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感受最深的有那么几件事情。
一、平凡、朴素中孕育着伟大
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来北大报到,看见一位守门人模样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爽快答应了,而且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守着。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几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吃惊地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
季羡林先生的就是这样的平凡、朴素,如果他不平凡,他不朴素,能被别人认做守门人吗?然而就是这样的平凡愈加显出他的伟大,愈加折射出他人格的魅力。一个大学校长给一位新生看行李,没有丝毫怨言,而且认认真真的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又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精神啊?试问当今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即使有人想做,有谁能够做到他那么平静的心态来做这件事情?恐怕没有几个人!
季老的平凡还可以引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梦溪的话来评价。刘梦溪说:“不管在什么场合见到季老,总想过去向他致意。可季老只要远远看见我走过去,一定会站起身来。一贯如此。对比我更年轻的后学也如此。后来我们就想了个办法,只有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坐在他旁边,他就没法站起来了。”因此刘梦溪在《季羡林先生90寿序》中深有感触地写道:“先生是‘望之温温,即之也温。晚生后学,可以相亲’。”
这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二、对动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他的感情如此的丰富、细腻,催人泪下。
他酷爱养猫,对猫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写的《老猫》,幽默,细腻,感人。他对波斯猫的喜爱到了跟他们一起乐,一起悲,甚至跟它们住一起。晚上猫睡在自己的被窝上面,为了避免惊动小帽,他醒来硬是忍着不动一下。他把它们完全看作了自己的朋友。
季老喜爱动物,跟怀有各种各样动机去爱宠物的一些人不同,他关心身边这些“伙伴”的命运,甚至为它们背着沉重的感情十字架,为一些孤苦、弱小生灵的命运伤感、悲苦。他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为一些小猫小狗流泪叹气。有一次,燕园中他平常最爱走的幽径上一棵古藤无故被人砍断,他看到藤萝上初绽的淡紫的一串串的花还没来得及知道厄运信息,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忍不住为它们伤感:“它们仿佛成了失掉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都没有地方了。”
三、他的敬业精神,他的忘我工作的精神。
文革期间,季老也无列外,遭到了四人帮的迫害,最后被发配到北大35楼守门房。他每天的任务就是,守门户,传呼电话,收发信件和报纸。但是他是一个闲不惯的人,难道就让自己的人生在这里度过?于是他经过反复考虑,最后决定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这部史诗够长的了,至少有八万行。他想,这够自己忙活几年的了。他向东语系图书室的管理员提出了请求,请他通过国际书店向印度去订购梵文精校本《罗摩衍那》。当时订购书籍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可万万没有想到,过了不到两个月,八大本精装的梵文原著居然摆在了季羡林的眼前。他当时的任务是看门,而且他头上“分子”——不知道是什么“分子”――的帽子还没有摘掉,沉甸甸地压在头上,他哪里敢把厚厚的原著公然拿到门房里去呢?想来想去,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妥善”的办法。《罗摩衍那》原文是诗体,季羡林决心也要把它译成诗体,这样才能传达出原文的风格。于是他就用晚上在家的时间,仔细阅读原文,把梵文诗句先译成白话散文。第二天早晨,再把散文潦潦草草地写在纸片上,揣在口袋里,带着它去35楼上班。在去35楼的路上,在上班以后,看门、传呼电话、收发信件的间隙之中,在闲坐无事的时候,他就把纸片拿了出来,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此时,他身在门房,眼瞪虚空,心悬诗中,决不会有任何人知道他在译诗,他自谓:“乐在其中,不知身在门房,头戴重冠矣。”
一千多年以来,对于史诗的主干故事有各种解释。印度**认为罗摩是神,因而把史诗看成是圣书。
西方学者认为该史诗影射的是农业技术从印度北方传向南方的过程,因为悉多的原意是田地里的垄沟,象征农业技术。
