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行孝记》选自《2012 中国散文精选》。
每个年度,文坛上都有数以千万计的新作涌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它们之中不乏熠熠生辉的精品,这些作品很容易被新的创作所覆盖和湮没。《大山行孝记》就是其中的一篇《大山行孝记》出自于郭文斌,说到郭文斌:1996年生于宁夏西吉市,先后就读于固原师范,宁夏教育学院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现为银川市文联主席,宁夏作协副主席,《黄河文学》主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要作品有《大年》,《点灯时分》,《我被我的眼睛带坏》,《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吉祥如意》,《瑜伽》,他在六盘山创作起步,《空信封》为首部作品。本文主要讲我的儿子十分孝顺,经常让我感到惭愧,我竟然没有儿子孝顺:儿子经常叫爷爷奶奶来玩,父母扭不过他,只好留下。有时想回家了,儿子总有办法让他们留下,而我却无能为力,只好让他全权负责。他正读大四,却经常陪爷爷奶奶聊天,录视频,买东西……还帮我换东西,组装东西,买东西……我只能买衣服送他,他却给我上了一课。他虽然对自己十分小气,对别人可不吝啬。他对我无微不至,倒像我是他的孩子:做早饭,洗脚。他走时,磕了三个头,我却不知如何表达。小时候他虽然很调皮,但能会做饭,听话,努力学习。我还错怪过他,但他“大人不记小人过”原谅了我。这几年,他只为报我一笑。我从儿子身上学到了“只有不嫌弃老人,才算真正迈进孝道的门槛。”
读了《大山行孝记》我明白了孝顺十分主要,这正应了古人说的:“百善孝为先”,“孝”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的许多诗句都应验了这一点。古代的二十四孝:(虞舜)孝感动天,(老莱子)戏彩娱亲,(郯子)鹿乳奉亲,(周仲由)百里负米,(周曾参)啮指痛心,(闵子骞)芦衣顺母,(文帝)亲尝汤药,(蔡顺)拾葚异器,(郭巨)埋儿奉母,(董永)卖身葬父,(丁兰)刻木事亲,(姜诗)涌泉跃鲤,(陆绩)怀橘遗亲,(黄香)扇枕温衾,(江革)行佣供母,(王裒)闻雷泣墓,(刘殷)哭竹生笋,(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吴猛)恣蚊饱血,(庾黔娄)尝粪忧心,(崔山南)乳姑不怠,(朱寿昌)弃官寻母,(黄庭坚)涤亲溺器。古人的所作所为令人敬佩,那我们为什么不做的比古人还好呢?
读《大山行孝记》让我受益匪浅。
1. 陈蕃一室这篇文言文阅读的问题及答案
蕃(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古代行政区域单位)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报以等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二九、解释下列句中蓝色的词:①尝闲处一室:②当扫除天下:三十、“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句话的意思是:A.陈蕃以为男子汉应当为天下人打扫环境.B.陈蕃认为男子汉要立志统一天下,还要安排好一个家庭.C.陈蕃认为有志青年活在世上,要立志统一天下,怎顾得上打扫自己的房子呢?D.陈蕃认为男子汉无论住在哪里,在打扫天下时,也要扫好自己的房间.曾经;应当,C。
2. 陈蕃一室这篇文言文阅读的问题及答案蕃(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古代行政区
域单位)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报以等宾客?”蕃曰:“大丈
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二九、解释下列句中蓝色的词:
①尝闲处一室:
②当扫除天下:
三十、“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句话的意思是:
A.陈蕃以为男子汉应当为天下人打扫环境。
B.陈蕃认为男子汉要立志统一天下,还要安排好一个家庭。
C.陈蕃认为有志青年活在世上,要立志统一天下,怎顾得上打
扫自己的房子呢?
