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是余光中的第三本文集,1965年由文星书店出版,收录了作者1963年到1965年间所写20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发表在在文学期刊《文星》上。《逍遥游》中有十二篇评论性的文字,涉及散文写作、艺术评论、画评,其中《象牙塔到白玉楼》,写早逝的唐朝另类诗人李贺。李贺虽是中唐的诗人,他的创作却有现代性,在古典的时代,李贺的存在显得畸零而独特,如果他生在20世纪,很容易找到同道。无论是意向主义、超现实主义,还是象征主义,李贺都是当之无愧的“先知”。
《九歌新版序》《迎七年之痒》《楚歌四面读文学》《剪掉散文的辫子》《论题目的现代化》《凤·鸦·鹑》,主要针对当时台湾文坛存在的弊端提出批评,余光中批评散文写作中思想贫弱、空洞乏味的“****的散文”和“浣衣妇的散文”,****的散文,如今也充斥在报章上,小温情,小伤感,热衷歌颂***,用起形容词毫无节制,文章看上去华丽富繁,却没什么嚼头。浣衣妇的散文走向另一个极端,太素太淡,洁净过头了,导致文章失去应有的美感。
余光中的批评文章幽默感十足,他学“洋学者”腔调,挖苦故作高深的食洋不化写法,读之忍俊不禁。“作为一个伟大的喋喋主义的作家,我们的诗人,现在刚庆祝过他六十七岁生日的莫名其米奥夫斯基,他,在出版了他那后来成为他那喋喋主义后期的重要文献的大著《一个穿花格子布裤的流浪汉》和给予后期的喋喋派年轻诗人群以更大的影响力的那本很有深度的《一个戴七百七十七度眼镜的近视患者》之后,忽然做了一个令人惊讶不已的新的努力和尝试,朝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期期主义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的艾艾主义大踏步地向前勇敢迈进了呢!”余光中给读者的建议是,遇到这类散文,不必忍气吞声非要读下去,读者不都是笨蛋,没必要看到陌生的“主义”便放弃怀疑与思考。这篇文章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却像是时下的文学评论。不知道海峡那边文坛长进了多少,我们这里的散文,可以放到“洋学者的散文”“国学者的散文”“****的散文”和“浣衣妇的散文”中。
文学野心,深藏于写作者内心,余光中在散文方面的追求是“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他更在意《逍遥游》《鬼雨》等抒情散文,他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褶来且叠去,为了实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他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写作《剪掉散文的辫子》时,余光中三十多岁,在艺术及写作方面,处在上升阶段,他的追求不止是写出几篇实验性的散文,而是要开拓新散文的写作路径。
此文中心思想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的社会背景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并且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特点:
1、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真实性。
在庄子的思想中,构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庄子理想人格所趋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对这种人生困境的超脱,即摆脱各种精神纷扰,建立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这是真实和理智的。
2、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
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的本质内容是对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追求,因而具有理想的性质。庄子主要是从个人的无负累的心境状态、或逍遥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来认识和描述自由的。这种感受只能以某种感性的、直观的形式显现;这种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现实基础的、个人孤独生活的精神理想。
3、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
庄子人生哲学所追求的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精神自由,是一种情态自由,一种理想性质的心境,它本身因为缺乏具体的、用来作界定的理论概念,而难以得到更明确的表述和更深入的揭示。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借助超凡脱俗的神话形象来表达“道”的思想观念,描绘“逍遥”的精神境界。
作者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百度百科-逍遥游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写作思路及要点:先简单叙述故事的主要内容,阐明读了该故事得出的中心思想,围绕中心思想摆事实讲道理,在最后联系实际生活得出总结。
暑假里,我阅读了《童话庄子逍遥游》这本书,故事主要内容是:有一名叫施小惠的女孩,性格开朗活泼可爱。一次在菜园里,她看见了一只小蝴蝶,见那蝴蝶十分漂亮,便想捉来养着。他跟着蝴蝶,来到了一扇大门,门上挂着一个葫芦,她推门而入,惊奇的发现那葫芦似乎变大了。
院子里坐着一位老人,说自己叫做庄子。他看见施小惠,以为是他的老友惠施,便要求小惠留下喝茶,施小惠却说自己不认识他。为了证明,他带着惠子一起逍遥游,让她变成了蝴蝶和小蓝鱼。
这篇故事表面是在说一个剧情零散的故事,实际上里面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让我记忆极为深刻的就是当庄周带着施小惠变成鱼去逍遥游时,说的那几句话,充分体现了庄周对生活的观点。
我们人不知道动物的想法和行为,可当我们变成动物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的生活方式虽然不一样,却都只有一个目地一一生存。做为一些小动物,就只能逃避,不能让比自己强大的吃掉自己。而做为强者,就必须吃掉比自己小的、弱的,才不至于被活活饿死。
有时我们都会觉得动物的生命力不过如此,随便拿来养一养就死了。可你却从未想过如果你是动物,你会愿意吗?就像庄子带着惠子变成蝴蝶,脑子里就只有两个字,生存。所以,请不要再伤害动物了,其实他们跟我们一样,一心只希望能活下去。
扩展资料:
写读后感的技巧:
读后感的写法比较灵活,我们可以先把所读内容进行一个大致的概括,同时要代入自己读书时候的感受,代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所写出来的读后感才会更加出彩,也可以列举自己认为书中写的比较好的地方,并且要着重表明到底是自己感觉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
还要懂得把书中的内容跟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或者也可以把书中的内容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做一个对比,这样我们的读后感才会显得更加真实,读后感是为了让我们总结自己所读的内容,形成一个更加深刻的记忆,毕竟我们所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成为我们成长过程当中的养料,让我们的精神境界变得更加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