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是将静态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的一种语言表演艺术。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年级学生朗诵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一年级学生朗诵文章:草原的早晨
?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
一只只羊儿涌进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
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
一年级学生朗诵文章:我想作者:高红波
我想把手儿变成桃树的枝,
带着一串串花苞,
随着风儿飘荡。
飘哇,飘飘出布谷鸟的声声歌唱。
我想把脚丫变成柳树的根,伸进湿软的土地,吸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变成一只风筝,飘在高高的天上,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望望见了大自然这神奇的课堂。
一年级学生朗诵文章:初冬初冬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
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
太阳像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
地里的庄稼都收完了,人们正在园子里忙着收白菜。
雾慢慢地散了,太阳射出光芒来。
远处的塔、小山都望得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也看得清了。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树林里落了厚厚的一层黄叶。只有松树、柏树不怕冷,还是那么绿。
一年级学生朗诵文章:蜂巢教室,像一只蜂巢。
排列的桌椅,是一格一格的蜂房,井然有序。
上课铃一响,你一格,我一格,大家坐好。在老师的传授中汲取,在各科的书籍里寻觅。时而循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时而飞翔在当今的科学天地;时而书声琅琅;时而书写沙沙。在知识的大海里采集、探索、积累。像金色的小蜜蜂在花海里采集花粉,嗡嗡营营地飞鸣、渴求。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储积着蜜。
啊!一只甜蜜的蜂巢。
一年级学生朗诵文章:小池塘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
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
一年级学生朗诵文章:海上的风海上的风是花神,它一来,就溅起万朵浪花。
海上的风是琴师,它一来,就奏出万种乐曲。
海上的风是大力士,它一来送走万片云帆。
海上的风是狮子,它一吼就掀起滔天波浪。
一年级学生朗诵文章:太阳,你是粉刷匠吗作者:张秋生
太阳,你是粉刷匠吗?
你把沙滩刷得金黄金黄,就像是一条用黄金铺设的海岸;
你把大海刷得碧蓝碧蓝,就象一块晶莹剔透的蓝色水晶;
你把天空中的云彩,粉刷得那么洁白,就像一条轻柔飘曳的纱巾
你瞧,海滩上的两位小朋友,原先他们是那样的白,可你把他们粉刷得像两块黝黑黝黑的岩石。多么健壮的?岩石?。
太阳,你是粉刷匠吗?
一年级学生朗诵文章:鸟岛下课了,校园,像一个鸟岛。
美的交响回旋在这一片乐土。花丛树下,草坪操场,运动衫,彩裙飞翔的、流动的身影,旋转的舞步,亭亭玉立的风姿,像鸟儿款款的低飞,欢快的跃动,像鸟儿展翅的舞蹈,恬静的栖息。歌声,笑语,像海潮的喧哗中,鸟儿倾心地鸣啭。
同浴着阳光,共享着欢乐,又增添着温暖,充实着幸福。
啊,一个生机勃勃的鸟岛。
一年级学生朗诵文章:小纸船柯蓝
我们来到半山的小溪边,用五色彩纸折成各种各样的小船,让它随着微风、顺着流水,离开我们吧。
小纸船在水上移动着,前前后后地出发了。我们都拍着手,在欢呼我们自己折的纸船前进
小纸船带走了我们童年的幻想。我们在小溪边恋恋不舍地追着。
看!连一只小纸船都漂得这么久,这么远!我们都高兴地笑了。我们对自己的幻想说:?去吧!小纸船!你们各奔前程吧!前面有你们广阔的天地!?