D.陈蕃认为男子汉无论住在哪里,在打扫天下时,也要扫好自
己的房间。
曾经;应当,C
3. 文言文 《扫除天下》 读后感700字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为父母效力,让他们伤心,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要我们去做事,我们应该赶快行动;沈云英替父亲守卫道州府;郯子取鹿乳,学校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许就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做的。
《**规》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颇多。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应该学会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要将话听进心里;杨香扼虎救父。
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们以父母为首的优良品德;我们犯了错误,父母责备,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古人黄香九岁为双亲温席,应当顺从他们并且承担过失,不能顶撞他们。比如在家中。或许现在的儿女早已无法做到像古人说的那样“出必告,反必面。”但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供奉双亲;董永卖身葬父学校的读书节让我有了一次机会接触《**规》。品读后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来,竟能编出如此圣明的书来。原本一些同学还说是因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学校才会要求我们朗诵。其实不然;陆绩怀橘遗亲;王祥为母卧冰求鲤。
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父母教导我们时 ,应该恭敬地听而不可以随意打断他们,父母叫唤我们时
4. 文言文 《扫除天下》 读后感700字学校的读书节让我有了一次机会接触《**规》。品读后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来,竟能编出如此圣明的书来。原本一些同学还说是因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学校才会要求我们朗诵。其实不然,学校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许就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做的。
《**规》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颇多。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应该学会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或许现在的儿女早已无法做到像古人说的那样“出必告,反必面。”但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要我们去做事,我们应该赶快行动,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为父母效力;父母教导我们时 ,应该恭敬地听而不可以随意打断他们,要将话听进心里;我们犯了错误,父母责备,应当顺从他们并且承担过失,不能顶撞他们,让他们伤心。
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古人黄香九岁为双亲温席;沈云英替父亲守卫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双亲;董永卖身葬父;陆绩怀橘遗亲;王祥为母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
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们以父母为首的优良品德,把中华民族以孝为本的精神发扬光大。
我们要做孝顺父母的人!
你是不是打错字了!你看一看这个有没有灵感。~~~
5. 扫除天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古文逐字翻译急扫除天下释义 扫除:消除,肃清。
肃清坏人,安定社会。[编辑本段]出处 《后汉书·陈蕃传》:“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原 文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翻译 陈蕃十五岁时,曾经从不洒扫自己所住居室,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
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问候,问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以迎接宾客呢?” 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自己的任务,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大志向,很为他惊奇。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目录 小时了了 ( xiǎo shí líng lì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了了应读作líng lì,做聪明伶俐讲,意思是明白,聪明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其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选用了文中陈韪的话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注释 1。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的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通报。
2。既:已经。
3。 奕世:累世。
4。小时了了:小时聪明。
了了:颖悟 5。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6。乃通:才(予以)通报。
7。既通:通报之后。
8。 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9。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10。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11。仆:对自己的谦称。
12。 仲尼:孔子,字为“仲尼”。
13。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
14。师资之尊:指礼尊对方为师的敬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15。
奕(yì)世:累世。 16。
时李元礼有盛名:当时李元礼的名气很大。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手足无措,忐忑不安。
6. 古文《扫除天下》中的陈藩是什么样的人当时零陵、桂阳的山贼为害人民,朝中的诸官商议派(军队)讨伐,同时又诏告两郡,所有讨伐有功者都可以保举孝廉、茂才。
陈蕃上书驳斥道:“以前高祖创业,各地休生养息,(他)养育百姓如同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现在两郡的人民,也像是陛下的孩子,之所以造成那些百姓为害,难道不是他们所在的(官吏)****逼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应该下严令令三府暗地里查考那里的大小官员,如果有玩忽失职、欺压百姓的,立即让他们向朝廷告发,改选清廉贤明,奉公守法,既能制定并依据法律,又能对百姓施以仁政的人。
1. 长善救失征文350字精品
出自《礼记 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编辑本段译文 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或翻译:贪多而不求甚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翻译:孤寡浅陋,视野不开阔);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另一种解释: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编辑本段寓意 长善救失,即救其失,则擅长矣.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2. 长善救失 因材施教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没有受到益处,反而带着“为善累、让别人去为吧”这样的心
态而多数选择“不为”.殊不知,在出海的渔民因为一个小小的漏洞没有补,人行道上因为没有及时捡起的香蕉皮,都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漆工在给船涂
漆的时候顺手拧紧了一颗螺丝,如果路过的行人顺手捡起那片香蕉皮,那么所有一切的严重后果都不会发生.可是,生命最经不住的就是“如果”这两个字.
