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玥灵儿
刚刚读完一本书《你是我的宝贝》,想起了一件往事。
那是一年前,我在儿童乐园遇到了一个看起来有三四岁的小朋友,这个小朋友是个小女孩,头发有些短,眼睛的距离有点远,而且不聚光,嘴巴咧的很大,随时都有口水流下来。和她一起来的另一个五岁的小女孩一直在和我叽叽喳喳地说话:“阿姨,这是我妹妹,我妹妹她有病。”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孩子有些不正常。
起先我以为,这个小朋友一定是什么都不知道的那种,但是她除了不会擦口水外,对儿童乐园里的玩具门儿清。而且她特别容易满足,一个人在沙池里玩沙子,每次把沙子铲到沙漏里时,她都会发出“咯咯”的笑声,是会感染人的那种笑声。我从没听过那么纯粹的笑,那是一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被自己逗得咯咯笑的状态。
我心里暗暗地想,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个孩子虽然在别人眼里是个心智发育有问题的儿童,但是在她自己的心里,一定留下的只有快乐了吧!
“阿姨!”正当我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时,一声不那么清脆但是很清楚的声音在喊我。我抬头,看到她正笑嘻嘻地看着我,看我没答应,她又喊了声:“阿姨!”带着浓浓的四川口音,但是很好听。
此后很久很久,这个孩子的笑声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特别想写篇童话给她,但是不知为什么,迟迟没有写出来。也许我还没找到那个足够代表她的童话人物吧!
《你是我的宝贝》的主人公就是一位智障儿童,本书的作者是黄蓓佳。黄蓓佳老师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她写了很多写实的儿童小说,我几乎都看完了,像是《余宝的夏天》《童眸》《我要做个好孩子》《飘来的狗儿》《艾晚的水仙》等等,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抓得都很真实,每一本带给我的感受都不同,看似平凡的生活,带给我的却是心灵地震撼。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贝贝,是一个因唐氏综合征导致智力发育有问题的智障儿童。他两岁时,爸爸在野外考察中不幸遇难,妈妈受不了打击离开了这个家。贝贝与奶奶一起生活,但是他过得很快乐。
奶奶很乐观,用外人难以理解和做到的毅力训练贝贝,教会了贝贝自己洗澡自己吃饭和睡觉,奶奶又是个有智慧有远见的老人,她带着贝贝做蝴蝶标本,培养了贝贝的兴趣爱好,这一切都让孩子在奶奶去世后更加有尊严地生活。
贝贝十岁那年,奶奶去世了。贝贝被送进了孤儿院,后来贝贝乡下的舅舅舅妈为了能在城里生活,领回了贝贝,并住到了贝贝家的房子里。从此以后,贝贝和舅舅舅妈还有他们的孩子小胖一起生活。
由于舅妈的自私和不关心,贝贝从三楼的窗户摔了下去;舅妈让自己的孩子小胖占了贝贝的卧室,又舍不得给贝贝买蚊帐,贝贝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还因为蚊香点得太多而招来了消防员;贝贝的蝴蝶标本被小胖偷偷送人,贝贝第一次发了火,和小胖发生了冲突;贝贝的生日礼物被小胖抢去,舅妈帮小胖推倒了贝贝,贝贝的手腕骨裂,舅妈因此进了派出所;小胖把超市的巧克力放进贝贝包里,差点儿让超市保安误会贝贝是小偷,还丢了心爱的动物伙伴大狗妹妹。这一系列的事情,让贝贝吃尽了苦头,但是贝贝不气恼,总是那么容易就原谅了别人。
贝贝是不幸的,贝贝又是幸运的,奶奶没有抛弃贝贝,将他体面的照顾到了十岁,教会了他自理和善良;大勇叔叔无时不刻关心和照顾着贝贝,总是第一时间给予他帮助、为他出头、真心地喜欢他,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善良正直又热心肠的居委会洪阿姨,总是关注着贝贝家的一举一动,替奶奶关照着贝贝,让贝贝的舅妈有所收敛;大狗妹妹总是忠心耿耿地跟在贝贝身后,既是贝贝的保镖,又是贝贝的小伙伴;他还有培智学校的好校长好老师,还有一大帮像贝贝一样可爱单纯的同学。
当然,这一切的幸运和贝贝自己的善良单纯是分不开的,越是简单,越是善良,越是招人喜欢。每一个见过贝贝的人,都会喜欢上他。
小说的最后,贝贝找到了国宝级的中华虎凤蝶,学校的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观察蝴蝶,百花图上的蝴蝶,带着孩子们的梦想起飞。舅舅舅妈小胖也逐渐把贝贝当成了一家人,贝贝的生活正一步步步入正轨。
这是一本特殊题材的儿童小说,而正是因为它的特殊,才吸引着我们读下去,而且越往后读,越为贝贝水晶一般纯洁的心灵世界所震撼。
《你是我的宝贝》充满**地奏响了一曲关于生命尊严和价值之歌。它让人明白了残障儿童的需求不仅仅是吃饱穿暖,更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关爱和尊重。
我为贝贝遇到的好心人而高兴,为贝贝遭遇的困境而揪心,希望更多的像贝贝一样的特殊孩子,能够像贝贝一样,得到更多的关爱、帮助和尊重。
希望你也能来读一读这本《你是我的宝贝》,相信你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
四年级阅读书目有《草房子 》;《西顿动物故事全集》;《狼王梦》 ?;《我要做好孩子》 ?等。
四年级孩子适合看哪写书:
1、《爱的教育》 《繁星·春水》 《伊索寓言》。
2、《童年》 《鲁滨逊漂流记》 《昆虫记》。
3、《朝花夕拾》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西游记》 《海底两万里》 《名人传》。
5、《水浒传》 《傅雷家书》 《培根随笔》。
6、《格列佛游记》《简·爱》 《泰戈尔》。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10.htm#a14
宝树遍国第十四
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
在彼佛国土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是单独一宝所成,没有掺杂其他的宝。极乐世界的树,美好到无法形容,只有拿宝来作比方。还有两种宝、三种宝、以至于七种宝转换共同合成,根茎枝干是某一宝所成,华叶果实就是其他的宝变化所作。例如,有棵宝树,黄金做根,白银做树身,琉璃做枝,水晶做梢,琥珀做叶,美玉做花,玛瑙做果。其余的树又另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组成种种不同形色的七宝树。余经七宝之名称与本经稍有不同,但亦不必分别,总之七宝直是无上微妙的一宝,就是弥陀与读者本人的心宝。
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上段介绍宝树的实质,本段是宝树的排列。‘各自异行’,各自成一行。‘行行相值’,就好像现在咱们练操,大家排成一个队伍,你横著看,人是排成一条直线的,直的看也是排成直线的。人对人,空间对空间,很整齐。‘茎茎相望’,不但宝树行行对正,就是树干彼此也都对称。‘枝叶相向’,一枝一枝都很整齐,相对相向。譬如一颗树在中间,东边的枝叶与东边相邻的树的枝叶整齐对正,其余三方也是一样。‘华实相当’,各树各枝的华、果的位置都有规律很整齐,彼此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繁茂的妙色,光明照耀,令人目不暇接,看都看不过来了。
