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英雄”主题?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英雄”主题?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5
  • 发布时间:2024-05-10 13:55:03
我不能准确地形容出自己对《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感受,甚至在看过 了三遍之后。只感到他带给我的感动、启示和力量是以前任何一本书都 未曾有过的。或许,我能从心底挤出“强者”两字来做一个笨拙的形容, 但书中处处洋溢的奋斗、抗争和苦痛又怎能简单地用
内容详情

我不能准确地形容出自己对《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感受,甚至在看过

了三遍之后。只感到他带给我的感动、启示和力量是以前任何一本书都

未曾有过的。或许,我能从心底挤出“强者”两字来做一个笨拙的形容,

但书中处处洋溢的奋斗、抗争和苦痛又怎能简单地用“ 强者” 一言概

尽?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获得更多人对自己作品的认同,可能就是他对成功

的定义,也是他 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但对克里斯朵夫来说,这,并不

是全部。他虽然和其他人一样,渴望获得社会,至少是音乐界的承认,但

他更大、更强烈的渴望却是对艺术、对真理的追求。为此,他所做的一切,

包括了他的音乐和他对巴赫、舒曼、瓦格纳等作品的批判,被当时的社会

看作是离经叛道而加以排斥。正如傅雷所说的“为了精神的自由丧失了一

切物质上的依傍”。但克里斯朵夫所做的一切并不只是年轻的冲动,对传

统的抗争始终充斥着字里行间,始终伴随我的英雄一生的坎坷历程。

或许,是因为我有不少朋友,所以我不能很好地体会克里斯朵夫对奥多、

对奥里维那近乎爱情的友情。但每当我合上书,问自己:我真的象克里斯

朵夫那样虔诚地对待每一段自己的友情了吗?我真的获得了象克里斯朵夫

和奥里维那样互通心灵的友谊了吗?我真的能象克里斯朵夫那样将友谊升

华到完全无目的、无功利的境界吗?…… 我在克里斯朵夫高大的身影下低

下了头……

对于克里斯朵夫晚年的转变,记不得在哪一本书中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评论:

“他万念俱灰,躲避斗争,向现实妥协……”、“他不仅和原来的敌人和解

了,而且反过来讥笑从事反抗的新的一代……”我觉得,作出这样评价的人

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克里斯朵夫的斗争精神。克里斯朵夫对青年人的反抗精神

从来未曾否定过,他始终是带着赞赏的眼光看待青年人的反抗和斗争,他觉

得,在斗志昂扬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但对传统的反叛,

是必须建立在对传统了解的继础之上,克里斯朵夫反对的正是那种不顾一切

的盲目斗争。而这,正是饱经风霜的长者的睿智。在克里斯朵夫心中,始终

存在着两个灵魂:“ 一颗是受着风雪吹打的一片高原,另外一颗是威震着前

者的、高耸在阳光中的积雪的峰尖……”

中国的古语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在全书中,我最为欣赏的就是克里斯

朵夫晚年的转变,他在这里真正实现了对自我的征服,完成了一个对新的自

我的塑造。我想,这可能就是罗曼罗兰将最后一章命名为“复旦”的缘故吧。

怒涛翻滚的黄河奔腾千里,最终注入了大海,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永恒的家园。

如果结合罗曼罗兰另一巨著《巨人三传》来看,我觉得,永不妥协、永远战

斗的贝多芬正是青年克里斯朵夫的真实写照,晚年的他则处处闪烁着托尔斯

泰宽容、睿智的身影,而他一生对爱情、友情、生活的坎坷追求又与米开朗

琪罗如出一辙。罗曼罗兰将三位巨人的伟大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永远的

强者-克里斯朵夫,我的英雄!