一年级学生朗诵文章:旅行者之歌柯蓝
我愿意当一个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我在大山和海洋之间行走,我跨过山岭、河流和无数的小路。我要去找大山做朋友,找海洋做朋友,找河流跟道路做朋友。
大山它使我坚强、镇静,让我长得像一片茂盛的树林。
大海它使我心胸开阔,热情汹涌。
所有的河流,使我灵巧活泼,永远前进
我愿意一生在这些地方行走,从它们那里去寻找这些东西,分送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所以我愿意当一个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
阅读的本质的不是看,而是倾听。语文教学中要坚守朗读品位,坚持对于语感不懈的追求。
儿童离开无拘无束的游戏天地来到学校,要想让他们热爱语文——该怎样做呢?最好的方法,是向儿童揭示语文的魅力——听见封存在文字里的好听的声音。
爱美是人的天性,成人那里已经花果飘零的韵律感在刚入学的孩子那里几乎完好无损。一旦让文字成为儿童耳中听得、儿童口中发出的好听声音,语文魅力便油然而生了。
一年级是带领学生找到文字的韵律之美,培养语感的关键期,不容错过。在一年级,除了认字、写字,时间和精力几乎都用在朗读训练上了。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对的。因为我抓住了最迫在眉睫和不容耽搁的事情。
怎样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我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听一听一个孩子不经练习地朗读一篇陌生的文章,看他是否有预感,大致就可以知道他的语文能力了。在苏**(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开阔的智力视野”。这样的孩子思维往往具有超乎寻常的前瞻性和连续性。
关于朗读还要注意的细节:
1.听录音,画出重音和停顿符号,要求整齐又有预感。
2.最后一遍,连着标点符号读出来。
3.单独发言要求声音响亮,站姿端正。我希望从我的教室里走出去的孩子,既温文尔雅,又磊磊落落——堂堂正正。
教书,就是教做人。气质的培养,品行的熏陶,就在这分数不能衡量的点滴中。
4.齐读的时候,则要他们声音低,柔和。否则,对师生的智力都是摧残。噪音中,大家一起越来越笨。
5.学生表现突出的时候,教师可以专门为这个孩子朗读小故事,全班为这个孩子鼓掌表示敬意和感谢。
关于一年级大量背诵好不好如下:
背诵好处
多读多背总是好的,读多了,语感就上来了。背熟了,在写作文的时候,你才能灵活运用!孩子低年级的时候,要背诵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时间相对宽裕。养成背诵习惯,练出语感,以后到了高年级学习就会越来越轻松。
幼学如漆。年龄小的时候,记忆力强,背诵的东西也不容易忘,即使不懂。先把那些重要的内容印入脑中,在以后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再来慢慢领悟。
小学低年级考试,很多都是考读背内容,孩子背熟了,就能考好,孩子自然更加愿意学习。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正向促进。
简单易懂
小学一年级语文读了几篇课文,发现都是一些充满童趣的童谣、儿歌,童话。对孩子来说,难度不算太大。有我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小小的船》、《上学歌》,这些课文在我小的时候就是通过音乐课学会的——所以对于这样的课文,家长完全可以带着孩子唱出来,毫无压力呢!
还有古诗《画》《风》,这些家长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带着孩子背诵理解啊!
再来看课文,多数都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如《拔萝卜》、《比尾巴》、《乌鸦喝水》等。很多都是在幼儿园小朋友的《帮我早读书》里出现过的或者类似的。
即使孩子们没印象了,家长平时可以用音频放给孩子听。孩子再背诵出来就容易多啦。背诵,也算是孩子对学习内容的复述——而复述是学习策略之一啊!
