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经典著作被誉为圣书,主要分为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周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这十三经在“经”学地位上最高,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蕴含许多哲理和大智慧。
2、易经有三本,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目前仅《周易》存世,被誉为神秘的占卜之书。
3、《尚书》主要为君臣相处之道;《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
4、《周礼》记载着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5、《仪礼》记载的是礼节制。
6、《论语》是孔门的师徒的言行录。
7、《孝经》则是传承孝道的书。
8、十三经中每本书蕴含的知识都不相同,但又都集儒家之经典,被称为儒家经典著作。
儒家经典是以“仁”为中心展开的一系列博学思想,虽然距离我们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但依旧对我们如今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孔子提出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孔子的观念主要是倡导人们的“公德意识和道德意识”,这与我们当今所倡导的公益事业、共享事业非常契合。
我们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只有互相帮助,发挥出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力量,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样也能够更加高效的达到资源合理配置、利益共享的程度。
儒学经典之“为政以德”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尤其是对于各个领域的***来说,要以德服人,将自己的水平提高,用自己的个人魅力以及良好的品德行为去做榜样,这也就是我们如今倡导的管理者应当“正其身”,良好的品德能够改善社会的风气,能够让我们所处的环境成为一个讲理讲德的地方。这一点对于廉政建设,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们的素养。
以“仁”为核心拓展出来的“孝”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孝道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最为重视的一点,“为人子女当孝,为人父母当慈。”这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把握好“孝道”就能把握好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独特的一面
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
1、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6、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7、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8、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百度百科-儒家思想核心
百度百科-孔子
在《大学》这篇文章中,庸被提到是指中庸。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经典文献。
庸是大学论语中提到的一个词,它指的是《中庸》一书。《中庸》是孔子的**曾子整理 孔子 论语中的有关中庸思想的章节而成的一篇独立的篇章。《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稳定和恰如其分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是在各个方面保持恰当中立、持平和协调的状态。
它主张人应当在各种情况下都要保持一种温和和谐的态度,既不偏激也不漠然,不过分追求极端,也不过分妥协。中庸思想与治理和个人修养紧密相关,被视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之一。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四本儒家经典文献。这四本书早在宋代就被整理为一套教材,被笃信儒学的学生们广泛阅读和学习。
这些书中所传递的是古代儒家学者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是一篇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诸多方面的思想和行为规范的文章,强调修身养性和涵养品德的重要性。《中庸》强调积极守中,适中而行,追求人性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和谐。
古文《论语》是由孔子及其**的一些言行记录而成,涵盖了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观念、政治理念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孟子》是关于孟子思想的主要著作,强调人性善、教化人心、修身立德、为政理民等方面的思想。这四本书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庸四书的儒家思想与当代意义
庸四书强调中庸之道,提倡平衡与和谐。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处于各种矛盾和压力之中,追求平衡和和谐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庸四书提醒人们要保持适度和谐的生活状态,不要过分追求极端,也不要过分妥协,以平衡的心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庸四书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代社会中,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愈加显著。全球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道德伦理的修养能够帮助个人更好地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互信和凝聚力。
庸四书强**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在当代知识社会中,不断学习和不断进修的态度至关重要。庸四书提倡人们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和水平,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春秋》《礼记》《周礼》。
拓展知识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
儒学领导力
对于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中国现有的一切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很多外国思想家正在反思社会的运行模式和走向,并感觉到了其中的潜在危机。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结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国,而他们关注的焦点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重要性必将日益显现出来,这一点已经有所表现。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领导哲学从阐释世界与人生最本源的规律出发,得到了对领导理论最精辟的阐述和分析,并且对领导的内涵做出了最为本质和精准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
当代发展儒学思想主要用于企业的管理,应用儒学思想延伸出的领导力智慧是当代企业领导者的必修课,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了当代管理者核心理念。
儒学现代意义的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全面民族复兴,此时此刻,必须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二,新的世纪,我们的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也必须有个对自身“文化”上的自觉。
在这种情况下,来研究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它发展的前景,就必须适应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即“新的轴心时代”到来的文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文化自觉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