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评价手册的第7页的第2小题,行书的特点是什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评价手册的第7页的第2小题,行书的特点是什么?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28
  • 发布时间:2024-04-20 17:40:03
《兰亭序》这篇文章是否为羲之所作,其书是否为羲之手迹,在清代就有不同看法,建国后又曾有过一场《兰亭》真伪的大辩论,最后是各持已见,未有定论,但《兰亭序》从古代就被先赞为“天下第一行书”却是不用争论的。再有一点也是不用争论的,那就是今日所见的
内容详情

《兰亭序》这篇文章是否为羲之所作,其书是否为羲之手迹,在清代就有不同看法,建国后又曾有过一场《兰亭》真伪的大辩论,最后是各持已见,未有定论,但《兰亭序》从古代就被先赞为“天下第一行书”却是不用争论的。再有一点也是不用争论的,那就是今日所见的各种《兰亭序》都非原迹,或是双钩填廓之摹本,或是据帖临写的手本。而其中最有名也是最早的乃是唐人的临、摹本。定武《兰亭序》相传是欧阳询的临本。在唐四家临摹本中,冯承素摹本据说是最接近原貌的,因为冯承素并不是个出名的书家,其《兰亭序》又是用先钩轮廓再填墨的方法制成的,所以认为不会太失真,冯承素又是唐太宗的宫廷内臣,所以人们就传说冯是受唐太宗之命钩摹《兰亭》而分赐众臣的,那当然也就一定是据羲之真迹而摹的了。其实这种说法根据并不足,但冯本与传世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临本比起来确实要活泼而自然得多。虞、褚、欧的临本则不免显得安闲一些,同时又“间出已意”,掺进了临者自己的笔法。与冯本相比较,定武《兰亭》体现了不少欧阳询的笔法是显而易见的。从整体上看,定武本减弱了笔划粗细的对比,冯本中纤细灵巧之笔在定武本中被改变为圆劲厚实;冯本中大小参差的字之安排在定武中又被摆布得更加“规矩”一些,那流盼传情的风韵也变得有些端庄起来了。而这些恰恰体现了欧书质朴的特点。至于从细微的点画上看,冯本多露锋,定武多敛锋,若一钩、一撇、一横、一捺,冯本多以尖笔挑剔出之,起笔顿按明显,定武则多以藏锋钝笔而成,顿按则含蓄其内,这与欧阳询质实的书风正好吻合。若将冯本与定武相比较,一潇洒,一凝重;一活泼,一庄重,趣味是不相同的。但欧阳询毕竟又是“临书”,而不是自己创作,所以,王字的清朗秀逸之气依然是其主导风貌,这样,欧阳询“掺以已法”临出的《兰亭序》便恁添了一种柔中见刚的独特风味。或许这正是定武本在唐人临本中最为著名的主要原因。

定武本《兰亭序》历代重刻本极多,宋拓本在明代时已极可贵,而宋刻本中,以“湍、带、右、流、天”五字未损者尤珍贵。

行书的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请参阅: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825/16/5699838_143228676.shtml

一是不一定要练古人的字帖,

邓拓说小学生练字要从楷书基本笔画练起,不能上来就颜真卿柳公权,咱们虽然不是小学生,可是小时候大多也没认真练过字,这个意见还是值得参考的.

如果是练书法可以从毛笔开练,如果时间紧精力少只想把字写漂亮直接硬笔也行,市面上有些硬笔字帖,不过质量大多不高,要谨慎选择,请懂行的朋友参谋参谋也行,但关键是自己看着顺眼.选好了就刻苦练下去,像小学生一样,先临再摹,临摹结合.一次顶多十几个字,掰开揉碎了分析结构和笔画,别贪多别贪快.尤其要注意的是只要字帖质量好,就暂时不要想着写出自己的风格,一心一意写得“像”,这叫“入帖”,等你把帖练纯熟了,再练别的帖,自己慢慢才能琢磨出自己的风格也就是“出帖”,对待帖子要像对待老婆一样小心谨慎,千万别写滑了,毛主席的字也是老老实实临帖临出来的.

二是选择什么帖.

如果您小时候从来没练过字,最好从楷书开始练,字帖嘛,电脑上的楷体就行.用钢笔描拓、临写,等到写字的时候觉得手顺溜了(就是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写,不会不听使唤),再上有书法味道的帖.我小时候老师强迫我练楷体,一开始我还觉得特死板,现在受惠无穷.

选择硬笔字帖我的经验不多,还要您自己看着顺眼的.毛笔可以谈一谈.您得考虑一下自己的需要,要是您坐机关工作什么的,写公文必较多,就选规矩漂亮的字帖,比如赵孟頫的行楷(推荐《感兴诗》);要是写字不是您的主要工作,但需要写得好看,比如您是老师,可以练练王羲之的行楷,如《圣教序》;如果您搞和艺术相关的事,或者想把字写得“帅气”,实用性不是第一位考虑,那就练行草吧,孙过庭《书谱》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您平时喜欢写文章,追求文人式的韵味,那米襄阳最好.他的《蜀素帖》《苕溪诗帖》都是文人行书的上乘之作,练起来觉得浑身飘逸,快成仙了.董其昌也不错,但他的书骨力不强,初学可能学得小气,最好练完别人的有了一定功底再练他的.

此外,有兴趣也可以练篆隶,大小楷,如果只是练字就没必要了.颜柳大楷可以写一写,不过我觉得对于硬笔的作用不如行书大.若是练书法则要讲顺序,这些最好都练,打好基础.那就费工夫了.

这些都要慢慢练,尤其重要的是要专一,别换帖,最少练到能背临出来为止,要练得炉火纯青有时可能要用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只要认真写就会从中获益,不必被它唬了.

三是谈谈方法.我自己的字也就能看而已,不是什么书法家,所以我谈的都是野狐禅,有其善者而可从之就很不错了.

首先要经常看字帖,把它带在身边,没事就揣摩.要是只有临写时才看,手里的钢笔或毛笔悬空久了墨就干了,就会觉得局促,没法认真观察.

然后是写字时要胸有成竹,总是看一笔写一笔是大忌,看一眼就瞎写叫“抄帖”,是大大忌,都不行.黄庭坚说闭上眼睛能看到这个字在眼前重现,才能动笔写.要是时间没那么多,您就先看一笔写一笔,第二次就看一字写一字,逐渐练到看一行写一行,字的笔画结构都牢记于心的时候才是你的.在我练字时觉得这个真的很难做到,总是不老实,心急,为此浪费不少时间,您千万别学我,慢慢来,一天学会一个字,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个字,中国字虽然多,结构部首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慢慢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然后是,如果您练毛笔字,最好别一开始就选碑,最好选有墨色的,原迹最好,学一下**的用墨、用笔.有些行笔规律在碑里看不出来.

最后,您可以读读书法理论,不一定要有什么所得,陶冶一下情操也不错.如果能引起您对练字的兴趣最好了,那样您肯定突飞猛进.不一定要读古人的,古人书论一来可能不大好懂(当然是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二来不大系统,不大理性,有些人装模作样信口胡说的时候也有(当然现代人也有,但是好判断).推荐《学书指要》一书,记叙比较详尽,基本没有胡说,启功老先生很喜欢,还专门题写了书名.前面讲的大书法家们的理论当然也可以看,如果有时间的话.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