约翰克利斯朵夫 读后感

这篇是2021年的最后一篇,我也嘚瑟一回,写个不折不扣的大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

这部恢弘壮丽的小说,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为线索,讲述他从孩童时期的苦难生活,到成为优秀的音乐家,最后达到清明高远的超脱境界,写出不朽的音乐作品。同时,小说借由克利斯朵夫的人生历程,展现了欧洲资本主义建立初期,特别是德国和法国的社会风貌。

这部百余万字的小说在我看来就像一幅宏大画卷。远看莱茵河的滔滔江水,近看每一条乡间小路;细看小镇酒馆里的几个混混正在争论吹牛,亦或巴黎贵族沙龙里的文人政客正虚情假意地敬酒;寻看大街上慵懒游荡的失意青年,和住在危房里的贫苦百姓。。。。。。无数人物,无数场景,移步异景,悲喜交加。

逐字逐句读细节的读者,就像是穿越到18世纪,用克利斯朵夫的眼睛和耳朵,跟随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在画卷里游走。犹如欣赏文字版的欧洲清明上河图。

《约翰克利斯朵夫》作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这部作品中,他借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虚构出来的人物,来表达他对音乐真实坦诚的态度,和对一个完美音乐家精神品格的解读。

“追求***已经达到不正常的极致,这样的人是孤独的”

“必须有胆量把体统、礼貌、怕羞、压迫心灵的社会性谎言统统丢开”

“别人评价的四平八稳的中庸之道被他认为是平庸的才华匹配平庸的人生”

“只有把顾虑踩在脚下,没有能力自由地失败就没有可能自由地成功”

“凡是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种精神上的触觉,背对观众,能够感觉到观众的反应如何,是否在心理引起共鸣”

“面对新作品,新事物,人们还无法做判断,因为搞不懂,故意做出漠不关心的样子,其实是迷失在大海里”

“熟悉的东西就像陆地,给人踏实的感觉,可他硬要把大众的口味给变过来”

“12岁时的好作品,20岁时不应该成为标准,不能限制生命存在的意义、生长的意义”

罗曼罗兰这样任性、毫不克制的表达随处皆是,笔记根本记不过来。罗曼罗兰也是走在时代之前的创作者。他们这一类人的作品,在当时看显得怪诞、不符合大众潮流,因为人们只能理解时下流行的东西。可再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们反过来超喜爱这些作品,他们精神和作品是超越时代的。

关于这本书,还有一个公开的秘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原型就是——贝多芬。

罗曼罗兰终其一生都在研究贝多芬,他在创作了《贝多芬传》《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之后,又以贝多芬为原型,加之自己的想象创作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可见罗曼罗兰有多爱贝多芬,难怪他把克利斯朵夫写成一个脱离世俗的完美、伟大的音乐家。

克利斯朵夫代表了一生都贯穿于苦难中的音乐家们,这种痛苦人生对于他们来说是灾难。但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却是难得的机会。他们留下的不朽作品,对于后世的读者、听众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由于我看的是傅雷译版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就不得不提到傅雷。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对傅雷的印象全部来自《傅雷家书》,知道他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读完他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体会到,他的才华很大程度上来自从小就接受了学贯中西的教育,英文、法文,以及古文的功底如此深厚,并对音乐绘画研究深入。

对于这样一部超过百万字的作品,能坚持把翻译工作完成,已经实属不易。而傅雷的译本,已经超越了翻译文字的标准,语言丰富,韵律优美,曾有评论说傅雷的语汇甚至比原文还要精湛。

我虽不敢妄加评论,但通过阅读,我确实可以感受到傅雷是全身心投入到这部小说里,真是用心在写作。对于不可直译的部分,傅雷的处理无异于二次创作,精彩绝伦。

对于这样一部传世巨著,读者不计其数,众说纷纭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说读完只需几日,有人说读了五年;喜欢的奉为珍宝、百读不厌,不喜欢的根本看不下去。

我则是在半年时间里抓住一些碎片时间。在咖啡店里等人就看纸书,开车、睡前就听语音,竟这样读完了1300000字的精彩佳作。

使我坚持读完的原因,除了内容引起共鸣之外,音乐是最重要的因素。“和声和对位”的争论、节奏和转调的分析、多次提及“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女武神”等等大量音乐相关内容,对于喜爱音乐的读者绝对是欲罢不能的精神感召。

而在众多《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中,我看到过的最精彩的,最感同身受的一篇,是一位网友写的,仅三字:

哎妈,太壕了!

