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中山大学东校区有什么专业?~

中山大学东校区有什么专业?~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13
  • 发布时间:2024-04-17 18:15:03
中山大学所有本科专业及校区分布:岭南学院(所有专业前两年于珠海校区就读,后两年回到南校区就读)经济学类(含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保险专业) 文理兼收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物流管理) 文理兼收国际商学院(一直在珠海校
内容详情

中山大学所有本科专业及校区分布:

岭南学院(所有专业前两年于珠海校区就读,后两年回到南校区就读)

经济学类(含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保险专业) 文理兼收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物流管理) 文理兼收

国际商学院(一直在珠海校区就读)

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 文理兼收

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物流管理) 文理兼收

中国语言文学系(所有专业前两年于珠海校区就读,后两年回到南校区就读)

汉语言文学 招收文科生

历史学系(所有专业前两年于珠海校区就读,后两年回到南校区就读)

历史学 文理兼收

哲学系

哲学 文理兼收(前两年于珠海校区就读,后两年回到南校区就读)

逻辑学 理科(一直在南校区就读)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一直在南校区就读)

社会学(含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 文科

人类学(含人类学、考古学专业) 文科

外国语学院(前两年于珠海校区就读,后两年回到南校区就读)

英语 文科

德语 文科

法语 文科

日语 文科

翻译学院(一直在珠海校区就读)

外国语言文学类(含英语、对外汉语、***语、西班牙语、朝鲜语、俄语专业)文理兼收

教育学院(前两年于珠海校区就读,后两年回到南校区就读)

心理学 理科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理科)(前两年于珠海校区就读,后两年回到南校区就读)

电子信息科学类(含微电子学、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

微电子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

物理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材料物理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一直在珠海校区就读)

核工程与核技术(中法合作办学) 理科

工学院(理科)(一直在东校区就读)

理论与应用力学

交通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理科)(前两年于珠海校区就读,后两年回到南校区就读)

化学类(含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专业)

化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理科)(前两年于珠海校区就读,后两年回到南校区就读)

地理科学类(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城市规划

旅游学院(一直在珠海校区就读)

旅游管理(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文理兼收

会展经济与管理(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合培养) 文理兼收

生命科学学院(前两年于珠海校区就读,后两年回到南校区就读)

生物科学类(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专业) 理科

海洋学院(一直在珠海校区就读)

海洋科学 理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理科)(一直在东校区就读)

环境科学类(含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

大气科学类(含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专业)

地球科学系(前两年于珠海校区就读,后两年回到南校区就读)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含地质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质工程专业) 理科

传播与设计学院(一直在东校区就读)

新闻传播学类(含新闻学、公共关系学、艺术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传播学专业)文理兼收

法学院(一直在东校区就读)

法学 文理兼收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一直在东校区就读)

公共管理类(含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文科

亚太研究院(一直在南校区就读)

国际政治 文科

管理学院(一直在东校区就读)

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专业) 文理兼收

旅游管理(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联合培养) 文理兼收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一直在南校区就读)

数学类(含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理科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理科)(东校区就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含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

自动化(含自动化、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培养)

资讯管理学院(东校区就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理科

图书档案学类(含图书馆学、档案学专业) 文理兼收

软件学院(东校区就读)

软件工程 理科

药学院(东校区就读)

药学 理科

中山医学院(理科)

临床医学(八年制)(前两年于珠海校区就读,后回到北校区就读)

临床医学(五年制)(前两年东校区就读,后回到北校区就读)

医学检验(前两年东校区就读,后回到北校区就读)

康复治疗学(前两年东校区就读,后回到北校区就读)

法医学(前两年东校区就读,后回到北校区就读)

光华口腔医学院(理科)(前两年东校区就读,后回到北校区就读)

口腔医学(七年制)

口腔医学(五年制)

公共卫生学院(前两年东校区就读,后回到北校区就读)

预防医学 理科

护理学院(前两年东校区就读,后回到北校区就读)

护理学 理科

2014中山大学研究生院药学院介绍

中山大学没有二本专业,全是一本专业。

截至2021年7月,中山大学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开设136个本科专业。

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9个,专业学位类别37种;有全日制学生56302人,其中本科生32192人,硕士研究生15954人,博士研究生7848人;专任教师4255人。