《定善义》说:‘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因为佛心是无漏,所以树也都是无漏,所以没有老死、病害、初生、渐长种种变化的相。所以诸树必然同时顿起,等齐划一,井然有序。
青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清净无漏的德风,应时而发,随人的意乐自然吹来。而且风摇枝叶,自然发出微妙的乐章,宫、商、角、征、羽(这是中国古代乐律的根本,再加变宫、变征就是现代音乐的七声)五音相和,非常悦耳。这些宝树,周遍在他的国土里。
菩提道场第十五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金珠铃铎。周匝条间。珍妙宝网。罗覆其上。百千万色。互相映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在佛道场(修道之处叫做道场),有菩提树,这个菩提树就更高了。上述的宝树也很高,在法藏大士第四十一愿,宝树高是百千由旬,要是用一百乘一千再乘上由旬,那将是四百万里,或者更高。看来百千不是直接相乘,就是说很多的千。菩提树高四百万里,树身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向四方分布二十万里。有人挑剔说树太高,这个叶子分布的不够广。这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底下还有极高的宝树,又不能把阳光都挡住了,所以树长得细高。这种树是一切众宝自然和合而成。‘华果敷荣’。这个菩提树的华与果,开敷得繁茂旺盛,呈现欣欣向荣的景相,并且放大光明,遍照一切处。复有树上头的庄严,有青、绿、红、白各色的摩尼宝,就用这众宝之王的摩尼宝来做璎珞,悬挂树上。树上还有宝柱,宝柱彼此之间要有联接,这个联接叫做锱,一般是木结构,极乐国的联接是云聚宝。这个有证明,《唐译》说:‘有狮子、云聚宝等,以为其锱。’所以这很确凿。用这种云聚宝所成的锁来庄严宝柱,又把许多金(纯金)、珠(真珠)、铃(铃铛)、铎(铃中木舌,敲铃发声)遍挂在菩提树的枝条上面。又在树上挂了珍妙宝网,周遍盖在菩提树上。摩尼、璎珞所悬挂的金珠铃铎以及珍妙宝网流放百千万的光明,彼此相照,互为庄严,互相辉映,互相作为装饰,放无量光明。光焰明耀,所显妙光及所照之区域都没有极限。一切庄严之相,普应群机,变化不拘,随意而现。
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本段显极乐宝树演说妙法的不可思议功德。‘微风’是清细和缓的风,徐慢的飘动,吹到菩提树的千枝万叶,演奏出无量的美妙音声,都是在宣说微妙之法呀。‘其声流布’。这个音声就流通散布诸方,遍满一切佛国。菩提树所发的法音,清净通畅,‘哀亮’,能引发听者生起悲愍众生的心。好的音乐总是含一点悲意。‘亮’是明亮,响亮,此处是指音乐的节拍鲜明,音调爽朗。‘微妙’,因在音声中宣演妙法,于是音声也就微妙,它的善好到了无法宣说的程度。‘和雅’,指安和雅正。声音安和就令闻者心中安和。雅就是脱俗,正就是离邪,不是郑卫邪荡的音乐。所以极乐世界的音声,在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本段表弥陀大愿的功德不可思议,所成就佛土的殊胜不可思议,菩提树能施之法益不可思议。‘若有众生。睹菩提树’,倘若有众生眼见菩提树了;‘闻声’,耳闻到这个妙法音声了;‘嗅香’,鼻闻到树的香味了;‘尝其果味’,舌尝到所结果子的味了;‘触其光影’,身体接到树的光或影子;‘念树功德’,意根在忆念树的功德,‘皆得六根清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净无垢,彻辨无遗(例如耳目,对于所闻到的声与色,都能完全辨别,没有遗漏,叫做彻)。《会疏》的话‘耳根无垢曰清’。一个人成见牢固,对于正确的东西听不进去,就由于你耳垢太重了。‘彻听众音曰彻’,对于种种声音都能听到了叫做彻。其余五根可以举一返三:意根是意根无垢为清,彻了诸法为彻。‘无诸恼患’。《唯识述记》说:‘恼是乱义’。所以无诸恼患,就是没有种种恼乱所造成的过患,于是就可以安住于不退转之位,达到圆满佛果。
此下更显菩提树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又因为能看见菩提树的缘故,可以得到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见了树的人,可以得无生法忍,极乐世界的增上,真是登峰造极。三种忍的涵义是:‘音响忍’。《净影疏》:‘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就是说,从声开悟,于是知道一切都如山谷的回响。只是回响而己,根本没有人在说话。于是知道这一切都同回响一样,没有谁制造这个响,所以说没有作者。了解以上的真实义叫做音响忍。这是二地以上菩萨的境界。‘柔顺忍’。‘舍诠趣实’叫做柔顺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义理叫做诠,一切经论、禅宗的公案都是诠,正是指月的标。许多人抓住这个手指头,要从手指头上找到月亮,那就请等驴年。现在言诠都舍掉了,双眼正对月亮,这就是舍诠趣实。所以舍离言诠,趣入实相,得柔顺忍,在四地、五地、六地了。到七地以上,就‘证入实相,离一切相’,这才是无生法忍。证入实相,离开一切相,安住于无生法中,是七地以上菩萨的事情。见到菩提树,就得到这三种忍,足证弥陀的愿力与无上威神功德力,都不可思议。《弥陀疏钞》解释无生忍(无生法忍的略称)有两种:一种从法上说,一种从修行上说。从法上说,种种没有起念,没有造作的实际理体,叫做无生。具有无为智慧的心,在理体上安住,叫做忍。也就是说:无生法就是远离生灭的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这个理体上不动,叫做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说:‘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智论》开示得很清楚,对于本无生灭的诸法实相,能够(1)信受,(2)通达,(3)无碍,(4)不退,就是无生法忍。
从行上说,更上一层楼。《疏钞》说:‘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若大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文中‘报行’是对有功用的集行而说的。集行指心心精进,念念劝修,加功用力,堕在功用道中。这是七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于是渐增,转为报行,并且纯熟。报行是无功用道,不必起意运心,自然任运流入如来智海,是八地菩萨境界。这时自心真智与理体冥合。理体无相、无为、无功、无相。行无另外之体,只是以智慧为体,智与理不二,所以行与理相同,也无相、无为、无功、无相,都是广大如虚空,清湛似止水。这时慧日朗照,心识种种妄惑自然不起,这才叫做真得无生法忍。