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增添了一份浮躁,这种浮躁越来越体现在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它让我们变得更加功利、
更加势利、更加自私,而忘记了个人是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没有谁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那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更加能显示出这个社会团体的温暖和
温馨来.
随手捡起的一片香蕉皮,可能使过路的老人免于受到摔倒的危险,这是举手之劳,却是一份免于他人受苦的善念.也许某一天你生病了去医院
看病,而主治医生正是这位老人的儿子,正是因为老人的平安健康,这位医生才能更加安心尽心的医治病人.也许这样假设带着功利性的思想,可生活中的因与果谁
又能解释的通呢,“蝴蝶效应”不也正好诠释了这一点么.为“小善”的善念虽不带有回报的思想,可意外的收获喜悦,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幸福吧.
我
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这个社会是我们的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是有义务和责任为家庭尽职尽责和付出的,更何况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个善举呢.总有
人在说,这个社会没有以前温暖了,到处高楼林立,玻璃砖瓦,人心都仿佛隔着一片墙.可是,“只有人人献出一点爱”,社会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啊.没有付
出,又谈何得到呢.给老人让个座,擦桌子时顺便把同学的也擦一擦,邻居出门时帮着看看门户,这些都是生活中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却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帮助我们身边的人解决了很大的麻烦,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有心,那该是多么的美好啊!
3. 反思日记长善的范文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善吗?其实长善就是增长美德。我也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长善。
记得我刚上一年级,与妈妈去松花江边游玩,正要回家的时候,我看了一辆无偿献血车,我跟妈妈说:“咱们去献血吧”,妈妈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说:“啊?你为什么要献血呢?”我回答说“我要为那些需要用血的人供献出一份力量。妈妈抚摸着我的小脑袋和蔼可亲的说“你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说完我们就走进了无偿献血车。
车里面人不是很多,但很安静,车内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桌椅摆放整齐有序,护士阿姨走到我面前对我们说“你们是来献血的吗?”我同妈妈异口同声回答说“是的”。只见阿姨对我笑着说“小朋友,你太小,还在长身体,你不能献血的。”妈妈对我说,妈妈替你来献怎么样?那一刻,我别提多高兴了,看到妈妈的鲜血流到血袋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最“漂亮”的妈妈正在帮助那些需要血的人。虽然不是我在献血,但我非常开心。听妈妈说从那以后她每二年都要献一次血。妈妈已经共献出了1600CC鲜血。要不是因为我身体弱一些,妈妈早就同意我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了。妈妈的接力棒我也会传递下去。她的言行感染着我。虽然这件事我没做成,但我的爱心时刻告诉我,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时不时的我就会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我放弃了中午与同学们在外面奔跑玩耍的美好时光,在教室里帮助同学们听写,讲解数学题,在我的帮助下,我的好朋友家宝的学习成绩有了稳步的提高,看到他打100分后开心的样子,内心激动的心情油然而生。
长善能够让人快乐,也能让受帮助的人更快乐!
