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1913年设立物理学门,我国物理学本科教育从此开始,1919年更名为物理系。学院现有物理学、核物理、大气科学3个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核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由物理系、近代物理系、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天文学系、工程与应用物理系和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等单位组成。学院的学科领域涵盖物理学、天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核科学与技术5个一级学科,包含光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等13个二级学科。
3、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物理系成立于“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后的第二年——1926年的秋天,是清华大学成立最早的十个系之一。清华大学物理系是目前国内发展最快、最好的物理系之一,为提高清华大学的学术声誉起着重要作用。
4、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物理学科创立于1915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学系建立于1920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创立较早的物理学科之一。学院现有“物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原子分子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生物物理与软物质、原子与分子团簇物理、应用电子学与技术物理等。
5、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现有物理学国家一级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第四次学科评估A类学科、上海市高峰学科,下设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光学三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建有“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物质计算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微纳光子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负责管理运行校级微纳加工平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京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清华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南京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复旦大学
物理学专业实力最强的10所大学如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大厦的基石,是整个理工学科体系的基础。其目的是通过对物理理论、知识、实验方法的研究,推动以物理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各门学科的发展。物理学专业是最古老的自然学科之一,由于其基础性和重要性,一直保持着稳步的发展势头。特别是相对论的出现,量子力学迅速发展以及非线性科学得到承认,物理学叉跃上了新的台阶。
1、南京大学物理系
南京大学物理学系成立于1920年,现已发展成为国内著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物理系之一。建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物理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等。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物理系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建校时即设置的系之一。是国家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培养基地。
3、北京大学物理系
北京大学1913年设立物理学门, 1919年更名为物理系。北京大学物理系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物理精英成为我国高校实力最强的物理重镇。
4、清华大学物理系
清华大学物理系始建于1926年,清华物理系的学科方向涉及物理学和天文学2个一级学科,涵盖教育部规定的物理学一级学科下除无线电物理外的全部7个二级学科。
5、复旦大学物理系
复旦大学物理系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院系调整中由原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校部分物理系教师学生合并而成。
2023年南京大学物理系全国排第二。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浙江大学都是不错的物理系。其他大学要么不专攻理科(比如清华大学工科还是强,物理也不差),要么没有传统。一些不是院士的教授,其实在物理界是很有势力的。
南京大学毕竟是985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与学校建设高校,南大物理学专业实力更是强劲,近年来一直维持在前三名,所以考研竞争程度就非常激烈。南京大学物理系保送到清华去读研究生,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的就是,南京大学的物理系是相当强的一个学科,南京大学也是非常低调而且实力非常强的九八五高校。如果这个学校的学生能够认真的读书,学好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到清华大学去读研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就学科排名而言,北大的物理系是全国第一。清华的物理系这几年也很不错,毕竟是国内顶尖高校,清华的学术氛围很好。传统的理科比较强的学校有北大、南大、中科大。清华传统强项是工科。
南京大学历史发展
南培和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扰拦更名为南京大学。
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南京大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领军人才327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347人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973计划”、“863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35人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2人,国家级教学名缓中胡师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