菩提树功德,能令看见的人位登八地,正因极乐即是华藏。华藏世界,一真法界,十玄妙门,全在极乐。全体包括一一局部,这是妇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局部包括全体,乃现代科学所证实的华严玄门。见树就是见整体的华藏世界,圆满具足一切功德。见树得忍,不算份外,并且这正是华严十玄门中托事显法生解门。从具体事相,可以开佛知见(显法),示佛知见(生解),立即悟入佛之知见。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起华来叫大家看,大众都莫明其妙,独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他开悟了,成为禅宗第一代祖师。这就是托事显法,花是事,迦叶所悟是法。所以极乐世界菩提树,你看了就证无生法忍,也都是托事显法。
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
佛告诉阿难:极乐世界,华果树木都能给众生作佛事。什么原因呢?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无量寿佛的威神力。阿弥陀佛已经成了佛了。阿弥陀佛有如是的威神,有这个力量。(二)是本愿力。过去发的愿,所以现在实现,能让众生看见树就得三忍。所以本愿力是总,底下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这四个是分别说。(1)‘满足愿’。《净影》说:‘愿心圆备’。发愿的心是圆满具备,所应为众生设想的都想到了。(2)‘明了愿’。光明、智慧共同相应故。(3)‘坚固愿’。是‘无退精进’,没有退心。(4)‘究竟愿’。‘期尽有情法界际故’,所以称为究竟。因为他要度尽法界一切有情,所期望的只是度尽一切众生,所以这一切愿,都必然是以真实之际为体,从真实慧所发生,具足究竟方便,所以他能令众生普得真实之利。
堂舍楼观第十六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无量寿国中说法的讲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观’音贯,也是楼。‘栏’是栏杆,直的叫栏,横的叫楯),也都是七宝自然合成的。并且也都悬挂了白珠摩尼等等宝作的璎珞,交叉悬挂如同网路,互相辉映,互作装饰,光明美妙,没有相比的。诸菩萨众,所居住的宫殿也是一样,显示平等之义。
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
上一段是境,这一段是极乐的境中人。其中有种种形象,有人在地面上讲经,当然就有很多人在听经,诵经,受经。还有人在地面经行的。经行有两种方式:(一)绕念。(二)是在直线上来回走著念,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也就是要有一点活动,要避免昏沉,所以坐念与经行就交替为用。还有人在地面上思道(‘思道’就是思维于道)与坐禅(就是打坐修习禅定)。极乐世界在虚空中同有上述种种修持的人。
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在极乐凡圣同居土中,种种修持的人,‘或得须陀洹’,须陀洹初果,以及下面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指的断惑。若把见惑全断了,就等于证了初果。但是他发心不是只是初果,这是由于对于前生的修习,在这一方面的居多,所以这方面相应的比较快,所以先断见惑,程度等于初果。实际极乐国土一律是发大心的菩萨,《往生论》‘二乘种不生’。初果名为入流,是凡夫初入圣道的法流。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断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还须到人或欲界天受生一次。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断尽欲界思惑之后三品,不再还欲界,以后受生只在**与无**。四果阿罗汉译为杀贼、应供、不生,断尽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入有余涅盘,不再来三界。
‘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弥陀要解》说:‘(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是一切种智海,也就是如来果海。须要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一念一念都流入到佛的智慧之海,所以这是极高的境界。但是凡夫往生之后,首先是位不退。极乐国内唯演一乘,诸往生者都发大心,所受用者,大乘法乐,所以不堕二乘地,证行不退,极乐国内没有退缘,一切都是增上,寿命又是无量,所以必证念不退。所以《要解》说:‘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都得三不退也。’并极力赞叹说:既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既是阿鞞跋致可他仍是凡夫,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若非自心自性登峰造极的妙德所致,与持名功德之奇特功勋,再加上弥陀的一乘愿海,要不是这三个方面,怎么会有这样殊胜无比的奇迹。
泉池功德第十七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
本品是讲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说的讲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开头这两句是极乐的总相。‘讲堂左右。泉池交流’,国中各处都是这样。在讲堂之外,泉池环绕,四通八达,国内到处都是如此,所以是总相。以下‘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标泉池的大小,这是别相。泉池的长宽和深浅有不同的等级,有各种的形式,都是调谐相称的。各种大小形式、各种长度、宽度、深度、浅度都很相配,这是‘皆各一等’的意思。泉池的大小有的十由旬,有的二十由旬,乃至到百千由旬。池中的水,‘湛然香洁’,清湛、芳香、洁净,具有八种功德,所以叫做八功德水。《阿弥陀经》的唐译本中说:‘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长乐受用。’水能除饿,长生诸根,还能增益善根,真是不可思议,极乐众生真是多福。
岸边无数旃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密叶。交覆于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沿水流芬。
岸边有无数旃檀香树(旃檀是印度香木,俗称檀香木)和‘吉祥果树’。吉祥果中国没有,形状像瓜篓,中国用石榴代表,一花结许多石榴子,表示吉祥。‘华果恒芳’,华跟果都经常是芳香。‘光明照耀’,花朵果实都放光照耀。‘修条密叶’,很长的枝条,很密的叶子。水边、两岸都有树,树长了很长的枝条,延申相接盖覆在池水上面,‘交覆于池’,放出种种幽香,香气美妙不是世间的种种妙香所能比拟。随著清风散布本体的香馥,沿著池水流送花味的芬芳。境界美妙,文字也美妙。‘随风散馥。沿水流芬’,使人身临清风流水送来的芬芳幽馥之中。