4. 用**规的内容来写的作文800字《**规》使我懂得了许许多多。它让我变得懂礼貌,学会礼让;它使我懂得尊敬长辈,关心长辈;它使我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它使我懂得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不信,你看……
让座
夏天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和妈妈坐公交车去东塔公园玩。
公交车上,人十分多。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才挤进去找到了两个位置。我庆幸自己运气好。刚坐下没多久,只见一位孕妇阿姨满脸大汗地挺着个大肚子艰难地上了车。忽然我脑子里想到《**规》中说:“长者立,幼吾坐,长者坐,命乃坐”。阿姨比我年纪大,又挺着大肚子,肯定十分累。对,我应该让个座。于是,我站起来对阿姨说:“阿姨,这个位置您坐吧!”说着我就坐到了妈妈那边去了。阿姨见我如此客气懂礼貌,连声道谢。她刚想坐下,另一位刚上车的阿姨眼疾腿快,“咯噔”坐了下来,把位置抢走了。孕妇阿姨看了那抢座位的阿姨一眼,皱了皱眉头,挪开了。我和妈妈见此情景,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请那孕妇阿姨坐下。
我真想不通:连小孩子懂得的道理,有的大人却不懂。像这样的大人们,真应该好好读读《**规》了。
关心
原本我对家人的身体总是不知道怎样去关心,自从我读了《**规》以后,可不一样了。《**规》里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这次,奶奶到我家来玩,没想到她老人家感冒了。只见奶奶面色憔悴、无精打采、四肢无力,连吃饭的胃口都没了。
这下我可忙了:端起杯子倒来了一碗开水,学着妈妈平时给我吹凉开水的样子,撅起小嘴吹了几下,感觉不烫了,递给奶奶喝,接着又送药给奶奶吃。晚上,还给奶奶端热水泡脚呢!
第二天,奶奶气色好多了。从这以后,奶奶逢人便夸:“我的孙女可真会关心照顾老人。”
自理
以前,我洗澡时,就把脱下的衣服乱扔,衣服在我房间会满天飞。
有一次,妈妈正在为我找衣服。我脱了衣服、袜子就扔。这一扔,把一双臭袜子扔到了妈妈的头上。还有一次,把换下来的短裤都扔到妈妈脸上了呢!
自从读了《**规》后,我知道了“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的道理,我为以前的行为感到羞愧。从此,我每天都把脱下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的,还养成习惯呢!现在我连书籍也不例外。以前,我看完书后,桌上、地上、床上,到处都乱放,真是杂乱无章!现在我都把书分类整理得井井有条地放在书柜上。到过我房子的人都竖起大拇指夸我的房子整洁呢。
说理
中午,电话铃响了,是妈妈的朋友约吃饭。妈妈说带我一起出去吃饭。我可高兴了。一切准备就绪,当我一蹦一跳地准备下楼时,妈妈叫住了我,说;“换上这件新衣服。”我一个劲地摇头,可妈妈就是不同意。还说今天出去当小客人,总要打扮得漂亮点。妈妈硬要我穿上这新衣服。怎么办?这时我脑子咕噜一转,有了办法。我说:“衣贵洁,勿贵华。”这时妈妈被我逗得哑口无言了。
以前,别人说我是小刺猬,见谁就刺谁,现在大家都说我是有爱心的小猫,见谁就舔谁。大家都夸我懂礼貌多了,懂事多了,自理能力强多了。这一切都归功于《**规》。《**规》伴我健康成长,它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5. **规中的故事读后感要**规中的故事,要五篇,,读《**规》有感学校的读书节让我有了一次机会接触《**规》.品读后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来,竟能编出如此圣明的书来.原本一些同学还说是因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学校才会要求我们朗诵.其实不然,学校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许就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做的.《**规》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颇多.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应该学会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或许现在的儿女早已无法做到像古人说的那样“出必告,反必面.”先讲个故事: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官职最大时曾居太守之职,精通天文、历法,陆绩六岁那年,在九江见到袁术,袁术叫人拿了橘子给他吃,陆绩偷偷藏了三只,临走时告辞袁术时,橘子掉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郎在这里做客却怀揣着橘子回去,是什么原因呢?”陆绩跪着回答说:“是因为橘子很甜,想拿回去给我母亲吃!”袁术说:“陆郎这么小就知道孝顺,长大后必然成大才!”袁术感到很惊奇,往后常常称道此事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要我们去做事,我们应该赶快行动,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为父母效力;父母教导我们时 ,应该恭敬地听而不可以随意打断他们,要将话听进心里;我们犯了错误,父母责备,应当顺从他们并且承担过失,不能顶撞他们,让他们伤心.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古人黄香九岁为双亲温席;沈云英替父亲守卫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双亲;董永卖身葬父;陆绩怀橘遗亲;王祥为母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们以父母为首的优良品德,把中华民族以孝为本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们要做孝顺父母的人!2. 《**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我看来,《**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3.**规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叫做**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
6.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作文材料的题目写成扬长避短,能得分吗所谓教师,应当是帮助学生发挥长处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偏差的人。