Ok,anyway,在短视频充斥的生活中,又读了一年纸书的我,感觉良好。2022继续写月度读书笔记。谢谢所有的读者朋友!祝愿所有人2022年快乐平安健康!

约翰克利斯朵夫(童年乐趣)读后感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孤独的英雄——约翰·克利斯朵夫

“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

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古教堂门前圣者克利斯朵夫像下之拉丁文铭文”

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时,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头顶不时闪烁着光辉。当我窥见到那光辉的时候,立刻被惊呆了,这是清晨的、耀眼的、充满力的光辉,我跟着它,仿佛与喧嚣的尘世隔离开来,跟着它,共鸣着,流着泪,满心欢喜着。

诚如傅雷先生所言:“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都在用自己真诚的热情热烈地追求着,不断地奋斗着,他所具有的现实主义思想和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让所有读者得到战斗的力量,难怪罗曼?罗兰将小说献题给“各国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而罗曼?罗兰精心刻画也就成功,《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或者说不只是一部小说,而是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不健全文明,敢于追求***,不随波逐流,有着非常强烈责任感的“自由灵魂”。

这部贝多芬式的英雄史哺育着一代又一代高贵的灵魂。我翻着这洋溢着理想主义的书页,燃烧着难以平息的**。我为他少年时代一人挑起生活重担的艰辛而长久叹息,为他青年时代的恋爱失意而踌躇忧郁,为他勇敢率真地抨击庸俗文化和决绝的反抗而激动不已,为他遭受的种种屈辱和恶意的攻击而愤愤不平,为他痛失挚友奥里维和情人葛拉齐亚而悲痛惋惜,为他经历波折劫难后获得的成功而雀跃欢欣。以其悲伤为悲伤,以其快乐为快乐,我敢确定每一位读这部作品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都能够在音乐缭绕的空间,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亲情、爱情、友情而悲伤和感动,甚至为他泪光闪闪。

童年时,他的内心已被音乐占据,他不由自主的爱上音乐,并要把一生都献给这个凝聚自己所有喜怒哀乐的艺术。他的舅舅——高脱弗烈,这个乡村货郎的崇尚“平常的人”,他感情真切,给了约翰另一种教育。他唱动听的歌谣,让约翰呼吸田野清新的空气,在夜里感觉大自然交响曲中数不清的乐器,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到生活中去创作真正的音乐,使约翰?克利斯朵夫又受到更好的音乐熏陶。那是一种悠长而又恬静沁人心腑于天地间长长的漫步与沉思。当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爱情一次次遭受打击,消沉下去,整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泡在酒馆里的时候——还是舅舅帮助了他,使他突破情欲之网,重新振作精神,埋头音乐创作,克里斯朵夫警醒了。

阿达出现——情欲的巨潮把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思想卷走了。因为阿达的堕落、她的将纯洁的感情加以侮辱而后快,使约翰认为原来女人的灵魂是死的……接着又有法朗梭阿士——女演员的出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终悟得,只要心不变,肉体的堕落是不足道的,要是心变了,一切就完了。爱人的肉体,以及这个神圣肉体上的灵魂,能代替所有学问、所有信仰。然而精神的大树一倒,藤萝般的爱情就失去了依傍,这样,两人就在爱情中毁灭。可以说,阿达和法朗梭阿士只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爱情萌芽时的一种载体,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真爱还没有到来时的霍乱。

美丽的格拉齐亚给了约翰?克利斯朵夫最纯粹的爱。这个在童年就爱恋克利斯朵夫的女子,成为克利斯多夫晚年最知心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纯洁与神圣,以至于脱尽了所有的尘俗,升华为了的爱情。

