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审美教育书简》教师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教师读书笔记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6
  • 发布时间:2024-05-11 03:00:13
《审美教育书简》教师读书笔记  当代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经济一日千里,伴随着这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是,人们的素质却没有得到对等的提升。笔者通过叙述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于当代中国的意义,试图
内容详情

《审美教育书简》教师读书笔记

 当代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经济一日千里,伴随着这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是,人们的素质却没有得到对等的提升。笔者通过叙述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于当代中国的意义,试图唤起社会对此部经典著作的重视。

 一、当代中国与《审美教育书简》

 “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分离了。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就把自己培养成了碎片;由于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发动起来的齿轮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就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压在他的自然本性上,而是仅仅把人形变成了他的职业和他的知识的一种印迹。”这是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对现实进行批判的一段论述,从中可以看到:在席勒看来,伴随着近代文明发展迅速,科技进步飞快的潮流下,人们想象力的日渐衰退,艺术正从这个喧嚣的时代慢慢消失。近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丧失了,需要支配着一切的人成了孤零零的碎片。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分工更加精确,另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国家机器造成职业和等级的划分更加严格,所以人们只能发展他们天赋的一部分,其余部分被压抑着,因而人的性格及发展都只是片面的。

 这不难令我们联想到当代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经济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呈现出只需要专业型人才的态势,这使得人们在发展上更加偏重于发展他们天赋中的一部分即他们认为社会多需要的那一部分,而非发展其全部的天赋既发展一个全面的人格,更加偏重于发展“专才”而非“通才”。

 无独有偶,历史总是在重复中发展,在发展中重复。当席勒写这本《审美教育书简》的半年之前,即1793年1月12日法国巴黎人民把路易十六押上断头台,从此宣布法国大革命的波涛席卷整个欧洲。法国大革命带来的人民思想上的启蒙,科技的进步,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分工的变更,都一一地影响着该时代的人们,当然席勒也是当中的佼佼者。站在时代的风口,席勒从对大革命充满热情到对大革命感到失望之极。正如前文所说他看到了近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丧失了,人为适应社会需求,只发展起天赋中的一部分,压抑着其余部分,使人的性格的发展变得支离破碎。而席勒写下的这本《审美教育书简》正正就是要填补人们人格上的缺失,只有通过美育才能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也是美育的作用和任务。而中国,也是在改革后带来了一片新景象。可是,也如前文所叙,人格在这个发展的潮流下,正在变得支离破碎,人们的想象力逐渐消退,艺术也慢慢淡出时代的浪潮。人们的审美趣味不断的向低俗化迈进,一步步的逼近腐化。从这一层面上说,此时此刻的中国与彼时彼刻的欧洲非常相像。

 可见,审美教育对当代中国国人的性格的填补何等重要,席勒的这本《审美教育书简》对当代的中国依然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从蔡元培先生把审美教育思想引进中国教育体系起,《审美教育书简》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二、审美教育有助于人格的完善

 我们清楚明白到,人不仅仅是物质,也不仅仅是精神,人既不能作为纯粹的自然人以感觉来支配原则,也不能作为纯粹的理性人用原则支配情感,而是应该要兼具两者。因此,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要完善自己的性格就必须靠美育。美育充当是感性与理性的中介,使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使人格不断得到完善,而不至于走向任何一方的极端。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前,鉴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化,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吸取了席勒学说的精华,把美育定位中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美育归结到德育上,意图通过道德教化来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虽然美育不同于德育,它不是其他教育的附庸,它一个独立的整体,它更加不是教育的手段。但是,这种方法无疑对于中国来说是最适合不过的。用传统文化作为根基,通过艺术陶冶情操,进行道德教化,使美育得以在教育当中贯彻下去,传承下去。在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给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于教化,使其人格得以完善。

 三、审美教育能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断**着人们的欲望,人又进一步被塑造成了物的奴隶,即成为“你奴隶的奴隶”( 你占有着物质,物质是你的奴隶;但是你不断地追求物质,导致你又成为了物质的奴隶)。以至于把自己的全部生存目的都寄托在当下的物质享受上,而不再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人的心灵完全被物质和欲望蒙蔽了,丧失了发现美,欣赏镁的能力。这就造就了利己主义者的涌现,腐化的滋生。

 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有这样的叙述:“在最精于世故的社交中心,利己主义筑起了它的体系,我们收到了社会的一切传染和一切疾苦,却没有同时产生一颗向着社会的心。”“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一切其他形式的沟通都会分裂社会,因为它们不是完全与个别成员的私人感受发生了关系,就是完全不同与个别成员的私人本领发生了关系,因而也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点发生了关系,唯独美的沟通使社会统一,因为它是同所有成员的共同点发生了关系的。”从上述这些叙述当中不难看出,美让人摆脱物质枷锁的束缚,从而正视自己内心的诉求,使能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思考,从而有助于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从最大程度上减少纷争的发生。