又复池饰七宝。地布金沙。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还又用七宝来装饰这些莲池。池的底部上面铺满金沙。池水上是四种颜色的莲华:‘优钵罗华’,青莲华;‘钵昙摩华’,红莲华;‘拘牟头华’,黄莲华;‘芬陀利华’,白莲华,覆盖池水上面。莲花各放妙光。《阿弥陀经》中‘青色青光、**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说明四种妙莲放出妙光与本经的‘杂色光茂’正好一致。‘杂’字有众、集、和、合的意思,所以此处的杂色是指不同颜色的妙光会集和配,并且光色明亮,所以**是‘杂色光茂’。
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颈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温者。急流者。缓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开神悦体。净若无形。宝沙映澈。无深不照。
彼国的众生,若要在池水中沐浴、游泳。(我看过敦煌壁画明信片上的极乐世界游泳池的情况,池水中有正在游泳的人,头上都有圆光。游泳池边岸上也坐了好几位,头上也都有圆光)。在池中的人,心中想水到足就到足,到膝盖就到膝盖,到腰就到腰,到腋就到腋,到脖颈就到脖颈,想淋浴就淋浴灌身,想它凉一点就凉一点,温一点就温一点,想水冲得急一点就急一点,慢一点就慢一点。‘其水一一随众生意’,池水对于每一个众生,都能满他的意。试想只是在一个池子里头,许多人都在游泳、沐浴,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意思:你要浅就浅,你要深就深,想它急就急,想它慢就慢,想它温就温,想它凉就凉,各人满各人的意。可是一个池水可以同时满足许多人各别的意,这就彻底打破众生的情见,全显华藏世界十玄妙门不可思议功德。在一真法界中,一根毛、一粒微尘就是全法界。局部可以含摄全体,如同帝网上的千珠,每一珠都映出千珠的光彩。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就是佛心,也就是每一个众生的妙明真心。因此,极乐池中的水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无知而遍知一切在水中众生的心意,不须造作安排,自然一一圆满各各众生的心意。同时同地出现各种不同差别境界,妙应无穷,不是有思量分别的凡心所能理解。
‘开神悦体。净若无形’。水不但自然适应每一浴者的心愿,更殊胜的是这水能开你的神明,使你心神爽朗,增长智力,并且洗后身体舒畅安乐。水清湛净洁如同虚空,没有形状,水清见底,池底的宝沙都能彻底映现。水中没有任何一个深处是宝沙映照不到的,所以说‘无深不照’。
微澜徐回。转相灌注。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
本段水说妙法,显示极乐世界无情说法的不思议功德。水中波浪,大的叫做澜,小的像水面的细纹,叫做波。现经中说‘微澜’,所指是波。这些水波安和的徐慢旋回,波与波的水互相注入,水流有声,演放出无量的微妙音声。水波正在广宣法音,饶益众生,使闻者各各听到自己愿闻的法。
(一)‘或闻佛法僧声’。佛法僧是三宝,《阿弥陀经》:‘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二)‘波罗蜜’。译为到彼岸。修菩萨的大行,能由生死的此岸,到达涅盘的彼岸,叫做波罗蜜。
(三)‘止息寂静声’。止是停止,息是休息,指息灭种种妄想。止息即止观,《止观三》:‘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观。’这是说寂然不动叫止,相当于戒定慧三字中定字的意思。在寂定之中仍有觉照的作用,就是观,相当于三字中的慧字。‘寂静’见前诸根寂静注。
(四)‘无生无灭声’。清凉国师:‘诸法本自无生,便自无灭。’《仁王经》说:‘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心经》的空相就是《仁王经》的‘真实空’,就是第一义空。一切法既是真实空,从何处又有生灭去来,所以本经‘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远离去来、生灭、空有一切分别的相,所以清凉国师说:诸法本来无生,既无生,当然也就无灭。
(五)‘十力无畏声’。十力是佛证入实相的智力,共有十种(详见《大经解》四十六品十力注)。无畏是佛在大众中说法泰然自若无所畏惧的德,一共有四:(1)说一切智无所畏。(2)说漏尽无所畏。(3)说障道无所畏。(4)说尽苦道无所畏。
(六)‘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无性’,一切法都没有实体,所以说‘无性’。‘无作’是没有安排造作的意思,和无为相同。如有所作为就成有为法了。《法事赞》:‘极乐无为涅盘界。’涅盘是无生无灭,除尽一切有为的法,离开一切有为造作。天台主张,权教法相宗的佛是修行感得佛果而成的佛,为酬报三大劫修行的因所成的佛,所以是有为法的佛;圆教佛的三身都是本来自然如是的性佛,不是由因地中修行造作的果实,所以叫做无作三身。《法华守护国界品》:‘有为报佛,梦里权果。无作三身,梦前实佛。’这是说:权教从有为法修成的佛,这个佛果只像人在睡梦中所得的果实,这是如来为众生权巧方便而说是佛。若是由无作法所证圆教佛的法报化三身,那是入梦以前真我,这才是实佛。
‘无我’。有恒常一定的体,又有主宰的作用的,叫做我。在人身中执定存在这个的,叫做人我。若在法上执有这个的,叫做法我。人身只是五蕴的假和合,没有常一的实体,所以没有人我。诸法总之是因缘所生,也没有常一的实体,所以也没有法我。《止观》说:因为没有智慧,所以认为有我。若用智慧来观照,实在是没有我。要说有我,我在哪里?从头到足,各支各节,一一寻察,但找不到我。可见何处又有他人和众生呢?又《原人论》说:肉体形象所显的色身,以及能思能虑的我心,从无始以来,由于因缘之力,一念与一念,就是一生一灭,后念生则前念灭,念念相继,就是生灭相续,没有终止。像是涓涓的水流,后浪追前浪,又像灯蜡的火焰,前焰刚熄,后焰已燃,焰焰相接,生灭不停,人的身心与之相类,由于因缘,身心假合,好像是一,又好像是常,其实只是相似相续,既不是一,更不是常。但是凡愚的人,缺少智慧,认以为我,宝重此我,引发无量贪嗔痴三毒,造一切业。
(七)‘大慈大悲喜舍声’。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1)慈,与众生乐。(2)悲,拔众生苦。(3)喜,见他人的离苦得乐,自心生起欢喜的心。(4)舍,内心平等没有执著,于众生舍一切冤亲等等的分别,舍弃一切贪、嗔、痴过失。众生修习得无量福与果。
(八)‘甘露灌顶受位声’。甘露本是天人的不死药,吃了能延长寿命,味美如蜜。密典《秘藏记钞》:用法水给**灌顶,叫甘露灌顶。《大日经》说:如来是法王,为令佛种不断,用甘露法水给**灌顶。从这以后,一切圣众对于得受灌顶的这个人都很敬仰,知道这个人决定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一定继承法王之位。
