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满语的现状

满语的现状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27
  • 发布时间:2024-04-18 19:26:06
通过各方的努力,满语研究已正式成为黑龙江大学的重点学科 ;民间的满语学习班也在一些城市和网络中开始出现。台湾目前有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兼任教授庄吉发开设的满语课程,他并有出版多本满语书籍。2005年3月三家子满语学校成立2005年10月1日
内容详情

通过各方的努力,满语研究已正式成为黑龙江大学的重点学科 ;民间的满语学习班也在一些城市和网络中开始出现。

台湾目前有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兼任教授庄吉发开设的满语课程,他并有出版多本满语书籍。

2005年3月三家子满语学校成立

2005年10月1日,哈尔滨工程大学满-通古斯语言研究会(学生社团)注册成立,同年10月23日第一期义务教育满语初级班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开课。同年11月黑龙江大学满语所赵阿平教授应邀来校作关于满语言现状的学术讲座。2006年4月9日,第二期义务教育满语初级班开课。

2006年5月15日,东北农业大学满语爱好者协会(学生社团)注册成立。5月27日,开设义务教育满语初级班第一期。

2008年6月,哈尔滨市阿城区的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将满语专业列入招生范围,成为全国唯一在高职院校开设满语中专专业的学院,首期计划招生30人。

2009年4月,有媒体报道哈尔滨市香坊区莫力街村小学校在开办满语课两年后,面临生源不足的情况。

2009年9月白山市江源区满族学堂成立

2011年中央民族大学满语班授课

2012年5月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在全县小学开展满语教学

2012年5月吉林市乌拉街满族中学7年级学生第一次满语授课

2012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内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办满语课程。同年年末人大附中满文社成立后,抚顺一中、北大附中等中学也兴起相关社团、选修课。 2010年 农历10月13日是满族重要节日颁金节。日前,部分八旗后裔在北京通过联谊活动进行这一“族庆”。但记者随后走访发现,在北京,已找不到教授满语的学校,会满语的市民寥寥无几。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满文已经走向衰微。用满文记载的清史资料,也正逐渐沉入历史的长河。满族的语言在清朝后期逐渐衰落,到上世纪末只有黑龙江部分老人还能够说满语,目前随着满族青年民族意识觉醒,学习和使用满语的人数在逐渐增多。锡伯族使用的语言即为满语,但由于锡伯族民族语言保留较好,造成满语一时被认为是锡伯语。

政协委员赵志强呼吁抢救满文。赵志强表示,满语是研究满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工具。大量的满文文献需要翻译,满语人才的缺乏,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

部分满族人以满语为母语

三家子村是黑龙江满族人在清朝康熙年间建立的村屯,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三家子村是我国唯一保留满语的村落,部分老人以满语为母语。

黑龙江西部和北部黑河,嘉荫等地,仍有人会说满语。

北京满文书院停办

百度地图上显示,北京满文书院位于东堂子胡同北京24中校内。然而记者查访得知,这所北京唯一的满文教学机构已于数年前停办。

“2003年底,我决定停办书院。”原满文书院院长金宝森先生提起往事,仍很是感慨。金先生是满族正黄旗后裔,为抢救满文,1985年,在他的主持下,满文书院在北京24中正式开学,不收学费。原定招收一个班,可当时有200人报名,后经考试录取了90人,分作两班。

三家子满语学校

“伊兰孛”是满语ilan boo,译成汉语为“三家子”,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的一个满族聚居的村落。“三家子”村是黑龙江满族人在清朝康熙年间建立的村屯,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三家子村位于黑龙江省富裕县西南,距齐齐哈尔市40余公里,齐嫩铁路在其东侧经过,西面就是著名的嫩江江套。全村1071口人,65%以上是满族。

2005年年底,网络上报导了齐齐哈尔市富裕县所辖的三家子,正在筹建全国第一所满语学校证实3月1日三家子满语小学已经开学。刚开始三家子满语学校教学环境艰苦,师资力量薄弱。通过网络,大家了解了三家子,在广大族胞的大力支持下。三家子满语学校正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白山市满族学堂

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满族学堂依托白山市第三中学成立于2009年9月,作为东北师范大学满语教学基地,成立两年多来,在满语师资培训、中小学生满语教学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现有满语教研员四名,其中满语文教师三名,满语音乐教师一名。教研室主任被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以及东北师范大学满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特聘为满语讲师,自2010年以来,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办三期满语学习班。

在师资培训方面,自2009年以来,白山市江源区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每年寒暑假都开办满语师资培训,在师资培训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满语教学经验,形成了一整套针对成年人的满语教学体系。

满文历史很短暂

金宝森先生告诉记者,满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满族历史源远流长,而满文出现却比较迟。直到1599年,努尔哈赤下令以蒙文改制满文,才出现了所谓“老满文”。