还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战胜艰苦和**的英雄颂歌。十车王宫廷上出现了矛盾,庆祝罗摩灌顶为太子的喜庆场面一变而为悲叹离别的情景。解决矛盾的途径只有自我牺牲,于是罗摩等3人甘心流放。作者通过这一宫廷阴谋的描绘,宣扬了一整套君臣、父子的伦理教条。在对与猴国结盟、灭魔复国、夫妻团圆的描写中,作者歌颂了罗摩这个英雄。他的理想是家族和好,政权安定;他支持正义的战争,也考虑奴隶社会中平民的利益。
另外也有人说,史诗产生于印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书中所宣扬的已是封建道德教条。罗摩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他恃以为生的是农业;而罗波那则代表没落奴隶主,他以吃肉为生,进行游牧活动。从民族矛盾来看,罗摩皮肤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罗波那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罗刹,实际上是婆罗门,是外来的雅利安人的代表。整个史诗歌颂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且通过大力宣扬一夫一妻制,强调女子的贞节,表现了作者对王位继承的纯洁性的关心。
世界最伟大的四大史诗之一,它在印度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论语》,其主角之一神猴诃奴曼是《西游记》孙悟空的原型。
《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的著名史诗,它与《摩诃婆罗多》一起并称为古印度的两大史诗,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等同于古希腊两大史诗对西方社会文明的影响。
《罗摩衍那》的意思是“罗摩的**”,即“罗摩传”,史诗以主人公罗摩的一生为线索展开了跌荡起伏的情节,史诗中涉及印度上古社会中的宗教信仰、王室争斗,政权更迭、家庭伦理、夫妻关系等各个方面,是全面了解印度上古社会的必读书。
在印度,《罗摩衍那》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它极其深刻地影响着印度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文化。拉贾戈帕拉查理曾说过:“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拉贾戈帕拉查理是印度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作家,是《摩诃婆罗多》最优秀的现代改写本的作者,也是甘地的战友,以其对印度传统古典文学和现在印度社会的深刻理解,道明了这两部大史诗在印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印度社会各个方面的深远影响。
如今,印度古老文化对当今的世界产生了新的影响。出自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圣典《博伽梵歌》取代了《孙子兵法》,成为哈佛、沃顿等商学院的必修课,并被推崇为欧美大企业总裁及高管的必读秘笈。
瑜伽作为一项风摩全球的健身运动为许多人所了解,却很少有人知道与其相关的瑜伽文化正是源于《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瑜伽影响了全世界无数人的生活,很多人把它视为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印度古老灵性典籍的深刻了解,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心灵的和谐,学会以一种健康的身心姿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罗摩衍那的故事》是由原史诗英译本编译而来,基本保持了原诗的精华。通过这个编译本,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这一伟大文学遗产的基本内容,而且可以对古代印度社会及当时印度人的精神生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书中收入了近300幅难得一见的印度绘画,是有关印度文化十分珍贵的一个读本。
本篇故事来自《杂宝藏经》的“十奢王缘”,同样的故事也保存在南传的《十车王本生》中。“十奢王”、“十车王”只是音译的差别,其实是同一个人。这个故事赞扬孝悌、仁义礼让,再次体现了与中国伦理道德观念相同的因素。
正如季羡林先生等学者指出的,“十奢王缘”的故事其实是古印度伟大史诗《罗摩衍那》的原型之一,即所谓“原始的”《罗摩衍那》。史诗里的十车王,正是有四个儿子,他们是罗摩、罗什曼那(罗漫)、婆罗多(婆罗陀)、涉覩卢祗那(灭怨恶)。
《罗摩衍那》第二篇《阿逾陀篇》讲述:十车王年老,立罗摩为太子,继承王位。小王后吉迦伊则阴谋立自己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要求把罗摩流放山林十四年。十车王受制于从前的承诺,只得答应。罗摩为成全父亲,决心自己到山林流放。母亲和罗什曼劝阻无效,妻子悉多则决心随他同去。最终是罗摩、悉多、罗什曼三人在臣民的送别下,离开阿逾陀城。几天后,十车王忧郁而死。婆罗多在舅舅家被请回继承王位。他追赶罗摩并请归国不成,只得取鞋子回国,避开都城,供奉鞋子,代行王事,等待罗摩归来。
《罗摩衍那》成形于佛教产生之后,佛典中没有此书的记载,却有关于罗摩的传说。季羡林先生曾说:“佛经里的这些故事同《罗摩衍那》有什么关系呢?这些故事不是抄自《罗摩衍那》,《罗摩衍那》里的故事也不是抄自佛典。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来源,这就是印度古代的人民群众。”这些故事本是在印度民间创作流传的,其原始形态很早就出现在各处,后来才逐渐形成大规模的史诗。