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本段表明极乐众生听到水声说法,所得法益。往生的人听到以上种种妙法音声,大家心中清净,离开垢污同杂染,也离开了种种虚妄分别、对待,入了不二法门,契合中道,所以经说‘正直平等’。不二无别就是平等,中道就自然正直。不邪为正,没有任何邪思邪见;不曲为直,‘直心是道场’。禅宗提倡直起直用,唐代有台山婆,人问台山路怎么去?她只回答:‘蓦直去。’这三字,极平常、极奇特,无边妙义与玄理都在其中。于是善根自然成熟。《阿弥陀经》:‘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天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弥陀疏钞》说:‘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随其所闻。与法相应’。这一点是极乐最殊胜之处。在极乐世界所听到的法,你不但都能领会,并且立即同法相应。现在我们有很多人,岂但不能同法相应,就是正确领会也极端困难。我们娑婆众生,极多的人都没有达到六根清彻,耳内有许多垢污。打个比喻:像是拿个杯子去舀甘露,但是你的杯子刚刚装过敌敌畏。用这个杯子,你喝甘露,喝了就会把你毒死,你杯子里有毒呀。所以要无垢,也就是先要消除贪嗔痴三毒啊!至于‘相应’,十分重要。相应就是契合。《往生论注》说:‘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这就是说,相应就像匣盖的相称相合。《华严论》说:‘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其愿闻者。辄独闻之’。自己想听什么,就自己听见什么。不想听的人,就一点也听不到,一点也不受干扰。时时闻无上法,处处得真实之利,‘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十方世界的佛都在称赞阿弥陀佛,称赞极乐世界,劝自己佛国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十方佛土的人民大量往生极乐。所以大家要重视这个问题。十方世界这么多佛都在劝导往生,十方国土大量人民都是依教奉行,所以我们学佛,最要紧的是要依教奉行,而不是只把它当学问去研究。如果不是只想当个学者,而是要成就自觉觉他普利众生的大愿,你就须依教奉行,求生极乐。得到往生,都在七宝池的莲花里自然化生。由于不经过胞胎,又不是由于自己妄业的惑报,而全凭弥陀无上愿力,自然出现,所以叫作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呀。这个‘清虚’、‘无极’出现于汉、吴的译本。因为那时佛教刚来,翻译经典,很自然就采用当时道教的常用文字,所以经中出现清虚啦、无极啦这些道教的用语。嘉祥**说:神通广大,无所不至,没有极限,所以称为无极,是无极之体。如光如影,不是血肉之身,所以称为清虚之身。
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
Only in dreams, I **ell that fragrance of opium.这句话是香港导演杨凡的《游园惊梦》的英文名字,翻译为中文怎样讲呢:梦中那缕**之芬芳。。。还是就是那个词:游园惊梦。
杨凡的影片中渗透着一种末落式的奢华之美,在唯美的画面中频频显露出颓废的味道,那是极尽之繁华,犹如他那些**的名字,海上花。。。
杨凡自称为六百年的昆曲而痴狂,为了拍摄《游园惊梦》,面对空荡荡的苏州园林,拉了几个集装箱的服装道具去重现的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怎样的呢?
色声香味触法透过了眼耳鼻舌身意以尽善尽美之能事,昆曲无数优美唱段透过宫泽理惠和王祖贤的表演穿插其中,那是人间的天堂。
那份对繁华之深刻理解也给了杨凡的另一个职业世界摄影师去不停地演绎VOGUE,BAZZAR的现代奢侈,他也这样拍摄了:他最敬重的朋友一位用简单的文字描述普通人的生活而创作非凡作品的人---沈从文先生
为什么要那么奢靡而没落呢?怎可如此沉迷?色声香味触后面不是有一个法字吗?宛如苏州园林-狮子林是一位禅师为其老师而修造的心灵空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上面的是怎样的呢?
“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岸边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密叶,交覆于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沿水流芬。又复池饰七宝,地布金沙。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这才是超世稀有南无净土西方极乐!才是应该是像杨凡的摄影集的扉页的那些送给至爱亲朋的话:
To My Father(致吾父)---(中国印象)
To My Sisiter(致吾姊)--- (**行)
To My Dearest You(致吾至爱)---
那些:Independant(独立), Innovative(创新), Individual(个性) 何尝不是来自Interactive(相互交流之交相辉映)---From yonfan's blog
食
(一)民生所需,随念而至
‘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已生、现生或当生,都得到各种美妙的色身,相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德具足,受用各种宫殿、园林、衣服、饮食、香花、璎珞,随意所须,悉都如愿,譬如他化自在诸天。’——《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和《无量寿经》的上卷。
——不同于世人为饮食生活而奔波劳碌工作。
(二)七宝食器,自然现前
‘极乐世界的众生要吃饭时,每人的面前自然呈现七宝的钵器,自然充满百味饮食。’——《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吃饭时,各种宝钵,随意现前。’——《大阿弥陀经》
——不必忙于做菜,不用准备碗盘、碟子、筷子、汤匙等餐具。
‘这些钵中都充满百味饮食,随意而至,无所从来,也没有供应和制造的人,完全是自然化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第二卷
(三)茶几花毡,庄严餐座
‘佛和诸位菩萨、罗汉要饮食时,则自然呈现七宝的茶几(餐桌),劫贝树的花絮所织成的毡子和毛毡来做座位,面前自然出现七宝的钵器,钵中充满著各种美味的饮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二和《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的上卷
(四)百味饮食,胜过诸天
‘这些饮食,不同于世间饮食的口味,甚至也不是天界的饮食所能比美,这些饮食都是自然化生的精品,香美无比。’——《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世人花钱办筵席,多造杀业,吃时嘴巴痛快,肠胃难受,甚至还可能传染到B型肝炎。
——极乐净土的饮食连天厨妙供都不能比了,满汉全席又算得了什么?