中山大学重点学科

1、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工商管理

2、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人类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无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人文地理学、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内科学(肾病)、神经病学、外科学(普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卫生毒理学、药理学、行政管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山大学

?  2013年研究生考试已经告一段落,出国留学考研网为14年考生提供中山大学介绍相关院校信息及专业简介,帮助考生在复习之初建立明确的目标院校,有针对性的进行后期复习。

 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药学院是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合并后于2002年6月成立的第一个新学院。学院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学系为基础,整合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以及医学院有关药学科学研究的资源,以中山大学的综合力量为依托组建而成。现任院长为黄民教授。

 药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以高标准、高起点要求自身。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教授担任药学院名誉院长,他对未来的定位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成为中国一流的药学院”。为实现这一目标,学院一直致力于学科建设,积极引进各类教学和科研人才,加强各种硬件建设,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努力营造学院文化。现已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和新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教师59名,实验技术人员17人,行政人员9人。教师中教授21人,副教授21人,讲师15人,助教2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41人。师资队伍中有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有13人被列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黄志纾教授先后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第九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光荣称号。

 目前在读本科生487名,硕士研究生251名,博士研究生107名。本科生招生规模为每年120人,研究生招生规模呈稳步增长态势。

 2006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成为目前华南地区高校中唯一获得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博士点覆盖了药理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等6个二级学科;2007年9月,药学院获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于2008年7月启用位于大学城的建筑面积为2.3万平方米的药学大楼,目前实验室使用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以上。学院非常重视实验室科研条件建设,现已购置了10万元以上用于药学科学研究的大型贵重仪器近70台,如核磁共振仪、质谱仪、X-单晶衍射仪、荧光光谱仪、凝胶成像仪、CO2超临界萃取仪、全自动生化仪、红外光谱仪、各种高效液相色谱仪、软胶囊机、流化床包衣机、挤出-滚圆造粒机等等。购置仪器3000多件,总价值达6800多万元。

 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是,以创新药物研究为龙头,组建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技术平台。借助学校的整体力量,将药学院办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某些领域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特别是培养创新药物的团队和人才。使药学院成为广东省和全国的药物(新药)研究、开发与评价中心及药学人才培养基地。

 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药学

 硕士点: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制药工程

 博士点: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

 博士后流动站: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研究机构:

 学院下设8个专业实验室,拥有III期985工程建设项目——华南新药创制科技创新平台。以药学院为申报单位获批:

 “创新药物制剂工程中心”(广东省教育厅, 2009, 吴传斌)

 “手性药物工程中心” (广东省教育厅, 2009, 鄢明)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平台” (国家科技部, 2009, 刘培庆)

 “新药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评价平台” (国家科技部, 2009, 黄民)

 “创新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科技厅, 2010, 吴传斌)

 “现代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科技厅, 2010, 杨得坡)

 “新药设计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科技厅, 2011, 黄民)

 “新药成药性评估及评价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发改委, 2011, 刘培庆)

 科研情况

 药学院的科研工作坚持以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为龙头,致力于加强新药创制体系及评价体系的建设,注重团队协作,积极推行PI负责人制,克服互不通气、各自为“研”的封闭式科研弊端,通过团队协作进行科研攻关,积极组织重大项目的实施及工程中心的建设。建院以来我院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367项,横向项目471项,其中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10余项,药学院作为主要方向负责单位还获得2项科技部国家支撑计划支持及1项973项目滚动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项,获批经费2.5亿元,高级职称人均66.5万元;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6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92项。

 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院积极开展各项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推动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等工作。其中:

 1. 短期专家交流讲学:2008年至今共邀请121名(其中外籍人士54人次,华裔67人次)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来我院举行药学前沿大讲堂学术讲座。

 2. 师生出访交流学习情况

 2008年至今共派出11位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和深造;

 2010年以来共派出近2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前往全球知名高校联合培养进修(1-2年)。

 3.承担国际(境外)合作与交流项目25项。

 4.主办或承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2004年12月,举办“精细化工与药物合成国际研讨会”;

 2009年10月,举办首届“国际工业药学与临床药学研讨会”;

 2011年9月,承办“国际药物代谢学会(ISSX)暨中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专业委员会(CSSX)联合学术会议”;

? ? 2014年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 ?

? 2014年海洋科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 ?

?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