佛经里的一些故事,是在印度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加上佛教的叙事方式与思想成分而形成的。因此,英国印度学家埃利奥特这样评价佛陀说:“他不仅传播了就严格意义而言的宗教,而且也传播了印度艺术和文学远及印度国境之外。”
两千多年以来,《罗摩衍那》的影响有增无减。印度各阶层人物无不熟悉这部史诗中的人物和情节,崇拜其中的英雄;特别是哈奴曼更变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崇拜对象,在农村中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雕像。有人认为,印度很多地方,特别是在罗摩住过的奥乌德,那种惊人的猕猴崇拜是同哈奴曼紧密相联的。连人民群众嘴里常说的一些谚语,也都能表现出他们对于《罗摩衍那》的熟悉与热爱。宗教信徒力图利用《罗摩衍那》的威名,来宣传自己的教义。政治领袖也利用它宣传自己的主张。至于文艺界更不必说。从迦梨陀娑一直到薄婆菩提都取材于《罗摩衍那》。12世纪,《罗摩衍那》被译成泰米尔文。其后印度南北各种语言都有《罗摩衍那》的仿作或翻译以至改写。1631年前后,杜勒西达斯根据《罗摩衍那》改写的《罗摩事迹之湖》(或译《罗摩功行录》),成为印度教的福音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在家中朗诵《罗摩衍那》,一些庙宇还利用扩音器播送梵文原文的《罗摩衍那》。根据《罗摩衍那》编写的戏剧到处上演。
时间:2016-2-16? 16:00-17:00
编号:2016047
书名:《摩诃婆罗多的故事》印拉贾戈帕拉查理(C.Rajagopalachari)
书摘:P1 – P 12
1. 印度的最古老的书,也是最古老的文学作品集叫做《吠陀》的四部经典和跟这些经典有关系的许多书。这类书主要是《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还有一些《往事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薄伽梵往事书》
2. 《罗摩衍那》讲述的是一个神话的英雄罗摩的传记,写罗摩的医生事迹,中心故事简单任务较少,接近史诗。梵语的原书在古代印度也被成为“第一部诗”;
3. 《摩诃婆罗多》不但故事复杂,叙述了许多古代氏族、部落、国家的兴亡,而且包括古代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表现了社会生活的种种面貌,容纳了广泛的只是、理论和教训,还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古印度人不把它称作诗,而叫做“历史”。《摩诃婆罗多》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是民间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总结。印度在摆脱殖民地地位获得独立后规定国名叫做“婆罗多”。
4. 武士(刹帝利)、祭司(婆罗门)分掌军事和文化,形成自由人中的特殊等级。不过“婆罗门”还可以作战,车夫的儿子也能成为武士;野蛮氏族被称为“罗刹”、“药叉(夜叉)”、“犍达缚”等等。
5. 印度教分成一些教派,最流行两派一是崇拜毁灭之神大自在天(湿婆)的一派,另一派是崇拜遍入天(毗湿奴)的,两派并不直接相互敌对矛盾,而是各有社会基础,代表着不同倾向而互相补充。
6. 印度教的大神有三个:大梵天、大自在天、遍入天这三围大神被现代印度**看做一体,代表宇宙的创造、保全、毁灭三方面。
? 1)一个是大梵天,是创造之神,他有四个头,骑意志天鹅,创造了世界,可是威力并不很大,智能掌管创造;
? 2)一个是湿婆,有时用“吠陀”中的同性质神名叫他“楼陀罗”。他的称号很多,我们只称之为“大自在天”这个是毁灭之神,他有三只眼睛,一柄三股叉,骑一头大白牛,头上有新月做装饰,颈上围着一条蛇。模仿男性生殖器的石像是他的象征。这是很古的生殖器崇拜的衣物,后来跟这位大神结合唯一了。他是苦行之神,中年在喜马拉雅山(雪山)上修道,不大管人间的事,只有极强大的降魔威力,其他一切神都比不上他。他有事舞蹈之神。他的妻子是雪山神女(喜马拉雅山的女儿),这位女神有两个降魔化身,一是难进母,一是时母(迦利女神),形象都很雄哥跟他本身美女面貌完全两样。他们两人的儿子是战神鸠摩罗,他有留个头,十二只手臂,骑一只孔雀。还有个儿子是群主,是象头人身的矮胖子,骑意志老鼠。
? 3)一个大神名叫毗湿奴(或译作遍入天)称号极多,那罗延、保护之神都是她,他的特点是下凡救世。他有十次下凡化身为动物活人。主要的化身是一次下凡为罗摩,一次下凡成为黑天。罗摩的十几全部在《罗摩衍那》里叙述了,黑天的事迹却不全在《摩诃婆罗多》里,《薄伽梵往事书》写的就是遍入天诗词下凡的故事,那里面写黑天本是一个牧童,后来才成为英雄。遍入天有四只手,拿着神螺、神盘、神杵和莲花,在大海中躺在一条巨蛇身上。他的妻子是吉祥天女,象征财富。
? 4)还有一些小神仙,半人半神的异族:犍达缚、持明、婆薮(sou)等,罗刹和夜叉经佛教传入我国后成了专指妖怪的名字。在印度罗刹较为凶恶的但不一定是妖精。夜叉在妖和神之间。有些夜叉很像人,住在雪山上伺候财神俱比罗,俱比罗很有财宝,但她并不掌管人间贫富,跟我过财神不同。
感悟:
? 作者对于印度教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本书进行了介绍,对于印度的史诗、历史遗留有所了解,并对印度宗教中大神、小神分别介绍讲述了各类大神的特点、坐骑及亲人的介绍,对印度教的神灵也有了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