见缝插针学语文
如果家长实在觉得孩子在语文背诵上没有那么多整块的时间,每天孩子起床时,可以打开音频,让孩子听听课文的音频。刷牙洗脸吃早饭,甚至上学路上,都可以听音频。
家长的功利性不要太强,除了课文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可以扩大孩子听的内容的范围,多听些古诗词、美文朗诵都是不错的。这些行为都能助力语文学习。
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语文殿堂,感悟语文世界的一把金钥匙。对于初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学前教育不规范的农村学生)来说,朗读是沟通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方言)之间的桥梁,是其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石。新课改以来,大家都重视了朗读的教学,课堂上书声琅琅,范读、引读、齐读、个别读、对读、分角色读等等,“读”的形式丰富多彩。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不愿开口读,老师布置的朗读任务不能完成;有些学生朗读时是“小和尚念经”,不能入情入境;个别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仍读不通顺。这势必会影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如何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提高朗读的实效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学段朗读教学的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认为“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朗读教学的规范,也是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效指导的三部曲,这三部曲须循序推进,步步为营,才能奏出低年级朗读教学的和美乐章。
一、指导用普通话正确地读——“磨刀不误砍柴功”
用普通话正确地读,是学生朗读课文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低要求。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更是低年级朗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怎样才算读得正确呢?朱熹在《训学斋规》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一要**可”正是读得正确的最好的注释。在教学中我把朱熹的“一要**可”稍作改动,变成“一要四不可”,即读书时“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并把这“一要四不可”作为正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规范,要求学生人人熟记于心,用来评价自己和同学读得正确与否的标准。要求明确了,学生对自己读得怎么样就胸有成竹。课堂上,我常让学生带着这标准当小评委、当小老师去互检互评,孩子们个个兴致盎然,检得特别认真,读得特别专心,学习的效果自然好。不要小看这“一要四不可”,这是培养低年级孩子朗读能力的根本。“字字响亮”,这是低年级学生出声朗读的“信心指数”,许多刚入学的孩子由于胆小、方音太浓等因素,往往羞于开口,不敢大声朗读,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其朗读能力与说话能力。只有“字字响亮”才能“声声入耳”。我们的学生大都是农村的孩子,平时生活中听到大都是方言土话,很少有普通话的交流,致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不规范,很难用普通话的词汇、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字字响亮”的朗读使“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再现了文章字里行间所渗透着、洋溢着的作者与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等一切微妙、复杂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原有的口语系统与书面语言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不断充实学生的“口语词汇仓库”,重构学生的口语图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要做到“四不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绝非易事,必须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焉,则眼看不仔细,非错不可。所以“四不可”更是对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培养与专心致志的学习意志力的培养。但是,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还必须过好“两道关”:
1.过好“汉语拼音关”
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拐棍,只有正确、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的声、韵、调及拼音方法才能为学习普通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低年级学生的汉语拼音教学切忌马马虎虎,要扎扎实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掌握每一个字母的发音,由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逐步达到“直呼”的水平。由于受方言音的影响,我们南方的孩子往往n、l不分,有些孩子的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发不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拼音教学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花大气力突破难点,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过好拼音关。对于一些发音有缺陷一时又难以纠正的孩子,不要在课堂上太刻意去纠正,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伤害,最好在课外单独给予辅导,坚持天天练,慢慢改,稍有不慎这些孩子以后就不敢读得“字字响亮”了。
2.把好“识字学词关”
我们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入学前他们生活在纯方言交流的环境里,普通话的词汇贫乏,开始学习说普通话时完全是“鹦鹉学舌”。一年级刚入学时,课堂上我发现好些学生坐在哪里发楞,对我讲的话无动于衷,一脸茫然。问其故,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老师,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究其因,普通话的词汇与学生生活中感知的事物对不上号。有学生在用“果然”造句时竟说:“我家院子里的果树上长着许多果然。”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过好“识字学词关”。
二、指导流利地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流利,顾名思义,就是说话读文章像小溪流水一样通畅无阻,叮咚悦耳。读得流利,正确是基础,对则通,通则顺,顺则流利,这是一个反复练习提高的过程。“读得流利”其实就是强调要让学生“多读”、“熟读”,这样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篇课文有的学生读几遍就能流利地朗读下来,但总有那么一些学生尽管反复练习,总读不流利,读起来往往拖腔,一字一顿,常回读,破词破句。这固然与学生本身的语感能力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但我认为更离不开我们平时扎实有效的指导与训练。
1.指导读通句子
