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笔记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笔记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8
  • 发布时间:2024-05-11 03:05:05
关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笔记问题回答如下:1.选材: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和兴趣的书籍,让他们对书中的内容产生兴趣。2.讲解:在孩子阅读书籍后,与他们进行交流,询问他们对书中内容的看法和感受,耐心倾听他们的回答,并给予积极的反馈。3.引导:通过
内容详情

关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笔记问题回答如下:

1.选材: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和兴趣的书籍,让他们对书中的内容产生兴趣。

2.讲解:在孩子阅读书籍后,与他们进行交流,询问他们对书中内容的看法和感受,耐心倾听他们的回答,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3.引导: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书中内容,并让他们从中获得启示。

4.鼓励: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是被重视和尊重的。

5.总结:在交流结束后,帮助孩子总结他们的读后感,让他们对书中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资料扩展: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要点

1.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2.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需要把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3.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找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一、要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爱。

我们当老师或家长的千万不要把孩子当花花草草来养,喜欢叫他怎样就怎样。尊重也是必须的,跟他说话时,不要命令式的,而是要看着他的眼睛说话,同样要求他也看着大人的眼睛;孩子表现好,或者受伤了,不要吝啬拥抱。当老师要爱学生,作父母要爱子女。常常给孩子一个个亲切的拥抱,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会使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爱,也增强了他的信任感。所以说爱心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人爱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爱。我们班的小卢同学,状况不断。自我约束力差,我行我素,爱惹是生非,有时还说脏话,许多同学是他的“猎物”,经常受到他的“攻击”。任课老师到我这儿告他的状如家常便我们班的小卢同学,状况不断。自我约束力差,我行我素,爱惹是生非,有时还说脏话,许多同学是他的“猎物”,经常受到他的“攻击”。任课老师到我这儿告他的状如家常便饭。他在班里也没有一个朋友。我还发现他时常引起公愤,一堆学生告他的状。我上课特别关注他,还爱提问他,下课和他聊天。鼓励同学们试着和他做朋友。看他的眼神中少了一些严厉,多了一些关爱。他后来越来越听我的的话,在班里也慢慢有了好朋友。同学、老师们告他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看来,要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爱很重要。

二、要学会尊重孩子。

老师和父母与孩子谈话的失败,往往不是缺乏对孩子的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耐心与尊重。一方面,大多数的父母认为,孩子甚至比自己重要。另一方面,在与孩子交谈时,老师和父母又习惯于要求孩子完全放弃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做法只会导致孩子对与老师和父母交谈的害怕。要成功地与孩子交谈,老师和父母必须始终有耐心地小心翼翼地去维护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 凡事不能让孩子必须听大人的,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基础上,让他愿意听大人的。1、抓住表扬的最佳时机。表扬只在最需要的时候才发挥最大的作用。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表扬能让他再接再厉;当学生面临困境时,表扬如一针强心剂,让他振作起来;学生做了件好事,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纪律有所好转,老师提问虽没答对却能认真思考,今天上课又没迟到等等,都是表扬的好时机。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表扬的渴望,老师应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们。2、采取灵活的形式。表扬通常以口头表扬为主,但不仅限于此。手势、表情、纸条等都可以使用。不同形式的表扬可以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如表扬一同学有进步,可以说“嗯,不错!”;也可以向他竖大拇指;可以向他显露惊喜之色;可以向他微笑点头;也可以在批改作业时,将要说的话写在上面。

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毫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使学生心情愉悦地去争取下一次表扬。如果说哪里有进步哪里就有表扬,那么,哪里有表扬,哪里就有进步。要让孩子愿意听,就必须学会如何爱孩子,如何尊重孩子。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

孩子是天使也是魔鬼,如果有孩子的家庭肯定会有这样的感受,看着他天真可爱的样子很是让人喜爱,各种抱抱亲亲,但是如果孩子任性倔强起来也非常令人懊恼。我经常在家里都要和孩子们斗智斗勇,他们古灵精怪,他们精力过剩,他们不按常理出牌,如果最后你生气了那么你就败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作者由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代替惩罚的方法、鼓励孩子自立、学会赞赏孩子、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融会贯通等详细阐述了父母应当如何与孩子交流,相处。书中告诉我们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只有真正与孩子有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

一?,接纳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不开心的感受遭到否认或忽略时,会更不开心,这时父母即使提供正确的解决办法也不会有效果。?

孩子:爸爸,我用橡皮泥做的玩具兔坏掉了?

爸爸:没事,这没什么好哭的,重新做一个就好?

孩子:不,我就要原来那一只?

我们应该先听听孩子在说什么,哪怕简单的“哦”“恩”,孩子也能感觉到被倾听,被尊重。?

