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朱启平的《落日》一文结构如何划分?那部分是重点?前后有何关联?

朱启平的《落日》一文结构如何划分?那部分是重点?前后有何关联?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17
  • 发布时间:2024-05-09 22:35:17
朱启平的《落日》一文结构如何划分?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代表到来”,写“签字”的环境、场面布设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举止.第二部分:“仪式开始”,签字的经过.第三部分:“投降书脏了...的作者是谁?朱启平,
内容详情

朱启平的《落日》一文结构如何划分?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代表到来”,写“签字”的环境、场面布设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举止.第二部分:“仪式开始”,签字的经过.第三部分:“投降书脏了...

<落日>的作者是谁?

朱启平,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盐。出身江南世家大族,燕京大学高才生。据唐振常先生在《川上集》中介绍,“一二·九运动”中,燕大“洋气冲天红光满园”,其中就有朱启平叱咤风云的身影。

太平洋战争中,他成为活跃一时的随军记者;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受降仪式中,朱启平就是三名中国记者其中之一,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状元之作”,后来还被列为大学新闻系教材。其后他又任驻美特派员兼联合国记者,赴朝鲜战地采访,通讯享誉海内外。

老新闻人严秀先生1997年读到迟来结集出版的《朱启平新闻通讯选》,就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投降签字仪式定于1945年9月2日上午九时在美国海军“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日本的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叫落日?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

朱启平的落日作者对签字仪式结束的时间点"九一八"的强调,对侵略者有何警示作

许由,一作许繇,是上古时代一位高尚清节之士。相传尧帝知其贤德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今河南登封)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

中班美术活动《落日》教学设计

12.本文标题“落日”的意思是 。

13.日本向联合国投降的仪式,麦克阿瑟为什么安排在美国军舰上、美国国旗下举行?

14.麦克阿瑟是坐驱逐舰来的,日本代表团则是乘小艇来的,为什么?

15.投降书“签错了”,日本代表为什么不要求重新签一份而接受了“不干净”的投降书?(假设日本有权要求重签,盟国同意重签)

16.作者对签字仪式结束的时间点“九一八”的强调,对侵略者有何警示作用?

 12.日本(战败)投降。(2分)

13.凸显美国的地位(重要性、强大等)。(2分)

14.要点:可以让胜利者尽显胜利的骄傲(尽享胜利的喜悦),(1分)让失败者尽显渺小(屈辱)。(1分)

15.签投降书是耻辱的,再签一次等于双重耻辱。(所以哑巴吃黄连,自认倒霉)(2分)

16.要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或玩火者必自焚等。(言之成理即可)(2分)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美术活动《落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美术活动《落日》教学设计篇1

  教与学的目标

 1、以一个中国公民的眼光审读1945年日本签字投降仪式中的若干细节;

 2、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解读日本投降的意义。

  教与学的时间预计

 一课时(40分钟)

  教与学的过程预设

 一、组织教学

 我们先来看一面一个国家的国旗(多媒体演示)。对!这是面飘扬的日本国旗。旁边纸张泛黄的那份文件,就是1945年它战败后签署的投降书。中间“落日”两字,是当年亲历其事的一位中国记者发回的一篇新闻特写的标题。可惜,60多年过去了,这个国家并没有日薄西山,而是如日中天。下面请允许我提请诸位以一种百倍于以往的肃穆态度将教科书翻至78页。我们一起重温60多年前的这段历史。

 二、背景知识介绍

 1、日本与太阳、与中国的复杂关系。除多媒体展示外,教师补充:

 (1)日本与中国的师承关系:秦朝徐福东渡、唐朝鉴真东渡(日本的“遣唐使”);

 (2)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倭寇骚扰东南沿海、1874年起与西方列强一道蚕食中国。

 2、日本在二战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多媒体展示

 3、认识几位参与签降仪式的历史人物

 多媒体展示

 三、文本研习

 1、以作者朱启平的体会,引导学生以一个中国公民的眼光审读1945年日本签降仪式中的若干细节。

 (1)筛选文本中能体现“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的语句或文段。

 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圈画相关语句或文段。

 预设的答案有:

 第78页: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第80页: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向在场迎接的美国军官举手还礼后,拾级登梯走到上层甲板上。

 第81页:重光一条腿……梅津是……

 第82页:我猛然一震,“九一八”!……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第83页: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2)引入对文本具体细节的研读