在正确朗读词语的基础上,我们得指导学生反复读好难读的句子,才能保证学生流利地读课文。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常出现一些长句子,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时,凡读得不正确、不流畅的句子,绝不放过,要让读的学生再读,一直读到读得合乎要求为止。一些难读的长句子,可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用“/”画出停顿,通过教师领读,让全班反复读,真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训练视读广度
由词到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打好了朗读的基础,但是有些学生还是读得疙疙瘩瘩,不流畅。在实践中,我仔细观察学生的朗读,发现那些读得不流利的学生是视读广度(心理学把读者一瞥之间所看见到字数称为视读广度)的差异造成的。一般孩子的视读广度最多可为4-5个字,最少还不到1个字。所以有些孩子开始阅读时只能把一字一词作为阅读单位。如朗读“我们爱祖国”这句话时,一开始大都孩子会读成“我-们-爱-祖-国”,由此造成了拖腔、回读、数读等现象。于是,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儿歌、韵文和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等训练学生的视读广度。
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有些课文的段落、长句子比较难读,我就根据文本的内容,把它改成字数基本接近学生视读广度的诗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笋芽儿》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这样呈现:
沙沙沙,轻声呼唤着快快醒来吧
沙沙沙,笋芽儿,
春雨姑娘,弹奏着乐曲,
呆板的文本成了跳动的诗行,不用讲解,朗读的停顿、节奏一目了然,学生在朗读时也兴致勃勃,练读几遍以后再读课文文本,全班学生基本上都能流利地朗读了。
3.训练“看”先于“读”
训练学生视读广度的同时,在平时的朗读过程中我指导鼓励每一个学生朗读课文时做到“眼比嘴快”,就是做到“看”先于“读”,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嘴巴读前一个词或短语时,眼睛要看后一个词或短语,嘴巴在读前一行最后一个词或短语时,眼睛要看下一行第一个词或短语。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注意观察,目光游离于书外的学生,就是读得不流利,就是没做到“眼比嘴快”的学生,及时提醒。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大有裨益。
三、指导有感情地读——“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读得有感情是对朗读教学的最高目标,这感情是复杂的,是多元的,既有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既有读者自身的情感,又有读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低年级的朗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这些情感起着奠基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的同时,还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读进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让学生与作者耳与心谋,不但知道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真正做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大家都说,有感情的朗读是读出来的,是学生在读中“悟”出来的。但低年级的孩子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较低,所以在有感情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有必要进行一些朗读技法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俗话说“无招胜有招”,但要做到“无招”,先得“有招”。
1.范读引领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老师的范读是指导其有感情朗读的最好的最直接的办法。低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强,有些孩子把教师读书时的表情、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但是,孩子会把教师读书时的一些弊病也学了。有一位教师有鼻炎,没读一句课文都有吭一声,抽一下鼻子,结果一些孩子把这毛病也学了。所以教师的范读一定要规范,在备课时一定要反复练习,使范读真正成为指导学生朗读的示范。有声有色的教师示范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课文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2.感悟词性
要培养低年级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对词语的敏感性,也就是培养孩子对词的感**彩的感悟能力。我们汉语的每一个词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图式。在语感敏锐的学生的眼里,读到“春天”二字,不单是一个季节的名称,更是一个“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的世界;见到“幸福”二字,心底就会涌起温暖的感觉。低年级孩子对于某个词语感**彩完全空白的,其敏感性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逐渐培养起来。例如学习“幸福”一词,低年级的孩子在没学习之前,对“幸福”一词并没有感**彩,只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感悟,才对其有了感**彩,以后听到读到“幸福”一词才会引起感情的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语:“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是啊,只有学生心中有了“词的音响”,才能弹奏出“句篇的动人乐章”。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找一些词义、感**彩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来对比朗读,感悟词的“音响”。如“幸福——痛苦”、“笑容满面——愁眉苦脸”等,引导学生通过调节朗读的语气、声高来感悟这些词的“音响”。
3.角色转换
现在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优越,他们的生活中只有“甜”,没有“苦、辣、酸”,在学习课文时,许多孩子往往进不了课文的情境中,课文中主人公的经历与情感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所以,朗读课文时往往声音干巴巴的,读不出感情。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学习课文,我们应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才能使学生读出感情来。根据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幻想的特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常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就是在阅读一些以第三人称写的情感性较强的文章时,让学生动笔把文中主人公的名字改成“我”,进行“角色转换”,这一转换,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很快把自己融入了课文的情境中。如在学习《小鹿的减法》一文时,学生对小鹿对玫瑰花的喜爱之情理解不到位,我就请学生把课文中的小鹿或弟弟改成“我”,这样学生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一员,许多问题马上迎刃而解,在朗读课文时更是绘声绘色。
总之,对低年级孩子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孩子,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规范的指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实效,才能真正让孩子“读”有所得,为孩子一生的成长打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