(五)种种美味,各如所愿
‘钵中充满百味饮食,酸咸甘淡,各如所愿。’——《大阿弥陀经》
‘想吃什么的口味,钵器中便呈现什么饮食,甜度或酸度都随心所欲。有的菩萨和罗汉心想得到银钵,有的想要得到金钵、水晶钵、琉璃钵、珊瑚钵、琥珀钵、白玉钵、砗磲钵、玛瑙钵、明月珠钵、摩尼珠钵、紫磨金钵等,都可随心所欲得到。’——《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和《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的上卷
(六)食不短缺,亦不过量
‘不会有所缺乏,也不会因为美味的饮食,而吃得过量。’——《大阿弥陀经》
——不会吃得不够,以致意犹未尽。
——极乐世界没有肠胃消化不好的人。
‘诸位菩萨和罗汉每次都吃得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他们从来不挑剔或批评食物的好坏,也不会因为饮食美味而生贪爱。’——《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七)食物消化,不留遗滓
‘吃完以后,不会遗留食物残渣。’——《大阿弥陀经》
——因此不必洗碗筷。
‘饮食完毕以后,食物自然消化而不会在体内留下遗滓。’——《大阿弥陀经》
——身无粪尿,不必厕所,也没有臭味。
‘吃完以后,七宝钵器自然消失,到下次用餐时,才又出现。’——《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吃完以后,各种饭具、钵器、茶几、宝座都自然化去。等要吃时,又会再变现。’——《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八)以意为食,闻香心净
‘虽然有这么好的食物,其实并没有真的吃,只是看到食物的色、闻到食物的香,以意念来饮食。’——《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看到食物的美色,闻到食物的香气,自然饱足舒适,不贪著美味,身心轻爽便利。’——《大阿弥陀经》
(九)饭食已讫,身心舒泰
‘吃了以后,容光焕发,力气增长,没有大小便,身心舒泰柔软,不贪著美味。’——《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诸位菩萨和罗汉的心念都非常清净,而不会慕恋饮食。饮食只用来促进身心的功力,食毕自然完全消化。’——《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明 楚石
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
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花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
吾师有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五十年。
明 楚石
我佛真身不可量,大人陪从有辉光。
食时并是天肴膳,行处无非圣道场。
庭下碧流微吐韵,殿前瑶草细吹香。
十方一等庄严刹,终说西方出异方。
明 楚石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
称身璎珞随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
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著尘埃。
法王为我谈真谛,直得虚空笑满腮。
明 楚石
金银宫阙彩云端,念佛人居眼界宽。
宝树交加非一色,灵禽倡和有千般。
酥酡自注琉璃碗,甘露长凝翡翠盘。
不似雪山多药味,众生无福变成酸。
明 楚石
人生百岁七旬稀,往事回观尽觉非。
每哭同流何处去,闲抛净土不思归。
香云玛瑙阶前结,灵鸟珊瑚树里飞。
从证法身无病恼,况餐禅悦永忘饥。
衣
(一)庄严妙衣,随念而至
‘极乐世界的众生,想要穿著,则美妙庄严的衣服随念而至。’——《无量寿经》的上卷。
——不必上街购买。
(二)自然在身,不假裁制
‘衣服自然穿在身上,而不必裁缝。’——《无量寿经》的上卷。
——不需钮扣。
——省去做衣和量制服装的麻烦。
(三)不退原色,不沾尘垢
‘不必染色,不必洗濯。’——《无量寿经》的上卷。
——没有漂白粉和萤光剂的污染!又不必耽心衣服会退色。
——不必耽心洗衣机会故障,洗衣粉会伤害玉手和导致贫血。
(四)种类特多,饰物庄严
‘极乐世界有无量(种类特多)高尚美妙衣服、宝冠、环钏、耳珰、璎珞、华鬘、带锁及各种庄严的珍宝(饰物),百千种颜色美妙的衣服和饰物,自然穿戴在身上。’——《大阿弥陀经》。
——多采多姿。
——不必费力穿戴和扣钮扣。
(五)相貌尊贵,好配衣裳
‘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具有像佛陀那样庄严、美妙而且圆满的色身。出生到极乐佛国以后,就失去本来在三恶道的形体,而成就像佛陀那样尊贵和庄严的相貌。’——《大阿弥陀经》。
——身材好,容易配衣服。
——不同于这娑婆世界以衣裳来掩盖和遮蔽身形的缺陷和丑陋。
明 楚石
妙明觉体即如来,暂借莲花养圣胎。
瑞相且分三十二,流光何止百千垓。
庄严宝具相随到,细软天衣不假裁。
上品上生生死绝,尘尘刹刹紫金台。
清 省庵
境胜由来道易修,多生习气一朝休。
盘中甘露珠圆转,树上摩尼水倒流。
碧玉莲台承足稳,真金华瓣衬身柔。
三车已息驰求念,露地安然坐白牛。
清 省庵
琉璃地上绝尘埃,宴坐经行亦快哉。
锦绣织成行树叶,丹青画出众楼台。
漫空华雨诸天下,遍界香云大士来。
何处忽生新佛子,芙蓉又见一枝开。
住—二百一十亿个清净佛土的精华——《无量寿经》上卷
(一)土地
1、琉璃为地,七宝为界(无量妙宝,相间为地)
‘极乐世界,以黄金为地。’ ——《阿弥陀经》。
‘极乐世界通常是琉璃地上,间以黄金,然而,也可说是众宝所成,不一定限于某一种宝。’——《弥陀疏钞》第三卷。
‘由于极乐世界宽阔广大,不只一个角落。经典常只提到了黄金或琉璃这一两种宝,其实它应是众宝所成,而且还无穷无尽呢!’——《弥陀疏钞》第三卷。
‘那佛土以自然化生而且体性温柔的七宝,相间为地。但有些区域却纯以一种宝为地……。’ ——《大阿弥陀经》。
‘其他真金,七宝莲花,自然涌出。’——《阿弥陀如来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看见琉璃地,内外辉映透澈,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有八棱,乃百宝所成。每一珠宝放出千道光明,每一光明具有八万四千种色彩,映在琉璃地上,宛如千亿日。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界以七宝,分外整齐明了。’——《观无量寿佛经》。
‘琉璃为地,城墙、门窗、堂阁、柱梁、斗拱、周匝罗网,都是七宝所成,如同极乐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国土清净庄严,没有世间的五浊(见浊、劫浊、命浊、众生浊、烦恼浊),没有贪爱的欲望,没有心意的垢染,以白银、琉璃为地,宫殿楼阁都是七宝,犹如西方无量寿国。’——《灌顶经》。
2、宽阔平坦,无有幽险