社会学名著读后感

作为一名大一的法学生,在法理课老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本名著进行阅读。这本书分为四卷,分别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及其权利、**及其运作形式、讨论了几种社会组织。以下仅仅是我在阅读整本书籍时摘抄的部分语录,以及一些批注和自我理解。

在第一卷的题旨中,卢梭把家庭看作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父亲是首领的模型,孩子是人民的模型。而且,每个人都是生来就自由、平等的,只有为了利益,他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而全部的区别就在于:在家庭中,父子之爱已经足以偿还父亲对孩子的关怀。然而在国家中,既然首领对他的人民没有这种爱,于是就用发号施令的乐趣取而代之。

第13章论生死权

“频繁施行刑罚是**衰弱或无能的标志。不是所有的恶人都不能改邪归正。我们没有权利处死别人,哪怕仅仅是为以儆效尤而已,除非留下他还会继续有危险产生。”

——社会契约是使人感到幸福的**,生命是幸福的一部分,剥夺生命便是剥夺幸福,违背了社会契约自身,所以法律不能剥夺人的生命,但是出于对损失的弥补,可以使之劳动来减少损失。处罚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社会正义。

第14章论法律

“如果正直的人对别人都遵守正义的法则,而别人却不对他遵守,那么正义的结果只能是正直人的痛苦和坏人的幸福了。所以,我们就要用约定和法律把权利与义务结合在一起,并让正义符合它的目的。”

——公平是全部人的公平,正义也应该是全部人的正义,只有部分人的正义,那就是对这部分人的伤害,以及对另外一部分人的纵容。但我们也是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力求公平与正义。如果所有人都能在某个所谓的高度接受公平与正义,那可能就不需要**与法律了。毫无疑问,所存在的普遍的正义是完全出自理性的!

“于是继续存在的这种关系只能导致产生两个不平等的部分。”

——首先,什么样的价值决定什么样的法律。因为价值是由道德产生的,道德又是有阶级性的,这里的价值是观念价值而非商品价值。所以每个国家的法律在某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其次,就卢梭这本书所讲,法律是政治体的行动,而政治体是由人与人的社会契约构成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法律是维护社会契约的平等和正义所建构的。

“我们也不用质疑法律的公正性,因为大家对自己都会是公正的。我们更不用问为什么人是自由的但是又要服从法律,因为法律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意志的记录。”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也就是每个个体意志的体现,人们服从法律其实就是服从自我意志的体现。

第16章论人民

“犹如人一样,大多数民族只有在青春时代才是乖顺的,一旦年纪大了,就无法进行矫正了。一旦风俗确立了,偏见生根了,想再进行改造就是一件徒劳而危险的事情了。人民甚至无法忍受别人为了纠正缺点而触碰自己的缺点,就像胆小而愚蠢的病人一见到医生就会发抖一样。”

——任何民族性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出来并一代又一代传承的,而我们国家民族众多,更应保留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包容,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请自由的人民牢牢记住这条定理:‘人们能够争取自由,却永远无法恢复自由。’ ”

——这里争取的自由是社会的自由,是有公意约束的自由,而无法恢复的则是自然的自由,即天然无约束的状态。对于当代社会,也是在遵循法律下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

第17章论人民(续)

“所有政治体的力量都有一个不能超越的极限,而且往往是随着它的扩张就会偏离这个极限更远。社会的纽带延伸得越长,就越松弛;而一般来说,在比例上,小国要比大国更加坚强。”

——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早期的哲学家对政治格局的选择都是小国寡民,过于辽阔的疆域虽然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人口,但是这背后也隐藏着更复杂的矛盾,诸如行政矛盾、地域差别和风俗各异等等,这也就给统治阶级实现统一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当然,卢梭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是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的。一些制度和治理结构是能够改善这种情况的。中国秦始皇通过书同文,车同轨,建立郡县等措施来统一国家,因此能够使得中华民族拥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也就能够统治更多的疆域和人民。另外,现代科技的进步可以极大的拓宽疆域范围,交通、通讯、信息、资本流动……这些新生的事物可以极大的加强统治能力,从而使大疆域的统治成为可能。

第18章论人民(续)

“立法工作之所以艰难,其实不在于那些一定要建立的东西,相反,是在于那些一定要破坏的东西。”

——立法的法代表着阶级的利益,新的统治阶级通过调整手段以建立新的秩序,而新的秩序必然会颠覆旧有的社会关系、损害旧式阶级的利益,因此会遇到强大的阻力。我国司法部的司考改革就很高明,用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巧妙化解了这一矛盾和冲突。

第21章**总理

“**就是在**者与臣民之间建立的一个中间体,它的存在是为了使两者能够互相适合,它负责执行法律以及维护政治和社会的自由。”

——**者由全体成员的共同人格组成,拥有立法权,也就是公共意志。作为**者的执行人——**仅行使行政权,**就是在**者与臣民之间建立的一个中间体,它的存在是为了使两者能够互相适合,它负责执行法律以及维护政治和社会的自由。