 导语:刚才大家筛选的语句或文段确实能体现作者的“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但是不是全部呢?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愈隐蔽愈高明,诸位应深入一步考察,方能找到朱先生深入骨髓的“中国人的立场”和“中国人的感情”。

 下面的一段描写摘自美国记者荷马比格特与本文写于同期的一篇通讯。读后,请同学们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那段细节描写,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重光葵外相代表裕仁首先为日方签字。他脱下大礼帽,拿好笔,然后在一份约12×18的投降文件上用力地签上他的名字。他先小心地签完美国文本,然后签日本保存的一个副本。接着他签字的是日本帝国大本营的梅津美治郎将军。他重重地坐下,草草地签上名字,好像急不可耐一样。这位将军签字的时候,在场的一位日军上校在擦眼泪。日本人都紧绷着脸,显得疲乏。梅津签字的时候,重光葵焦急地在旁边瞧着。

 文本中的描写:

 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站着欠身执笔签字。这时是9时10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又说又笑。但是,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

 请男学生齐读比格特的文字,女学生齐读朱启平的文字。思考后回答。

 预设的答案有:

 朱文着力刻画签字者的丑态。写重光葵,主要是正面描写;写梅津,用水兵的笑声作侧面烘托;

 比格特描写中有主观色彩很浓的评论,如“小心”、“草草”、“急不可耐”,在新闻稿的客观性上有欠缺。说梅津坐着签字,违背史实。

 阅读延伸:请学生在文本中再找一处别国记者可能不会特别关注而作为“中国人”的作者特别关注的细节。

 预设答案:

 如:日文的投降书是脏的。作者评论说:“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2、超越作者朱启平的体会,引导学生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来解读日本投降的意义。

 (1)提出疑问:如果你位日本人,如何解读“投降书脏了”这个细节?朱先生在结尾写道:“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对日本而言,这一天是不是添了“新耻”?当时有位美联社记者用笔记下了朱启平先生因为站立的角度关系而没看到的一幕:重光葵在签字桌前坐下后,想把手杖靠在椅子扶手上,但没有靠住,手杖哗啦一声倒在甲板上,当他弯腰捡起手杖抬起头时,这位记者注意到,他的眼里露出了一种凶狠的、完全不服输的目光。怨怨相报何时了!相互记仇,肯定不会是此次签降仪式举行的意义。荷马比格特在细节描绘上显得草率,但在这个问题上,显然比朱启平先生思考得深广。他的那篇通讯的结尾,援引麦克阿瑟将军的话,阐述日本投降的意义:“我和全人类都真诚地希望,从这个庄严的场合开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将从往日的血泊和残杀中诞生。”

 (2)麦克阿瑟的这个概括,当时的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也有类似表述(回看多媒体)。下面请大家根据这两位将军的话,以这样的胸怀,用一两句话概括这次日本签字投降仪式举行的意义。写在文本后面的空白部分。

 预设的交流文字有:

 让我们永远牢记军国主义的罪行,同时期盼着每一位拥有美好心灵的中国同胞以及世界友人——包括那些生活在曾经是我们的敌国中的仍存善良之心的百姓——共同构建一个真正没有硝烟,永世和平的新的世界。

 四、总结

 多媒体展示日本国旗,然后齐读麦克阿瑟、徐永昌的签字感言。

 请学生课外阅读一到两本有关二战史实的书籍。

 中班美术活动《落日》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闻侧记的相关知识。

 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及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捕捉文章要点,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日本投降56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80岁老翁李庆云写了这样一封信给北京青年报总编辑,要求在8月15日这一天,重登56年前《大公报》上的一篇通讯——朱启平写的《落日》。现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拼命要祭鬼祭神,右翼分子篡改日本侵略史。在此时刻,重新刊登记载当年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的通讯,可以唤起人民群众,用历史事实驳斥侵略者的谎言。

 二、作者介绍

 朱启平,燕京大学高才生。在他积极参加“一二·九”。太平洋战争中,他成为活跃一时的随军记者;1945年8月19日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向联合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中,朱启平是三名中国记者之一,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后来还被列入大学新闻教材。其后他又任驻美特派员兼联合国记者,通讯享誉海内外。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后经廖承志先生提名,朱启平调到***外国语学院教外语。

 三、文体介绍

 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它主要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特写亦是一种写作的结构形式,借助这种结构形式来写人物的,称为人物特写。

 要写好新闻特写,需注意两点:

 (1)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这个“现场”是记者采访中“捕捉”到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有特点和特殊意义的精彩“镜头”。

 (2)选择材料集中,突出**部分。要善于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其最精彩最有特征的部位。新闻特写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情节展开的**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要求高度集中,一般是写一个精彩的片段、精彩的场面或精彩的表演、动作等。

 四、解题

 本文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

 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

 五、内容分析

 1本文结构如何划分?