‘极乐国土,清净严饰,宽广平正,没有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等山。’——《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极乐国土没有各种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妙高山等一切诸山。’——《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极乐国土没有大海、小海、溪渠、井谷(等幽暗之所)。但由于佛陀的神力加持,如果众生想看高山、大海和山谷等也随时可以见到。’——《无量寿经》。
‘地平如掌,生柔软草,如安乐国。……平如澄水,柔软乐触,犹如缯纩,如安乐国,无诸五浊。’——《央掘摩罗经》。
3、自然七宝,柔软光耀
‘极乐国土,以自然的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这些宝都相参杂、转相间入。光明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一切世界,它是众宝的精英,宛如他化自在天的宝物。’
‘极乐国土自然化生的七宝,体性温柔,相间为地,或纯是只以一宝为地,光色晃耀,超越十方。’——《大本阿弥陀经》。
4、无量杂宝,众香所成
‘我作佛时,自地以上至于虚空,所有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大阿弥陀经》法藏比丘的誓愿。
——不同于这里的土地,常被农药、杀虫剂、洗衣粉、化学肥料、工厂废水、塑胶袋、垃圾等所污染。
5、国土清净,照见十方
‘ 如果我能成佛,国土清净,而且都可以照见十方所有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宛如明镜,照见自己的相貌,那么清晰。否则,我不成佛。’——《无量寿经》。
6、十万亿土,弹指即至
‘从此往西方,经过了十万亿怫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世界。’——《阿弥陀经》。
‘舍此生已,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在所出生的地方,常知宿命,直至成佛。’——《***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和《***如来秘密藏神咒经》。
清 普能
净邦国土妙无穷,七宝妆成极乐宫。
处处迦陵前鼓舞,双双孔雀后林中。
莲开上品难为比,花吐幽香更不同。
一等庄严诸佛刹,无如净土巧玲珑。
明 楚石
琉璃地列紫金幢,翡翠楼开白玉窗。
文字可夸才不称,肉身未到意先降。
能言孔雀知多少,善语频伽定几双。
清梦正贪归路直,夜阑无奈鼓逢逢。
清 省庵
人传天竺是西方,天竺支那在足傍。
莫向泥涂分净秽,休从火宅辨炎凉。
三千世界非吾土,万亿乾坤是故乡。
去去莫愁途路远,不劳弹指见空王。
明 楚石
称性庄严非外得,天然果报自无穷。
一尘遍入诸尘里,万法全收一法中。
华映玉池人倒影,身游佛国地俱空。
色心依正原无碍,但得情忘境自融。
(二)栏杆
1、好美栏杆,七宝所成
‘极乐国土,有七重栏(横的栏杆)楯(直的栏杆)。’——《阿弥陀经》。
2、精致典雅,质地柔软
极乐世界有许多庄严美丽的栏杆,横的栏杆叫做‘栏’,竖的栏杆叫做‘楯’。 这些栏杆都是质地柔软、精致的金银、琉璃、玻璃及各种珍宝做成的,甚至有些(楼观)栏杆上面还饰以璎珞,这些璎珞都会发出美妙悦耳的音乐。(参见《大本阿弥陀经》)
反过来观看我们这个世界,住家附近大多围著水泥砖瓦砌成的高墙,既不通风,又不美观,夏天时十分闷热。有的人以木头、竹子和铁做栏杆,也是会生锈和蛀虫。何况这些栏杆都需要花费许多人力和财力来建造,哪里可以跟极乐世界各种珍宝所自然形成的栏杆同日而语!
明 楚石
天人莫不证神通,一一黄金色相同。
散众妙华为佛事,尽尘沙界起香风。
身光触体成柔软,乐具流音说苦空。
却倚雕栏望宝树,无边佛国在其中。
(三)罗网
1、金缕珍珠,兼挂宝玲
‘无量的宝网,都是用纯金缕著珍珠,以及百千种各式各样的宝物,来装饰庄严的气氛。周围又垂挂宝铃,颜色华美、光泽灿烂,覆盖在树林上。’——《瑞相经》。
‘在极乐世界,到处可以看见金、银、真珠等美妙的宝物所做成的罗网,上面悬挂著宝铃 ’——《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2、自然罗网,质轻柔软
‘极乐世界的罗网,质地宛如兜罗绵那么柔软.而不像我们这世间的宝物,必须经过精雕细琢和矫揉造作以后,才能用来装饰。’——《大阿弥陀经》。
3、真珠网间,现诸宫殿
‘极乐世界的树上,有许多美妙的真珠网弥覆在它上面。每一棵树都有七重罗网。每一个罗网间,有五百亿座奇妙而且华丽的宫殿,宛如大梵天的天宫,有诸天童子,自然化生在其中。’——《观无量寿佛经》。
清 省庵
一入西方境自融,双眸顿觉翳销熔。
无边刹土光中现,遍界真身像外逢。
华衬玉栏红隐隐,树含金殿碧重重。
色空泯合浑无寄,镜像分明绝点踪。
世间物我皆成幻 莫贪虚名失此身
念念有如临终日 心心准备往生时
(四)树木
1、七宝奇树,遍布净土
‘极乐世界到处有很多珍奇的宝树,有的树木纯是黄金、白银、琉璃、玻璃、赤珠、玛瑙、翠玉,或由一种宝形成,而不参杂其他宝。有的树木是由两种宝,甚至由七宝所形成。’——《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2、叶茎花果,无非妙宝
‘有的金树,以黄金为根茎,白银为叶子、花朵和果实。银树,以白银为根茎,黄金为叶子、花朵和果实。玛瑙树,以玛瑙为根茎,美玉为叶子、花朵和果实。美玉树,以玉为根茎,七宝为叶子、花朵和果实。’——《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有的金树,以黄金为根,白银为茎,琉璃为枝,玻璃为条,赤珠为叶,玛瑙为花,美玉为果。银树,以白银为根,黄金为茎,枝条和花果跟金树相同。琉璃树以琉璃为根,黄金为茎,白银为枝,玻璃为条,赤珠为叶,玛瑙为花,美玉为果。玻璃、真珠、玛瑙等树,也都以各种珍宝来辗转修饰,宛如琉璃树一般。还有玉树,以玉为根,黄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玻璃为叶,赤珠为花,玛瑙为果。又有无量摩尼珠等庄严的宝树,周遍极乐国土。’——《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3、对称光奕,上覆宝网
‘这些宝树,行行相植(间),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花花相顺,实实相当。光辉赫奕,世无能比。树上覆有七宝罗网,质地像兜罗绵那么柔软。’——《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4、清风拂树,自出妙音
‘极乐世界,时常吹拂清风,只要微风吹过,就自然发出相互和谐的各种音律!’——《无量寿经》。
‘净土树林等内外景物,常有和风吹拂时,发出微妙声音,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等真理……。’——《大般若经》。
5、树中影现,十方佛事
‘极乐世界的宝树,会显现十方佛土清净殊胜和庄严的事迹,宛如明镜现象一样(逼真)!’——《大本阿弥陀经》。
——树上有净化的**。
‘无量寿佛,有高达十六亿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里或六十里)的菩提树。这棵菩提树枝叶垂布八亿由旬,树根隆起,高五千由旬,周围也是如此。这棵菩提树的枝条和花果,时常有无量百千种种妙色和各种殊胜的珍宝来庄严。例如:月光摩尼宝、释迦毗楞伽宝、心王摩尼宝、海乘流注摩尼宝,光辉遍照,超过天人。树上有许多金锞,而且垂挂七宝璎珞,到处都以妙宝严饰,例如:以卢遮迦宝、未瑳宝及赤白青色真珠等宝以为璎珞。有师子云聚宝等,做为其锞,装饰宝柱。’——《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6、金珠宝铃,众宝庄严