1632年,皇太极令满族文字学家改进老满文,在字母右边增加圈点,以区别原来不能区分的音节字母,又吸收汉语语言成分,创制了拼写借词用的音节。这种文字称新满文。

乾隆皇帝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谕令儒臣拟出满文篆字。此后不少珍贵文献资料均由满篆抄写。

据金先生介绍,清代宫廷有很多绝密文件都是满文撰写,因此研究满文对研究清史的意义可见一斑。

赵志强表示,从满文出现到衰微,只有几百年。这种短暂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的融合密不可分。

满文主要用于研究

在金先生家中,随处可见满文书法和满文研究专著。金先生说,满文已经走向衰微,满语基本仅限在研究领域使用。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是国内唯一满学研究机构。记者走访了解到,几位年轻的博士正在为推进满学研究做着辛苦的努力。

助理研究员小戴是研究所唯一的满族博士。他主攻满语研究。小戴曾深入齐齐哈尔的村庄,记录当地老人使用的满语。“那是最古老的满语,只有几个人会说,他们走了,也就把那些珍贵的满语带走了。”

小戴和研究所另一位满文博士一起,正在进行满文文献的翻译整理。这是一项卷帙浩繁的大工程,需要研究者耐得住寂寞。

据金宝森先生介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存明清档案900多万件,其中明代档案仅3600余件,其余均是满文或满汉合璧的清朝档案。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满文书库也有藏书16000多册。此外全国各地很多图书馆也都藏有满文书籍。满文档案是座蕴藏丰富的宝库,但满文人才已寥若晨星。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赵志强表示,满族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研究满族历史和文化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满语是研究满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工具。 抢救满文先推动满族文化经常有人向金宝森先生求字,老人喜欢写上汉语与满文两种文字。在金先生家中,一幅满语的“寿”字,常常引起来宾的好奇。即使在小戴这些专业研究者眼中,会满文书法,也是一件令人艳羡的事。

金先生介绍,有一些满语爱好者开设了满语角,专门切磋满文。“这说明满文学习在社会上还是有需求的。”金先生认为,学习满文离不开满族文化的推进,如果社会上多举办一些满族文化方面的展览,引起参观者的兴趣,也会对满文产生兴趣。金先生和赵志强所长都参加了颁金节的聚会,他们认为这个节日对推动满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无论如何,原始的满文已经远离大众生活。最初的满族文化大都也停留在了遥远的历史中,抢救满文,就是为了留住一把打开历史的钥匙。赵志强表示,需要翻译的满文文献有很多,我们需要更多力量去投入抢救工作。

请问这个人是谁?

锡伯族,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语、**尔语、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

●民族历史

1956年包尔汉、冯家升发表论文认为鲜卑郭洛是一种瑞兽,相当于蒙语中的动物(驱),即特殊的五爪虎。后来又有人说鲜卑郭洛是一种飞马。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朝**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远古时代的神秘传说: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生活习俗

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以狩猎、捕鱼为业。现在,察布查尔一带锡伯族经营农业,以种水稻为主,牧业也比较发达,还有许多青年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本民族的干部不断成长,有了各类专业人才,办起了医院和学校。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木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锡伯族能歌善舞。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鲜卑兽――类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长翼。是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传说东汉鲜卑人南迁时,曾引导他们走出大兴安岭,平安到达南方大泽。因而成为鲜卑人崇拜的图腾。锡伯族先民曾以此为准钩绘出图案。

●民族节日

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1764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 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四一八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艺术文化

绘画艺术 锡伯族民间,绘制人物画像是一种风俗。锡伯族民间画师技艺高超,所绘人像逼真生动。另外,锡伯族民间还有绘制萨满图、灶神像、家谱图等的传统。?

绣花艺术刺绣、贴花、剪纸是锡伯族妇女的优良传统,尤其绣花更是锡伯族妇女擅长的女红。荷包是锡伯族吸烟的男子必备的物品之一,按传统,一对恋人中,女方要缝制精致的荷包送给情人。荷包通常要绣上花卉、蝴蝶、飞禽等美丽的图案。此外,锡伯族妇女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在门帘、枕头套、枕头顶、衣服边角、鞋面上等处绣上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做工精细,展现她们的聪慧和多才多艺。

●其它介绍

参考资料:

锡伯族简介

关于锡伯族在《 蒲桥集》/汪曾祺 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伊犁河南岸是察布查尔。这是一个锡伯族自治县。锡伯人善射.乾降年间,为了戍边.把他们由东北的呼伦贝尔迁调来此。

来的时候,戍卒一千人、连同家属和愿意一 同跟上来的亲友,共五千人,路上走了一 年多——原定三年,提前赶到了。朝廷发下的差旅银子是一总包给领队人的,提前到,领队可以白得若干。一路上,这支队伍生下了三百个孩子!

