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现在的实际情况出发,孩子提前学习下学期课课程有用,而且很有必要。
? 理由:本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只能说虽然现在在推行双减政策,大搞所谓的减负和快乐学习,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大家都经历过学生时代,深知学习本来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它本来就是要让我们从无到有,从不会一个知识点到彻底熟练掌握,这中间耗费的时间,精力无数,何来快乐可言。
再摆现实依据,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说教育也在内卷,拼家庭实力。但是不要忘了,只要中考高考的红线在那里摆着,那么学生的负担就不可能变轻。君不见,课外补课的主力,其中就有很多教师的之女,甚至教育部门领导的子女,这是不是很可笑呢?
?再来说说提前学习下学期课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衔接课程有何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提前学习,可以赢在起点
这里所说的起点,更多的针对快要小升初或者择校的学生,当大部分学生还懵懵懂懂按部就班的学习时,当家长还对孩子升学一无所知时,殊不知很多名校,私立学校的定点招生已经开始。这已经是现在的一种不用挑明的潜规则,名校就是要招优生,名校不会选择成绩不好的差生。所以提前学习,提前准备好择校考试,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就只剩下摇号,让天意决定学生所读的学校。
多一次学习多一份保障
?对于初中以上的学生来说,最缺的就是时间,特别是在复习备考时更是如此。因为学科多,知识点杂乱,所以对于基础不好,自觉性不够的学生来说就是雪上加霜。而提前学习衔接课程,学习下学期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多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样反多次习就好比我们课下的复习,对于提升成绩很有帮助,特别是文字科目效果更加显著。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提前学习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学生。
?适合提前学习的学生,需要学有余力,并且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或者意愿。如果被迫要求学生去学习衔接课程,那么收效甚微,甚至只会起到反作用,让他更加的讨厌和排斥学习。所以,我认为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愿意学的可以超前学习下学期的内容,后进生还是要优先巩固好目前所掌握的知识,没有必要提前学习。
“没有目标的寒假,注定是收获甚少的,哪怕这个目标是无所事事本身。目标太多等于没有目标,单点击破远胜于面面俱到。”
现在有一部分家长,会在寒暑假期间要求孩子提前预习下学期的知识。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想让孩子在学习的事情上走在前面,这样下学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但提前学习也会导致一些负面作用,比如说孩子自己没有学明白,但是已经丧失了对于下学期知识的好奇心,老师讲课的时候没有认真听,最后还是没有学会。有没有必要在寒假期间提前预习下学习知识?理由是?
对于寒假学习下册书这个问题,我想分为两个观点来说。
第一个观点是不学下册的书。理由如下: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下,我不建议去学习下册的东西,因为那是拔苗助长的行为。
对于学习成绩稍微偏差,偏下的孩子,我们做家长或老师的应该以梳理整理旧知识,以复习旧知识为主。
复习旧知识,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将做过的题重复去做一遍,那样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不说,还使孩子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我们应该将原来没弄懂的问题或容易出错的题做一次,两次,争取把这些知识完全消化吸收了,才肯作罢。在这个梳理知识,整理错题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看看孩子的内心需求是什么?一定要跟孩子心平气和的,以商量的口吻去做这件事情,听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认识到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做出奖励机制。
比如说,通过复习整理知识,将原来不会的知识学好了,学到家了,则测试一下,看看成绩怎么样?如果成绩比原来的考试成绩提高了,那说明复习有效果,就给做出奖励,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孩子喜爱的玩具,喜欢的书籍等。如果学习成绩保持原来的水平或是下降了,则复习是无效的,必须寻找原因!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成效的复习结果,主观原因多,这个主观原因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施教者,一个是受教育者。如果是施教者的原因,那就要看施教者的知识认知,教育方法等是否和孩子在同一个跑道上,是否适应孩子。如果是受教育者的原因,那说明孩子对这项任务从心理上抵触,就会从行动上去拖延,不想干,懒懒散散,这就折射出一种应付差事,为复习而复习的现象。
这就是前面说到的思想教育问题。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思想不解决,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一定要让孩子通过读书,看报,听分享,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就是各种各样知识的累积,步步升级,它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第二个观点是学习下册的书,理由如下: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等或出类拔萃。我的建议就是应该学习下册的书。因为这是遵循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的规则。
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就知识已经学习的非常牢固扎实,只需要利用很少的时间,做个知识梳理,温故而知新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给学习下册知识做个赛前预热。
学习下册知识的时候先做一个计划,给需要学习的各门功课安排好时间。
将各门功课做个学习计划,并且做出学习笔记,标注好学习上遇到的疑难问题,方便以后正式上课的时候解决。
对于下册知识的学习,不能要求全部学好,全部吸收,而应该刻意留出空白,留出思考的余地。这些空白,思考的余地往往是重点难点知识,这些内容的掌握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有急功求利的心态。
如果那样的话,就会适得其反。同样的道理,要想学好下册的知识,必须和孩子做好思想工作。
孩子愿意去学,愿意去自己探究,那么下册的预习任务就能很好地完成。如果任务完成得很好,那奖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任务完成得不怎么样,也应该有所奖励,因为对于孩子预习的这个行动,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如果孩子不愿意去预习,那就要费时间和费精力去和孩子沟通,好好商量一下,直到达成一致的意见为止。
总之,孩子要不要学习下册的知识必须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而定,不能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一个承上启下的年级。小学生能不能在五六年级还保持好的学习成绩,三年级这一年十分的关键。对于数学学科来说,这一年难度会明显比一、二年级加大。学生三年级的数学成绩能否优异,直接影响着未来几年的数学成绩。
下面整理了思维导图帮大家梳理下小学数学三年级所需要学习的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思维导图
? 如何才能学好三年级数学?
1、预习与复习缺一不可
一、二年级相信很多同学都已经养成了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到了三年级,习惯需要继续保持不能松懈。每天在作业完成之后要对一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强化巩固重要知识点。
复习完成之后,预习的时候需要了解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大致的学习方向是什么。除此之外建议可以尝试去做新内容的练习题,而不单纯只是过一遍第二天的课本,除了看还要动手去做练习。
预习不能单单只停留在课本上,而是要多实践多运用。到了三年级完全可以尝试着去进行课外阅读了。坚持预习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盲目去听讲,也可以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带着问题去听讲,听课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2、注重计算能力与思维能力
三年级数学内容相较一、二年级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在计算能力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到了两位数*两位数的运算。要求有很好的竖式计算能力。几何方面的长方形正方形问题也是重点。很多知识点不能只靠一二年级涉及到的运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了。
到了三年级,一些应用题已经需要孩子具备很好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数学难度从广度和深度去延伸,所以学生不能只依靠课本上的习题来进行训练。在做题过程中要试着去多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平时要多做题,在练习的过程中寻找做题方法和思路,尤其要多看一些解题步骤。通过解题步骤来锻炼思维能力。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关注与数学相关的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3、学会归纳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定期的进行章节复习、单元复习,还有考前复习等等。这个时候归纳总结就很重要了。在完成每一章的数学学子之后,及时的进行总结复习,构建框架图,以便总复习的时候能够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总结也不容易混淆知识点,要能即使的进行分类比较。归纳总结的好就会在复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学好小学三年级数学,除了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希望能对大家学习数学提供一些帮助。
文中部分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