‘又以纯金、真珠、杂宝铃铎来做它的网路,庄严的宝锞,覆在它的上面,又以玻璃、万字和半月宝等相互辉映和装饰。’——《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7、风吹法乐,闻者悟真
‘微风吹动,发生种种悦耳的声音,能使众生证得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8、闻此妙音,永不退转
‘那些众生听了这种声音以后,在追求无上智慧的过程中,就不会发生退转的现象。’——《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9、一遇此树,六根无病
‘如果有众生,看见了菩提树(没有眼病),闻到声音(没有耳病),嗅到香气(没有鼻病),尝到果实(没有舌病),触到树的光景(身无病痛),或观想菩提树的功德(心得清净),……五根没有疾病,心不散乱,对于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永不退转。’——《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10、一见此树,得诸安忍
‘由于见到那一棵菩提树,所以获得下面这三种忍:一、随声忍,二、随顺忍,三、无生法忍。’——《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11、散发异香,闻已进道
‘极乐世界中的树木花卉,都是以无量奇异的宝物和百千种香,和合而成。它的香气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了这些香气以后,都会修学佛行。’——《大阿弥陀经》法藏比丘愿。
12、宝树高大,花叶奇彩
‘极乐世界的七宝行树,每棵树都高达八千由旬,每一朵花和每一片叶子,都是奇异珍宝的颜色。琉璃色中出现金光,玻璃色中出现红光……。’——《观无量寿佛经》。
13、彩叶妙花,自垂美果
‘每一棵树的叶子,长度和宽度都是二十五由旬,叶子有千种颜色。树上有许多美妙的花朵,是阎浮檀金色,这些花朵像旋光轮那样富有变化,多采多姿。树上自然涌出各种丰硕美味的果实,宛如天帝的宝瓶那样。’——《观无量寿佛经》。
14、宝盖悬空,现诸佛事
‘有许多大光明,化成幢幡和无量多的宝盖,这些宝盖中,会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陀菩萨的事迹和其他佛事。’——《观无量寿佛经》。
明 楚石
珠王宫殿玉园林,坐卧经行地是金。
舍利时时宣妙响,频伽历历奏仙音。
返闻顿悟无生理,常住周圆不动心。
触目皆为清净土,来从旷劫到如今。
一国巍巍一宝王,无朝无暮起祥光。
尼拘律树真金果,优钵罗华软玉房。
见体自明非日月,知春长在不冰霜。
又游佛刹归来也,赢得天葩满袖香。
清 普能
到得故乡心自彰,微风吹动妙莲香。
群生尽是金刚体,众德无非智慧光。
行树枝枝分赤白,奇花朵朵现青黄。
诸君能赴莲池会,不使主人终日忙。
‘佛地,又称为佛国、佛土、净刹、净首、净国或净土。’——《大乘义章》第十九卷
(五)花卉
1、昼夜六时,雨适意花
‘不论白天或夜晚,天上时常飘下很香、很好看的曼陀罗花(适意花)。’——《阿弥陀经》。
‘世人行善或修定,诸天欢喜,有时还会雨华(花)赞叹,更何况是极乐世界,乃是佛、菩萨、圣贤和诸上善人**的处所,理应如此!’——《阿弥陀经疏钞》第三卷。
2、落英缤纷,整洁美好
‘和风将树上的花朵吹落地上,整个极乐世界的地面到处布满厚厚的一层花絮,十分整洁美观(一点也不杂乱)、柔软光洁。’——《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3、风伴妙乐,香花四寸
‘四方自然起风,发出五百种声音,吹到树上的花朵,花朵散发奇异的香气,而且随风散落在菩萨和声闻大众的身上。花朵飘落地面,积了四寸,十分美丽,而且芳香无比。只要花朵有点凋谢,便自然被风吹走。’——《大阿弥陀经》。
4、柔软多彩,形状极美
‘譬如有人将花铺在地面,然后再用手把它弄平,随著五彩缤纷的花朵,间隔和交错地分布排列成极美的形状。极乐世界的花卉也是如此。极乐世界的花朵很微妙,又大又柔软,宛如兜罗绵。’——《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5、踩地花陷,举足复平
‘如果有众生踩在落花上,陷进花朵大约四个手指高,但只要脚跟提起,那些花便又恢复原状。’——《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6、凋花没地,花卉常新
‘过了早晨,那些花自然没入地中。旧的花朵既然消失,大地变得清净,此时又飘落新花朵,整个极乐世界的地面到处都覆盖了一层花朵。其他像中午、下午、夜晚,又再飘花堆满地面,也是这种情形。所有广大珍奇的宝物,没有不出现在极乐世界的。’——《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弥陀疏钞》说:‘极乐世界的花有无量种!’
——真正的花都在此,巴黎哪比得上呢?
7、七宝莲华,百亿彩叶
‘极乐世界有七宝莲花,每一株莲花,有无量百千亿片叶子,每一片叶子有无量百千种珍奇的色彩,而且莲叶上有百千种摩尼妙宝来庄严,上面又覆盖了相互辉映的宝网。’——《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8、莲华放光,现佛金身
‘莲花的大小,有的半由旬,或一、二、三、四……甚至百千由旬。每一朵花都放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道光明,每一道光明,又现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尊佛。这些佛身如金身,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和八十种美好的身体特征,无比殊胜和庄严。这些佛不但放百千道光芒,普照世界,而且又到十方世界去为众生说法。’——《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
明 妙意
拂拂山香满路飞,百花俯仰斗芳奇。
春风无限深深意,未审黄莺说向谁?
明 楚石
池中莲萼大如车,据实犹为小小华。
圣众略言千万亿,佛身知是几恒沙。
我闻妙德同慈氏,谁道弥陀异释迦。
南北东西清净土,尽归方寸玉无瑕。
明 楚石
每为娑婆苦所萦,谁闻净土不求生?
天人皆是大乘器,草木亦称三宝名。
处处园林如绣出,重重楼阁似生成。
诸贤莫怪归来晚,见说芙蕖始发荣。
清 省庵
琼枝瑶草色长新,别有乾坤世外春。
红藕华藏金砌鸭,绿珠帘映玉楼人。
尘沙莫计声闻辈,海水难量大士伦。
博地亦能容入会,何时得与圣贤亲。
(六)建筑
1、七宝楼阁,上覆珠络
‘极乐世界的讲堂、精舍、宫殿、楼观,都是庄严的七宝自然化成。又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为交络,覆盖在这些建筑上面。’——《无量寿经》。
2、美轮美奂,远胜天宫
‘极乐世界的讲堂、精舍、宫殿和楼阁,都是七宝所成,胜过他化自在天天帝所居住的宫殿百千万倍。菩萨所居住的宫殿建筑,也是如此。’——《大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只省略地说了七宝,其实净土有无量妙宝。’——《佛地论》。
3、大小随意,自然受用
‘如果诸位有情需要宫殿和楼阁等,便可以随意获得,而且宫殿和楼阁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