克利斯朵夫是公认的音乐天才,但真正懂得他音乐的人却是那样少,太多人只知道跟随潮流,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一颗懂艺术的心——惟有她,格拉齐亚,在克利斯多夫最没有人理解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她是克利斯多夫真正的“高山流水”的知音。“当我每次游览那些栖伏在美景和孤寂的庇阴下、灵魂的所在时,我暗自企望永远留下,再也不要离去。”格拉齐亚把混沌中的克利斯朵夫重新唤醒,恢复他生的活力,这位宁静安详,温柔细腻的**用最无私的关怀安抚受伤中的天才音乐家,让他的眼睛重新清澈明亮,让他的耳朵重新灵敏善听,让他重新感知大自然的魅力,天主的恩泽。

约翰?克利斯朵夫和奥里维,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都有着善良的灵魂,崇高的理想,两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同所寓所里,忍饥挨饿,却怡然自得。他们交谈不多,但只要想着对方在身边变觉得舒心惬意。奥里维非常钦佩约翰的音乐天才和充沛精力,约翰也喜欢奥里维的智慧清明,谦和仁爱,他们都热爱自由。克利斯朵夫是雄性的,充满力量。他要保护他所热爱着的朋友,用他的直率和笨拙表达柔情。因为有灵魂深处的共鸣,这两个表面上截然不同的人共同生活得多么谐和啊。奥里维是柔弱的,无论外表还是内心,加上他病弱的身体,这给了爱他的人照顾他的理由,而他内心的温情也因此有了倾注的对象。我不能够用世俗的庸见来衡量这些高贵的灵魂,他们只是用全心全意的爱在震撼我渐渐被生活磨得麻木的心灵。这样的友情是多么让人向往,他们个性相异,一个柔弱,一个暴烈,却能很自然的相辅相成,共勉共近。他们对彼此没有私心,全心全意,肝胆相照。彼此成了彼此的一部分,使对方的生命更趋于完美。

作家茨威格曾写到,奥里维是法国文化的精华,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德国力量的代表。智者被强者提高,强者被智者净化。这种相互的喜悦对两个民族来说是一种象征。他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最高的理想,把西方的两个翅膀联系在一起,让欧洲精神自由地翱翔于血淋淋的过去之上。

克利斯朵夫的本质,注定了他和各色人物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由于克利斯多夫的眼泪而变得丰富、悲怆和动人。在那个黑暗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代,具有如此优秀品质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出现,犹如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或多或少的阴暗面。他身上的真诚达到了坦白纯净的地步,显示出道德的美和文明的力量。

真诚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捍卫真诚的勇气和胆识,不畏强权与暴力。约翰?克利斯朵夫做到了,他受到排斥,陷入困境,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的追求。只有像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样一个激昂慷慨的、天赋着巨大意志力和崇高目标的性格才能经得起他所遭遇的无数困厄,抵抗一切卑鄙和可憎的、渗透在社会机构的每一个细胞中的机会主义。只有一种不可压抑的创造的企冀,一种健全而精力充沛的肯定人生的动力,才能支持约翰?克利斯朵夫,使他能克服逆境。

每次读完长篇都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尤其是这一次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花了1个半月时间。据说这本书影响了很多人,我却有点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完整地读下来。

作者对人的各个时期的心理把握得十分到位。从克利斯朵夫小婴儿的时候,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各个时期遇到的不同问题,人会产生什么心理,都清楚地分析出来。以时间为主线,穿插了克利斯朵夫的几个重要的人生片断。如小时候,他与祖父和父母的关系,少年时期的友情和初恋,青年时期的爱情和事业,中年时期的友情和爱情,老年时期的友情等。整个作品的结构设计得很精巧。当然这是一部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小说,毫无疑问是本好书,可是如果早几年遇到这本书,我却不一定对他感兴趣; 而现在,受制于表达能力,我也不一定能讲出来他的好。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