第22章论各种不同**形式的

“行政官的人数越多,**也就会越弱——这是一条根本准则”

——行政官员只是根据**者的意志办事,如果行政官员数量过多,负责的人越多,处理事务就越慢,因为过于谨慎,对时机,人们就会重视不够,以致坐失良机,同时,因为反复考虑,人们往往会错失考虑的结果。所以综合来说,是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的。

第28章论没有一种**形式适宜于

“专制制度统治臣民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他们幸福,而是要让他们穷困潦倒,从而统治他们。”

——专制主义是在一点点消耗人民资源,这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违背的,正所谓水可载舟,亦能覆舟。当一套理论逐渐偏离了自然的轨道,那势必会消失,这是历史的趋势。所以说民主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百年大计,不仅以教育为本,还要以人为本。

《社会契约论》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在民”的思想。它刚一问世就遭到了禁止。卢梭本人也被迫流亡到英国。在这本书中,卢梭把政权明白地分成了立法和行政两个部分,前者属于社会契约的范畴,而后者不是契约的内容(因此是可变可推翻的)。这个理念对后来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社会契约论》自始至终只扬弃了一种体制:专制**。按卢梭的话,这就是那种蔑视法律把个体的权力高于**者之上的体制。其他的体制,卢梭仅仅论述了它们合法的自然依据。从直接民主制、贵族代议制到君主立宪制,统治的根据必须是人民**———其真正表达就是法律。卢梭并进而把任何真正依法而治的政体统称为共和政体。总的来说,卢梭的政治理念属于民主政治的范畴。但是卢梭对现实政治的考虑显然不是民主主义者,由于受到当时的技术水平的限制,卢梭不认为有真正的民主社会存在,他甚至认为大国适合君主制,他认为真正的民主**只可能在小国寡民中实现,在其他情形下“民主**或群众**比其他形式更可能出现内战和动乱”。在卢梭看来,他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形态是腐朽的,他要到古希腊时代才能找到合理的回归。

值得一提的就是,卢梭的政治著作中有许多思想独特新颖,引人入胜。但是总体说来就是一种追求平等的强烈欲望和一种同样强烈的感受: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已经达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程度,人生下来本来是自由的,但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戴上枷锁。卢梭自己可能并不喜欢暴力行为,但是他无疑激励了其他人实行暴力革命,逐步改革社会制度。《社会契约论》所提倡的民主理论很快风靡全世界,它引发了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法国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博爱”便来自《社会契约论》。

由于本人只读了一遍《社会契约论》,对其精髓和本意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因而只是粗略的记录了自己的读书笔记。《社会契约论》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他从人的本性出发,对个人、社会、**的权利,对**的形成、运作和一系列制度,对国家的形成、兴盛和衰亡等等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是一本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经典巨著。

社会学名著读后感

一 社会学理论史论

 塞德曼《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选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华夏2000

 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选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0

 杨善华主编《当代社会学理论》,北大出版社1999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北大出版社2005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

 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译

 《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上海人民2003

 夏光《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理论》,社科文献2003

 阎明《社会学与中国?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清华大学

 二 社会学理论原典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弗格森《市民社会史论》

 韦伯 本迪克斯《韦伯思想肖像》、广西师大版韦伯著作系列、其余自查(主要为三联书店版)

 涂尔干 上海人民版《涂尔干文集》及袖珍文库中个别短篇著作

 齐美尔《货币哲学》《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现代人与宗教》 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

 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日常接触》

 希尔斯《论传统》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现代性之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民族国家与暴力》

 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国家精英》《区隔》

 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现代性与大屠杀》《现代性与矛盾性》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意识形态之终结》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

 布希亚《生产之镜》《消费社会》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两卷),《个体的社会》

 福柯《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或《古典时代疯狂史》、《知识考古学》(英文)、《词与物》

 应星《大河****的故事》,三联书店

  三 相关领域入门史论?必读,然后选择兴趣方向

 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麦克里兰2003《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

 约翰斯通《现代**教思想》(上下)

 斯威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商务印书馆

 彼得?伯克2001《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姚朋等译,上海人民

 何兆武等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丹尼斯?史密斯2000《历史社会学的兴起》,周辉荣等译,上海人民

 阿普尔比、亨特、雅各布1999《历史的真相》,刘北成等译,中央编译

 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

 伊格尔斯2003《20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极端的年代:1914?1991》

 ?(文学、法律、人类学-王铭铭)

 四 其他

 《余光中谈翻译》、思果《翻译研究》《翻译新究》

 《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学》第一至三卷、《思想与社会》辑刊

 清华社会学系主办《社会学学术社区》网站(含论坛与博客)、《世纪中国》网站、《文化研究》网站

 五 英文阅读第一期(中文侧重点另定)

 Strydom: Discourse and Knowledge: The Making of Enlightenment Sociology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