这是一支多么壮观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人情气味的队伍啊。五千人,一个民族,男男女女,锅碗瓢盆,全部家当,骑着马,骑着骆驼,乘着马车、牛车,浩浩荡荡,迤迤逦逦,告别东北的大草原,朝着西北大戈壁,出发了。落日.朝雾.启明星,北斗星, 搭帐篷,饮牲口,宿营。火光,炊烟,茯茶.**。歌声,谈笑声,哪一个帐篷或车篷里传出一声啼哭,“呱——”又一个孩子出生了,一个小锡伯人,一个未来的武士。

一年多。

三百个孩子。

锡伯人是骄傲的。他们在这里驻防二百多年,没有后退过 一步, 没有一个人跑过边界,也没有—个人逃回东北,他们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深根。

锡伯族到现在还是善射的民族,他们的选手还时常在各地举行的射箭比赛中夺标。

锡伯人是很聪明的,他们一般都会说几种语言,除了锡伯语,还会说维语、哈萨克语、汉语。他们不少人还能认古满文

在故宫翻译、整理满文老档案的,有几个是从察布查尔调去的。

英雄的民族!

锡伯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和继承了许多优秀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其中民间歌曲是锡伯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数量有限,但在内容上深刻地反映了锡伯族西迁200余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大致分为田野歌、生活习俗歌、儿歌和叙事歌。

田野歌。

也被称为“街头歌”,锡伯语称“塔拉依舞春”。这是锡伯族最富特色的民间歌曲,而且又为广大锡伯族群众认为是本民族固有的民间歌曲。它咏唱的对象包罗万象,从天、地到日、月,从人类到禽兽。这类歌曲无固定的歌词,多在节假日亲朋聚会或田间劳动时由男女即兴编词对唱。它的特点在其曲调发展手法、曲式结构和歌词格律等诸方面。它几乎全部是由两个不对称的乐句构成,下句后半部的下方严格五度(或四度)模仿;两乐句终止均由其结音下方二度或三度上行级进至结音而终止,终止式的五度模仿尤其严格。

生活习俗歌

这类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林妈麽歌》等。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儿歌

此类歌曲曲调简明,多是教育儿童努力学习、学唱字母、射箭口诀等内容。是本民族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的体现。正是这种传统才促使这个西迁时只有3000余人的民族,虽然与其他民族杂居了漫长的200多年,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艺术。

叙事歌

叙事歌多是记述锡伯族1764年西迁来新疆的历史事件的歌曲。这与锡伯族人所担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及由此构成的特定生活内容有极大关系。一般旋律极精练,比较完整的有五部:《喀什戈尔之歌》、《拉西贤图》、《叶钦娜》、《海兰格格》、和《三国之歌》。《喀什戈尔之歌》是记述了伊犁四营部分官兵于19世纪20年代奉命赴南疆平定英、俄唆使的张格尔之乱的历史过程。《拉西贤图》全诗近千行,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口语化的特点增强了民间音乐的色彩。《叶钦娜》是一部古老的反映锡伯族渔猎生活的叙事歌。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诗歌的每一句都以“叶钦娜”一词起头,并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法使上下节联成一体。《海兰格格》是一部对情人的追恋歌,也称为悼恋歌。“格格”是旧时锡伯族对少女的美称,也可作为丈夫对妻子的昵称。“海兰格格”意为“可惜的姐姐(或可惜的**)”。《三国歌》是根据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三国演义”编唱的,已流传有百余年历史,是汉锡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现存锡伯族民间歌曲为数不多,但其调式却十分复杂。四声、五声、六声、七声等不下二十余种。其中不乏有罕见的特殊调式。

锡伯族八大姓氏

佟丽娅、佟丽娅,中国大陆女演员,新疆人。2002年获得首届新疆**大赛亚军、全国影视新人选拔大赛金奖,2000年、2004年先后参加文化部和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舞蹈表演,2008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曾在《新不了情》《怪侠一枝梅》《烟雨斜阳》等剧中有着出色表演,尤其在《母仪天下》中饰演的赵飞燕一角,播出后获得全国观众广泛好评。2011年,因在穿越剧《宫》中饰演“年素言”一角而人气飙升。2012年,随着《北京爱情故事》的热播,在剧中饰演的冬姑娘“沈冰”清冷脱俗,让人眼前一亮。

锡伯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锡伯族的八大姓氏为:瓜尔佳、富察、完颜、叶赫那拉、乌扎拉、章佳、马佳、伊尔根觉罗。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跟满语很接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锡伯族的人口数为191911人。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