 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代表到来”,写“签字”的环境、场面布设,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举止。

 第二部分:“仪式开始”,签字的经过。

 第三部分:“投降书脏了”,签字后的余波。

 2哪部分是重点?前后有何关联?

 重点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其作了铺垫,呈渐进式,第三部分是其延续,又给人一波即平一波又起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3本文使用小标题有何作用?

 作者像是在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

 4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多余吗?

 选材应围绕中心。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看似貌不相干,实则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英武和威严,这些和“落日”相互对应,密不可分。

 5文中除了顺叙外,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如“重光一腿之失”、“九一八”等。充实内容,联系历史,感动人心。

 六、探究解读:

 1、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环境和人物),体会其妙处。

 明确:

 (一)环境

 (1)开头第3段:“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舰着新衣,国旗飘扬,摩托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2)关于乐队:

 “白马故事”:“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

 “代表到来”:“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而奏起,属于侵略者的只有沉默,而这沉默也是对侵略者的无声**和冷漠。

 (3)关于“九点十八分”:“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这里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有意安排,但作者巧妙抓住了这一点来借题发挥,追述历史,确实打动人心。

 (4)代表到来:“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以静衬动,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5)“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隆隆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

 (二)人物

 (1)神态:

 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

 “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这时他正笑吟吟地站在出入口,和登舰的高级将领们一个个握手寒暄”,“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笑,说说笑笑”,“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军舰上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自豪,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

 (2)外貌:

 “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大利亚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胜利者盛装而来,可见对这一时刻的重视;侵略者肢体残缺,害人之人也在害着自己。

 (3)动作

 “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他签字时没有入坐,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昔日趾高气昂的侵略者,现在在胜利者面前毫无地位,真是莫大的讽刺。

 2、通讯、特写,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而本文出现了“我”,不断写出“我”的感受,甚至评述。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明确:

 现场感和真实感是新闻侧记尤为注重的。“我”出现在文中,成为整个事件的亲历人、见证人。这样,将“我”于当时当地所见、所闻、所感与报道融为一体,不仅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反而更增强了真实性。

 七、作业

 就日本***参拜神社一事,结合日本在二战中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伤害的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评论。

 中班美术活动《落日》教学设计篇3

  一、教材分析

 《落日》思路清晰,且有小标题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只要稍加指点,学生即可把握,重点是要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了解历史,了解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受日本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抗日战争中全民族的重大牺牲,反***盟国在太平洋战争中艰苦卓绝的的斗争。一番方面要深入领会课文,体会作者感情。作者在场面描写、细节再现、花絮穿插等处,无不浸透了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日本投降仪式时间、地点、方式、意义。

 2.能力目标:

 品读中把握作者的内在感情。

 了解通讯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妙处。。

 难点:将阅读文本与民族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有限,对于通讯这一体裁又比较陌生,所以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教师应给予指导。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文,熟悉文本内容。

 二、网络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了解通讯这一体裁。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导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与凶残的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日本缴械投降。让我们跟着战地记者朱启平的真实笔触一起去感受那个令人激动的投降仪式吧。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了解作者和文章背景,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一句话概括新闻

 学生思考回答:《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什么新闻事件?(用一句话概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新闻。

 探究二:题目的含义

 学生思考:从课文时间线索来看,日本的签字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是“落日”呢?是否文不对题?有独特的含义吗?

 设计意图:题目意味深长,引导学生仔细体会题目的双关含义。

 探究三:了解文章内容

 通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每段材料各自侧重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内容及组织材料的顺序。

 探究四:通讯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等特征主要是通过细节描写加以体现的。

 活动体验:全班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研读一个部分,找出该部分中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描写。

 实施过程:

 ①小组成员共同品读文章,进行讨论,教师随机参与及指导。

 ②各小组形成书面评价,小组代表发言。

 ③教师即时评点。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