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他觉得自己被理解了。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学会表达感受。当孩子听到你说出他的感受时,他就更愿意听你的意见,这时候用启发式的问题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如果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尝试用幻想的方式解决问题,孩子会很感激你。?

孩子:爸爸,我用橡皮泥做的玩具兔坏掉了?

爸爸:哦,所以你有点伤心是不是??

孩子:对,我好不容易才捏出一只耳朵?

爸爸:恩,捏一直耳朵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那我们一起想办法修好它怎么样?你说我们该怎么修好它呢??

或者:我猜你一定想学会一个咒语,让兔耳朵在变出来对不对。?

孩子:是的?

爸爸:好,我们来玩念咒语的游戏吧?

当需要制止孩子的行为时,仍然可以接纳孩子的感受。先从孩子角度想他为什么这样做,那我们的怒气也能消掉很多。?

二,代替惩罚的6步走?

对于惩罚,有的孩子会有报复心理“他真讨厌,老是管我,我要报复他”;有的孩子会学会撒谎“我只要下次小心别被抓住就好了”;有的孩子会自暴自弃“我是个坏孩子,我活该受罚”。?

正确的办法:?

第一步:倾听并回应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家长:老师跟我说你在班里不干正事,我想听听你怎么说??

孩子:那是因为小明用尺子打我的头。?

不要评论他说的,鼓励他把所有感受说出来?

家长:哦,小明这么对你,你不得不回击他。?

孩子:是的。?

家长:还有吗??

孩子:还有老师从来不让我回答问题,我只好干坐着。?

总结孩子的观点?

家长:所以你在班里不干正事,一部分是因为小明,一部分是因为老师没有提问你?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要,要简短。?

家长: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表现不好让我很不开心。?

第三步,邀请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家长: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看能不能想出一些办法,把学校的事情解决好。?

第四步,把所有办法写下来。不要对想法的好坏做评论,最好让孩子先想,让孩子先说。?

第五步,挑出哪些你们不接受,哪些你们能接受,以及你们计划如何执行。?

第六步,父母和孩子为所达成的共识握手。把它们贴在冰箱上做个提醒。?

如果解决办法不起作用怎么办??

再完美的计划都不会是永久的。孩子六岁的时候,这个计划可能有用,到了七岁,可能就没用了。生命是个调整和再调整的连续过程——你必须不断应付新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可以教给他们怎么处理现阶段家庭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将来更艰难复杂的世界。?

三?,采用描述性赞赏而非评价式赞赏?

“评价式的赞赏”。诸如“聪明”、“漂亮”以及“完美”之类的词不仅会让孩子们关注到自己失误的地方,更会让他们灰心丧气,不再继续努力尝试。既然我现在已经完美了,为什么冒险去尝试呢?下次可能会搞糟!如果我们想要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继续坚持下去,就要避免一些带有“评价”含义的词像“真棒”、“最好的”。相反,我们可以告诉自己“简单描述”就可以。你可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或者描述你的感受。?

描述你所看到的?

⊙ “你一直专注在那个问题上,直到最终解决!”?

⊙ “哈,你投进了!球正好进入篮筐!”?

⊙ “尽管你有自己的事情做,但还是帮助妹妹做功课。”?

描述你的感受?

⊙ “我喜欢你画的《海上落日》,它给我一种快乐、安详的感觉。”?

⊙ “一想起你给我讲的那个笑话,每次我就忍不住笑起来。”?

“描述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所带来的结果简直不可思议。这样做不仅肯定了孩子的努力,还帮助他们相信自己。最重要的是,给了他们继续努力的勇气和动力。?

如果将赞赏总结为一个词,还能帮助孩子学会更丰富的表达。?

⊙ “你一口气把笔记上的每项内容都弄懂了,这就是我说的‘坚持’。”?

⊙ “我看到你把最后一块蛋糕给妹妹留下了。这就叫‘意志力’!”?

⊙ “你清理了所有树叶,还装进袋子里,并且是自觉做的这件事!这就是我说的‘负责任’。”?

如果没什么可赞赏的怎么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鼓励孩子完成正在做的事。告诉自己:不管他完成了多少,向孩子描述他们已经完成的部分。?

⊙ “你自己穿好衣服,吃完早餐,刷了牙,就只剩下找到袜子和鞋,然后就可以准备出发了!”?

⊙ 让我看看……分数的加减法共 10 道题是够烦人的。但我看你已经完成了前两道题。看样子你正努力去做。”?

四?,表达愤怒三步走?

孩子们会激怒我们。如果告诉我们不要理会自己的感受,只能更增添愤怒和绝望。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在于:要明白如何适当地表达我们无法遏制的愤怒,来释放自己,同时又不伤害到孩子。?

