖广巡抚秦金亦破福全。其党千人突至,诸将擒斩之。乃设崇义县于横水,控诸瑶。

还至赣州,议讨浰头贼。初,守仁之平师富也,龙川贼卢珂、郑志高、陈英咸请降。及征横水,浰头贼将黄金巢亦以五百人降,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诡言:"珂、志高,仇也,将袭我,故为备。"守仁佯杖系珂等,而阴使珂弟集兵待,遂下令散兵。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入谒。守仁呵之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之。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自将抵贼巢,连破上、中、下三浰,斩馘二千有奇。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乃于下浰立和平县,置戍而归。自是境内大定。

初,朝议贼势强,发广东、湖广兵合剿。守仁上疏止之,不及。桶冈既灭,湖广兵始至。及平浰头,广东尚未承檄。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进右副都御史,予世袭锦衣卫百户,再进副千户。

十四年六月,命勘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都御史王懋中,编修邹守益,副使罗循、罗钦德,郎中曾直,御史张鳌山、周鲁,评事罗侨,同知郭祥鹏,进士郭持平,降谪驿丞王思、李中,咸赴守仁军。御史谢源、伍希儒自广东还,守仁留之纪功。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从臾早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与士实、养正谋,则皆劝之疾趋南京即大位,宸濠益大疑。十余日诇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拱岩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守仁闻南昌兵少则大喜,趋樟树镇。知府临江戴德孺、袁州徐琏、赣州邢珣,都指挥余恩,通判瑞州胡尧元、童琦、抚州邹琥、安吉谈储,推官王、徐文英,知县新淦李美、泰和李楫、万安王冕、宁都王天与,各以兵来会,合八万人,号三十万。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己酉次丰城,以文定为前锋,选遣奉新知县刘守绪袭其伏兵。庚戌夜半,文定兵抵广润门,守兵骇散。辛亥黎明,诸军梯纟亘登,缚拱岩等,宫人多焚死。军士颇杀掠,守仁戮犯令者十余人,宥胁从,安士民,慰谕宗室,人心乃悦。

居二日,遣文定、珣、琏、德孺各将精兵分道进,而使尧元等设伏。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文定当其前锋,贼趋利。珣绕出贼背贯其中,文定、恩乘之,琏、德孺张两翼分贼势,尧元等伏发,贼大溃,退保八字脑。宸濠惧,尽发南康、九江兵。守仁遣知府抚州陈槐、饶州林城取九江,建昌曾玙、广信周朝佐取南康。丙辰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复大败。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妃娄氏以下皆投水死。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士实、养正及降贼按察使杨璋等皆就擒。南康、九江亦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京师闻变,诸大臣震惧。王琼大言曰:"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贼。"至是,果奏捷。

帝时已亲征,自称"威武大将军",率京边骁卒数万南下。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平贼将军左都督刘晖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诸嬖幸故与宸濠通,守仁初上宸濠反书,因言:"觊觎者非特一宁王,请黜奸谀以回天下豪杰心。"诸嬖幸皆恨。宸濠既平,则相与媢功。且惧守仁见天子发其罪,竞为蜚语,谓守仁先与通谋,虑事不成,乃起兵。又欲令纵宸濠湖中,待帝自擒。守仁乘忠、泰未至,先俘宸濠,发南昌。忠、泰以威武大将军檄邀之广信。守仁不与,间道趋玉山,上书请献俘,止帝南征。帝不许。至钱唐遇太监张永。永提督赞画机密军务,在忠、泰辈上,而故与杨一清善,除刘瑾,天下称之。守仁夜见永,颂其贤,因极言江西困敝,不堪六师扰。永深然之,曰:"永此来,为调护圣躬,非邀功也。公大勋,永知之,但事不可直情耳。"守仁乃以宸濠付永,而身至京口,欲朝行在。闻巡抚江西命,乃还南昌。忠、泰已先至,恨失宸濠。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嫚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言:"宁府富厚甲天下,今所蓄安在?"守仁曰:"宸濠异时尽以输京师要人,约内应,籍可按也。"忠、泰故尝纳宸濠贿者,气慑不敢复言。已,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会冬至,守仁命居民巷祭,已,上冢哭。时新丧乱,悲号震野。京军离家久,闻之无不泣下思归者。忠、泰不得已班师。比见帝,与纪功给事中祝续、御史章纶谗毁百端,独永时时左右之。忠扬言帝前曰:"守仁必反,试召之,必不至。"忠、泰屡矫旨召守仁。守仁得永密信,不赴。及是知出帝意,立驰至。忠、泰计沮,不令见帝。守仁乃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王守仁学道人,闻召即至,何谓反?"乃遣还镇,令更上捷音。守仁乃易前奏,言"奉威武大将军方略讨平叛乱",而尽入诸嬖幸名,江彬等乃无言。

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会有言国哀未毕,不宜举宴行赏者,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已,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然不予铁券,岁禄亦不给。诸同事有功者,惟吉安守伍文定至大官,当上赏。其他皆名示迁,而阴绌之,废斥无存者。守仁愤甚。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咸报寝。免丧,亦不召。久之,所善席书及门人方献夫、黄绾以议礼得幸,言于张璁、桂萼,将召用,而费宏故衔守仁,复沮之。屡推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提督团营,皆弗果用。

