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的第一阶段是以刘心武为代表的《班主任》开端,用现实主义手法对极左路线的专制作揭露和批判,继承与发扬了“五· 四”优秀传统,启迪着人们对文学的功能的再认识。刘心武在《班主任》中,以不凡的勇气和识见,通过两个表面上的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尤其是“好学生”谢惠敏的思想僵化,也达到了令人怵目惊心而非“救救”不可的地步。《班主任》控诉了十年浩劫造成的隐患,并为真实地反映“文革”生活打开了通道。于是一大批以“伤痕”为题材的小说问世,而把伤痕文学推向**的是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它不仅通过中国人历来最牢不可破的血缘情感的破碎而把现代迷信的危害剖析出来;而且以真正的悲剧意识冲决了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悲剧的藩篱。因而产生了更大的社会覆盖力,从而代表伤痕文学的另一类:直接批判悲剧年代的悲剧。由于伤痕文学出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初期(1997年始),它摆脱了虚假、夸饰,转向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的再现,作为一个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起到一定的先锋作用,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与社会层面上。尽管当时有些作品还很粗糙,艺术上不尽完善,但它以过去的“十年浩劫”作为批判对象,揭露它在各个方面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剖析这种种伤害所造成的难以愈合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疤痕,把文革的反动实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同时党和人民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的不屈斗争的真实再现,都使新时期的文学受到影响,这些都标明现实主义的复归。“批判与启蒙”是伤痕小说的特征,虽然它的局限体现在政治的批判、道德的谴责、感情的冲动上,然而它以对真实性的追求,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伤痕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发展初期占据着主流地位,并影响着后来文学的发展
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图为卢新华最早登于《文汇报》小说《伤痕》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四川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卢新华
"伤痕"一词在学术界被用来概括文学思潮,最早可见于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的《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文学讨论会的讲话》一文。许芥昱认为,中国大陆自1976年10月后,短篇小说最为活跃,并说:"最引大众注目的内容,我称之为'Hurts Generations',即'伤痕文学',因为卢新华有篇小说叫做《伤痕》,很出风头。"有人曾对这个概括性的词汇提出过异议,认为不如使用"暴露文学"切合这个阶段的文学实质,但由于此词已于是被学术界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因此在这里我们延用之。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红军英雄们没有“伤痕”吗?志愿军英雄们没有“伤痕”吗?两弹一星的英雄们没有“伤痕”吗?他们什么时候抱怨了??只有那些自私的人经历一点苦难就耿耿于怀,借所谓“伤痕文学”来宣泄对党和领袖对共和国的不满,而且居然还有一些媒体跟着唱和,这是非常可悲的!
凡是伤痕文学都不可能被称之为好书。从文学史来看,凡是负能量的作品只是一时的哭躁,很快象泥沙一样在 历史 的长河里沉下去,因为它的政治时效性泡沫很快就消失了;而充满阳光正能量的作品才能与史永存,因为它能给人以明亮、向上、信心与力量。
说白了就是攻击 社会 主义,攻击***思想的文学
伤痕文学仅仅是拨乱反正的新时代文学的起点,它引导我们反思,启蒙我们认识自己是一个人,有权利选择,有权利读书,有权利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走过来大家都想喘口气,所以伤痕文学作品就出现了,印象深刻的《晚霞消失的时候》
一群养优处尊的大爷因为各种原因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后来通过政策及各种关系又回到了城市,自己的经历觉得很冤,写了出来。他们难道不想想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怎么办?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且不说去农村跟农民争食,难道他们就比农民高一等吗?他们给农村农民留下了什么?他们还能回到城市,农民能去哪里?再说他们去农村只不过是自己挣给自己吃,伤痕文学值得人们警惕。
农工被歧视就是从伤痕文学的泛滥开始。
我感觉伤痕文学能够促进人们反思,是 社会 不可或缺的一个文学种类,世界名著中也不缺这类文学作品,像悲惨世界就是典型吧。中国文坛上的比较好的伤痕文学作品我觉得比较优秀的有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白玉兰张贤亮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叶辛的蹉跎岁月孽债梁晓声的年轮雪城人世间这些都应该属于伤痕文学的范畴吧,而且都是文笔不错内涵深厚 社会 意义广泛的文学作品,是文学艺术百花园中璀璨的花朵!
伤痕文学就是一帮祥林嫂在埋怨自己的命好却下乡了,吃苦了,自己爬在别人头上没机会了,祥林嫂们的喋喋不休,就像苍蝇一样嗡嗡的让人不胜其烦。
伤痕文学是七十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流派,专注于文革对人们的心灵造成的伤痕。“伤痕”一词来源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但最有感染力的却是刘心武的中篇小说《班主任》。
八十年代人们对伤痕文学做了很大的扩展,一派是关于知青的,著名的有叶辛(蹉跎岁月、孽债)、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一派是写右派遭遇的,有名的有戴厚英(人啊,人)、从维熙(无长篇)、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还有一派属于 社会 派,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佚名(**文学,在 社会 的档案里)等。
伤痕文学概念扩大后,内容多了,但大都流于控诉抱怨的层面,真正写得比较理性、深刻的作品并不多,前期的《班主任》、中期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晚期的《孽债》则是三部值得一读的作品。
伤痕文学,基本上是祥林嫂诉苦。
“伤痕文学”的名称,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历史,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揭开人们心里的伤疤。
但是,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另外,由于"伤痕文学"作者们关注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
而且,"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叙述而忽视了对人格的刻画。这样,主人公就只是单纯的受难者而非美的体现者,其悲剧只是灾难的展现而不是"美的毁灭",只能引起人们"兔死狐悲式"的同情而不能给人以永恒的的震撼和心灵的升华。
最后,"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也是它的一大弱点这些作品往往在结尾加入一个"前途光明"的机械性预言,或大团圆式的喜剧性结局,以至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
但不管怎么说,“伤痕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具有开创意义,这一点依然是应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