说出你不喜欢的?

⊙ “我不喜欢看到猫的尾巴被拖着!我希望你对动物友好一些!你现在就可以开始这么做!”?

描述问题?

⊙ “还有三个人等着用浴室!”?

⊙ “好冷!有人出去大开着门!”?

陈述规则,给出选择,必要的时候,采取行动?

父亲:比利,食物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玩的。?

父亲:不要把吃的吐在餐桌上!我很生气!?

父亲:比利,这里有几个选择供你选: 1. 要是你不想按我说的做,可以离开餐桌在你的房间玩。 2. 如果你还没吃饱,那待着吃完,不要吐。告诉我你的决定。?

比利:待着吃东西。(过了几秒钟,比利笑着吃了一口面包,吐到爸爸的脸上)?

父亲:(决绝地拎起儿子,关进他的房间)你觉得很好玩,但我不觉得。看来你今晚不太饿。?

尽可能用“我”代替“你”。使用“我”来表达感觉或需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释放强烈情绪,让孩子明白我们的意思。比如:“被打断真让我沮丧,思路被打断都不知道说到哪儿了。”而不是“你太粗鲁了!你老是打断我。”?

五?,处理撒谎的最好方式??

谎言通常代表了“愿望”或“恐惧”。你的孩子希望他没有打破你的花瓶,并害怕你的反应。最好针对他的“愿望”或是“恐惧”来处理,不是单单关注“说谎”。请注意下面两种场景的区别。妈妈:谁把花瓶打破了?……是你干的吗?孩子:不是我。妈妈:你确定。不要对我撒谎。孩子:嗯,我发誓我没有。妈妈:你这个小骗子。我亲眼看到你打碎的,现在你必须接受惩罚。?

不要诱导孩子掉进说谎的圈套中,最好让他直接面对事实。妈妈:我看见你投球时,把花瓶砸碎了。孩子:不,我没有。我发誓。妈妈:我知道你希望它没有发生。鲍勃,我很失望。我希望你想在客厅踢球的时候 , 能够对自己说“不”,现在我们该怎么收拾这个残局呢?孩子:我去拿扫帚。不要给孩子贴上“骗子”的标签,而是应该接纳他的感受,并告诉他我们的感受,从而让他有勇气坦然跟我们说出事实。?

六?,你有了一个新发现?

帮助孩子意识到他犯的错也会是一次重要的发现。教会孩子犯错不可怕,从错误中学习新东西。?

一个妈妈讲到,三岁儿子跟她说话的时候,开心地摇晃着自己带吸嘴的杯子。忽然盖子掉了,果汁撒了一身,溅了一地。小男孩开始歇斯底里地大哭。“萨姆,”他的妈妈故作夸张地惊叫道,“你有了新发现!”他停止哭泣,疑惑地看着妈妈。妈妈用非常缓慢的语调说:“你发现当你摇晃杯子的时候,盖子会滑落,果汁就会溅得到处都是!”?

七?,如何让孩子乖乖合作?

父母们指责,辱骂,威胁,命令时,孩子通常很难合作。一些有用的方法:?

描述你看到的:小明,我看到你吃完的香蕉皮掉在地上了。?

用一个词表达:小明,香蕉皮。?

描述自己的感受:小明,看到地上的香蕉皮,我很失望。?

给出提示:踩到香蕉皮容易滑倒,应该把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

提供一个选择:你可以把香蕉皮扔到厨房的垃圾袋里,也可以扔到外面的垃圾桶。?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如果经常打骂孩子,孩子并不能真正学会解决问题。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作为家长,我们不能让孩子的童年被无情的打骂淹没,更不要在孩子丝毫没有判别是非的年纪给予他超乎寻常的爱。毕竟,很多事情都是无法弥补修复的。?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多分给孩子一份耐心和爱。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孩子在温馨甜蜜的环境中健康长大,养成正面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人生和整个世界。

《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读后感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一个微笑,一句话都是沟通的桥梁,沟通不只是大人之间语言的艺术,在亲子之间同样很重要,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学会如何听,以及如何说。我们都说沟通在于先听后说,在亲子沟通上也同样如此。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孩子所有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的。

? 我们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

? 有时候我们否定孩子的感受,是担心说出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我们说出他的感受),他们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受到有我们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

当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助,让他们更好的面对感受。

? 如果我们用产生共情的方式沟通(我们正在试图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会收到感动、放松的感受。我们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 所以平时的生活中,当孩子向我们发牢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说出一两个描述孩子感受的词语,用一句话表达你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就可以帮助他们从情绪中释放了来,让他们能面对问题,才可以更好的去解决问题。注意我们要接纳和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马上给提出建议,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处理感受