教师,就是发扬人们的优点,并且补救他们各自缺点的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礼记·学记》 学习的人有四种缺点,老师必须知道它。人学习的时候,或者缺点在于学得过多,或者缺点在于学得过少,或者缺点在于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或者缺点在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了。
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的不同。知道了他们的想法,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补救他们的过失。
当教师的,就是要发展他们的优点而补救他们的过失啊。
7. **规中的故事从前,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
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
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
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人们想,这样孝敬父亲的人,一定很爱自己的国家。
黄香果然没让大家失望,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在黄香的领导下,家乡的日子越过越好。“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8. 选择《**规》中的一句子写一篇作文在我的童年的时候,原以为女儿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得听从我的指挥,听从我的命令任我摆布.自从我学了《**规》,我知道了父母对我的爱,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马上坐在椅子上,从不过问父母的感受,还大声的叫:“给我来一杯水”,晚上要吃饭的时候,我大声叫了一句:“把饭端来”,妈妈把饭端来时,我没有及时接应,只是说: “放在这,我先看电视,等一下再吃”.可自从我学了《**规》中的“出则悌”之后,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气了,听从父母教诲,顺从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坏习惯更多,一时改不了,比如吃晚饭时,爸爸妈妈还没坐下,我就先坐下开吃了,这样是不好的.有道是:“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来指点迷津,这就是圣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会儿就直叫他们名字.可学了《**规》里有一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从此以后,我会有事无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们非常欣慰,他们还都说我乖了呢,这都是《**规》的功劳呀! 传统文化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似乎显得有些落伍,但近几年掀起的这股学习传统文化的浪潮,使我们这些喜欢赶时髦生活,在网络时代、吃着洋快餐、穿着耐克的时代青年,开始反省自己:现代社会哪些才是最根本的东西? 对**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人无信不立,企无信难存”,李嘉诚不就是靠着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才从一个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拥有数百亿身家、誉满全球的成功商人吗?在如今处处讲求竞争,事事讲求效率的现代商业社会中,诚信也许并不能为企业赢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于是一些目光短浅的企业便丢弃诚信去追求所谓的丰厚利润.然而他们得到了些什么呢?眼前的“三鹿”奶粉事件,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成和谐的世界.。
9. 写一篇关于《**规》的作文**规读后感
在我的童年的时候,原以为女儿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得听从我的指挥,听从我的命令任我摆布。自从我学了《**规》,我知道了父母对我的爱,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马上坐在椅子上,从不过问父母的感受,还大声的叫:“给我来一杯水”,晚上要吃饭的时候,我大声叫了一句:“把饭端来”,妈妈把饭端来时,我没有及时接应,只是说: “放在这,我先看电视,等一下再吃”。可自从我学了《**规》中的“出则悌”之后,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气了,听从父母教诲,顺从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坏习惯更多,一时改不了,比如吃晚饭时,爸爸妈妈还没坐下,我就先坐下开吃了,这样是不好的。有道是:“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来指点迷津,这就是圣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会儿就直叫他们名字。可学了《**规》里有一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从此以后,我会有事无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们非常欣慰,他们还都说我乖了呢,这都是《**规》的功劳呀!
传统文化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似乎显得有些落伍,但近几年掀起的这股学习传统文化的浪潮,使我们这些喜欢赶时髦生活,在网络时代、吃着洋快餐、穿着耐克的时代青年,开始反省自己:现代社会哪些才是最根本的东西?
对**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人无信不立,企无信难存”,李嘉诚不就是靠着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才从一个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拥有数百亿身家、誉满全球的成功商人吗?在如今处处讲求竞争,事事讲求效率的现代商业社会中,诚信也许并不能为企业赢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于是一些目光短浅的企业便丢弃诚信去追求所谓的丰厚利润。然而他们得到了些什么呢?眼前的“三鹿”奶粉事件,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成和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