嘉靖六年,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反。总督姚镆不能定,乃诏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绾因上书讼守仁功,请赐铁券、岁禄,并叙讨贼诸臣,帝咸报可。守仁在道,疏陈用兵之非,且言:"思恩未设流官,土酋岁出兵三千,听官征调。既设流官,我反岁遣兵数千防戍。是流官之设,无益可知。且田州邻交阯,深山绝谷,悉瑶、僮盘据,必仍设土官,斯可藉其兵力为屏蔽。若改土为流,则边鄙之患,我自当之,后必有悔。"章下兵部,尚书王时中条其不合者五,帝令守仁更议。十二月,守仁抵浔州,会巡按御史石金定计招抚。悉散遣诸军,留永顺、保靖土兵数千,解甲休息。苏、受初求抚不得,闻守仁至益惧,至是则大喜。守仁赴南宁,二人遣使乞降,守仁令诣军门。二人窃议曰:"王公素多诈,恐绐我。"陈兵入见。守仁数二人罪,杖而释之。亲入营,抚其众七万。奏闻于朝,陈用兵十害,招抚十善。因请复设流官,量割田州地,别立一州,以岑猛次子邦相为吏目,署州事,俟有功擢知州。而于田州置十九巡检司,以苏、受等任之,并受约束于流官知府。帝皆从之。断藤峡瑶贼,上连八寨,下通仙台、花相诸洞蛮,盘亘三百余里,郡邑罹害者数十年。守仁欲讨之,故留南宁。罢湖广兵,示不再用。伺贼不备,进破牛肠、六寺等十余寨,峡贼悉平。遂循横石江而下,攻克仙台、花相、白竹、古陶、罗凤诸贼。令布政使林富率苏、受兵直抵八寨,破石门,副将沈希仪邀斩轶贼,尽平八寨。

始,帝以苏、受之抚,遣行人奉玺书奖谕。及奏断藤峡捷,则以手诏问阁臣杨一清等,谓守仁自夸大,且及其生平学术。一清等不知所对。守仁之起由璁、萼荐,萼故不善守仁,以璁强之。后萼长吏部,璁入内阁,积不相下。萼暴贵喜功名,风守仁取交阯,守仁辞不应。一清雅知守仁,而黄绾尝上疏欲令守仁入辅,毁一清,一清亦不能无移憾。萼遂显诋守仁征抚交失,赏格不行。献夫及霍韬不平,上疏争之,言:"诸瑶为患积年,初尝用兵数十万,仅得一田州,旋复召寇。守仁片言驰谕,思、田稽首。至八寨、断藤峡贼,阻深岩绝冈,国初以来未有轻议剿者,今一举荡平,若拉枯朽。议者乃言守仁受命征思、田,不受命征八寨。夫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利社稷,专之可也,况守仁固承诏得便宜从事者乎?守仁讨平叛籓,忌者诬以初同贼谋,又诬其辇载金帛。当时大臣杨廷和、乔宇饰成其事,至今未白。夫忠如守仁,有功如守仁,一屈于江西,再屈于两广。臣恐劳臣灰心,将士解体,后此疆圉有事,谁复为陛下任之!"帝报闻而已。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守仁既卒,桂萼奏其擅离职守。帝大怒,下廷臣议。萼等言:"守仁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高,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知众论之不予,则为朱熹晚年定论之书。号召门徒,互相倡和。才美者乐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虚声。传习转讹,背谬弥甚。但讨捕CP贼,擒获叛籓,功有足录,宜免追夺伯爵以章大信,禁邪说以正人心。"帝乃下诏停世袭,恤典俱不行。

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谥文成。二年予世袭伯爵。既又有请以守仁与薛瑄、陈献章同从祀文庙者。帝独允礼臣议,以瑄配。及万历十二年,御史詹事讲申前请。大学士申时行等言:"守仁言致知出《大学》,良知出《孟子》。陈献章主静,沿宋儒周敦颐、程颢。且孝友出处如献章,气节文章功业如守仁,不可谓禅,诚宜崇祀。"且言胡居仁纯心笃行,众论所归,亦宜并祀。帝皆从之。终明之世,从祀者止守仁等四人。

始守仁无子,育**正宪为后。晚年,生子正亿,二岁而孤。既长,袭锦衣副千户。隆庆初,袭新建伯。万历五年卒。子承勋嗣,督漕运二十年。子先进,无子,将以弟先达子业弘继。先达妻曰:"伯无子,爵自传吾夫。由父及子,爵安往?"先进怒,因育族子业洵为后。及承勋卒,先进未袭死。业洵自以非嫡嗣,终当归爵先达,且虞其争,乃谤先达为乞养,而别推承勋**先通当嗣,屡争于朝,数十年不决。崇祯时,先达子业弘复与先通疏辨。而业洵兄业浩时为总督,所司惧忤业浩,竟以先通嗣。业弘愤,持疏入禁门诉。自刎不殊,执下狱,寻释。先通袭伯四年,流贼陷京师,被杀。

守仁**盈天下,其有传者不复载。惟冀元亨尝与守仁共患难。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

上述的是六红注我我注六经的意思.

那你所说的就可以解释为,“《六经》当注我”,是说你接受《六经》,与《六经》的思想是一致的。而“我何注《六经》”,则是在接受了《六经》思想之后,自己如何加以发挥。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