?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 所以当一个孩子陷入一个错误认知的角色里,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技巧帮助她从角色中释放出来:

下图

永远不要低估我们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 孩子不是机器人,学这本书我们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能去操控孩子的行为,好让孩子言计听从。

? 我们学到的这些技巧的目是为了:

? 彼此相爱,让自己快乐,也让我们所爱的人快乐;

? 生活中不再互相指责和抱怨;

? 体谅他人的感受;

? 用正面的语言表达愤怒和烦躁;

? 尊重孩子的需要,也尊重自己的需要;

? 让孩子成为有爱心、负责任的人。

《老师怎么说,学生才会听》读后感

与这本书的相识,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对于现在的家长,想要更好的构建亲子之间的关系,这是一本必读书!

一、如何面对孩子们的负面感受?

很简单,接纳他们的感受!

我的家中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还记得大儿子小的时候,姥姥一会儿给孩子穿上外套,一会儿给孩子脱的光着小腿,试问为什么?原来这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姥姥觉得你冷”!

我们成人总是拿自己的感受去替代孩子的感受,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感受觉得更真实!

前几天小宝摔倒,把脑门磕了一个包,孩子一直在哭,姥姥说:“七七不哭,我们是男子汉!”

往往这些标签封住了孩子内心最直接的感受,渐渐地让孩子忽略自己的感受!

那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孩子的感受呢?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本“育儿经”,我对它的期待也只是在看完之后或许会更理解孩子的世界,更容易与孩子沟通,或许对平时与学生们的接触中有些帮助。但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仅于此。这是一本能够给我们许多与人交往的沟通技巧,因为它在对待孩子时是将孩子们放在一个与我们平等的位置上。

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沟通的技巧,如在面对孩子的感受时,用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在我们无法满足孩子的愿望时,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或者是用描述自己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来代替评论等,在孩子和我们的成年朋友或同事身上都同样适用。在平时和同事的相处中,需要我们与对方产生像书中所说的共情,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对方考虑,但有时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偶尔忘记那么一两次,以致产生同事们间的不愉快。这本书提醒了我,不管面对的是谁,我们在交往时都需考虑对方的感受,彼此间态度真诚,才能收获真正的情谊。

当然,我们在与成年朋友相处时,自然会将对方放在和我们同等的位置上。但当我们面对孩子时,我们总是会忘了,其实她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孩子们还小,还不足以产生一些类似我们大人有的一些感受。于是,我们总是走不进孩子的世界。还好,这本书适时出现了。它纠正了我以前的一些对孩子们的错误的看法。

第一感觉是——原来这就是“尊重孩子”!之前我也听说了类似“把孩子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这样的理论,但是真正理解了,还是看到这本书以后。

首先关于倾听:由于孩子的表达能力问题,从表面看来,似乎“倾听”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倾听可以有效地帮助倾诉者调整情绪,进而自己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成人如此,孩子亦如此。倾听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自己反思、自我管理的过程。

其次关于家长的命令与要求:家长给孩子规定的做与不做,都是在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这是一种不对等关系。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好孩子,需要家长做的,不应该是命令,而是家长以尊重为前提,根据自己孩子的心智水平,帮助引导孩子认识、接受并遵守这些规则。

第三关于“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五个技巧”:1.2两条关键是平静而耐心。平静而耐心地描述问题或提示,实际上就是引导孩子思考面前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做。这才是孩子更容易接受的,进而也是更容易改正的。3.孩子讨厌一个叨叨的妈妈。有些事情,一个简单的提示,孩子就能够明白。孩子之所以会让妈妈反复说一个问题,只是因为孩子还只是个孩子。我们大人很多时候不一样也会明知故犯,甚至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吗?我们应该接受孩子们的成长速度。4. 就事论事。简单说出实情的问题,从来都不要给孩子否定的总结性的评价。5.换一种表达方式,有时更合适。甚至比语言更方便,更能引发孩子的思考,进而自我管理。

第四关于几个技巧,无论是用那种技巧,前提是态度要端正:她还只是个孩子,可以犯错,甚至可以反复犯错。家长可以对她的错误生气、愤怒,但一定只是针对这件事情、这个错误,而不能迁怒于之前的错误,更不能表现出对孩子的厌恶。你一旦掺杂了“不纯洁”的情绪,孩子会敏锐的察觉到,进而影响到任何一个技巧的发挥作用。

不知道我是不是更偏爱《正面管教》,还是因为先读了《如何说》,自己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呵呵。总之,两本书**同提到的东西,我会感觉前者给我的感受更深刻。比如共情,比如奖惩无用论,再比如暂停区。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