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在我国社会中就不乏神童的出现,与普通的孩子不一样的是,这些神童自幼就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天赋。对于这些神童而言,只要能够得到正确的培养与教育,他们就一定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然而,在了解了很多神童的经历之后我们也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神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能得到正常的引导,而这就导致一些神童最终也没能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才华与能力。
曾经,在中国出现过这样一个"天才神童",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已经来到了高中读书,而在他十一岁那年,他更是考入了985名牌大学。那么,这位"天才神童"究竟是谁?如今的他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呢?
这位天才神童就是许恒瑞,他出生于2000年,作为一名标准的00后,许恒瑞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由于许恒瑞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因此当许恒瑞的父母发现儿子的过人天赋之后,他们也决定对儿子进行重点的培养。自许恒瑞小学二年级开始,他的父母就为其聘请了大批优秀老师单独授课。
而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之内,许恒瑞就完成了小学的所有学业内容,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许恒瑞又完成了整个初中课程,而这时他才刚满八岁。当时,为了能够让儿子得到进一步的教育,他的父母也将其送到了高中,虽然说表面上看来,许恒瑞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但是他却和正常的学生不一样,因为他没有完整地念完整个高中,除了一些重要的考试之外,他也几乎不会来到学校中上课。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高中的学业难度是比较大的,而在这一阶段之内,许多曾经优秀的学生也会掉下队来。但是,许恒瑞却并没有这样的困扰,在高中期间,他也同样有着非常出色的成绩。虽然他与同学之间的年龄差距较大,但是这却并没有影响到他考试的分数。
与此同时,和一般孩子不一样的是,许恒瑞在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开车。可以说,这样一位天才神童也在云南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相比普通学生来说,许恒瑞的求学经历也是非常特殊的。毕竟他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学校教育,而他与同学之间也并没有产生什么过多的联系,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影响许恒瑞对于学业上的深造,即使他没有像普通的学生一样认认真真在课堂上听课,他也一样能够获得比较优异的成绩。
在2011年的高考中,年仅十一岁的许恒瑞就获得了五百二十六分的成绩,虽然说相比于一些特殊的学霸而言,许恒瑞的高考分数并不是非常高的,但是,能够在十一岁的时候就能拥有这样的成绩也是非常难得的。而在那个时候,由于许恒瑞已经参加过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了,因此,他也成功被录取到了人民大学的法学院之内。
在2011年时,许恒瑞也成为了人民大学内最小的一位应届录取生。虽然说在许恒瑞入学法学院之后,社会中曾经产生过许多质疑的声音,毕竟法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如果说不达到一定的年龄与阅历的话,那么对于法学的学习也将会受到一定的阻碍,但是在许恒瑞看来,只要自己足够努力,那么就一定能够学好法学知识。
其实,许恒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成就,也是基于家人的影响,在许恒瑞的家中,他的哥哥曾经是红河州高考文科的前八名,而后来他的哥哥也曾考入人大的法学院学习,在从人大毕业之后,他更是来到了法国留学。而许恒瑞的姐姐则是一位留学加拿大的优秀学生,在回到祖国之后,她也成为了一名**公务员。
在哥哥姐姐的影响之下,许恒瑞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相比同龄人而言,许恒瑞的成长经历显然是有些特殊的,但他却并没有将这种特殊的经历作为自己炫耀的内容,毕竟获得人生的最终成功才是他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在很多人了解过许恒瑞的故事之后,也纷纷对他的未来表示担心,毕竟很多神童在来到大学之后,基于年龄的差距,一些人也不能适应这种较为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但是,许恒瑞却和那些没有自理能力的神童并不一样。虽然说他是一个年龄较小的神童,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也并没有放弃对他情商以及生活能力的培养。
而与此同时,由于许恒瑞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因此他的家中也并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可以说,只要许恒瑞愿意学习,他的父母就一定会对其进行充分的支持。在许恒瑞从人民大学本科毕业之后,他也开始了对研究生学位攻读,后来,许恒瑞也来到了加拿大继续深造。虽然许恒瑞现如今的年纪是比较小的,但是,他的未来发展前景却是非常光明的。毕竟相比于正常的学生来说,许恒瑞的学习能力是比较强的,而这也注定着他必然会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在对许恒瑞的求学经历进行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其实,他的成功也是基于父母正确的培养,对于这样一位天赋异禀的孩子来说,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培养的话,那么其未来的发展态势也将会不尽如人意。而许恒瑞的父母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对儿子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他们也并没有过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与之相反的是,在对儿子进行学业帮助的同时,许恒瑞的父母也对其进行了生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许恒瑞上大学的时候,虽然他才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但在生活自理方面,他却并不逊色于其他学生的。
虽然说目前为止,许恒瑞仍然在进行着深造,但相信通过他的努力,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也能够为我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从许恒瑞后来的发展情况中就能够体会到,其实,之前关于许恒瑞的一些质疑与谣言都是没有依据的,毕竟神童的发展进程注定要与普通人产生一定的区别,虽然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能理解这些神童的生活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这些神童也将用自己的努力为我们展现出他们与众不同的能力。
在许恒瑞的成长过程中,争议和质疑的声音一直都是没有间断过的,对于年纪轻轻的他来说,在同龄人刚上大学的时候,他就已经完成了整个大学的学业,并获得了国外深造的机会。由此可见,许恒瑞的发展道路也是要比其他人更加广阔的。虽然许恒瑞的成长经历并不能成为普通人所借鉴的对象,但在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孩子的全面培养,这样一来,孩子们才能在学业完成学业之后,拥有着更加光明的未来。
结语
虽然说在许恒瑞成长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很多质疑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个人能力是要比同龄人出色很多的。与很多神童不一样的是,许恒瑞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被强行"揠苗助长",而这也就注定了他不会泯然众人。虽然在一些专家看来,小小年纪的他无法与正常的学生一样进行法学专业的学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在以后的日子里,许恒瑞也将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弥补自己的差距。
对于天才,我们的印象普遍是那种智商超高,但是情商颇低的人,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天才并不被大家伙所待见的原因。高考的恢复,大学重新成为学子们的向往的圣堂,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横空出世,能到这里读书的人,那是天才中的天才,其中神通谢彦波更是受到了大众的关注,但是后来的谢彦波为何泯然众人矣?
01一代天才
谢彦波的聪明程度超过了许多老师的想象,这个小学还没有毕业的孩子利用自己的一些空余时间,自学了初高中知识,甚至是大学的数学他都已经学得非常不错了。别人还在为小学升初中苦恼时,他直接从小学一跃成为大学生。
谢彦波十一岁参加高考,考出来的成绩让批卷老师大吃一惊,谁也想不到这是一位小学生的答卷,很快就吸引了中科大的注意,经过专人测试,他的知识水平已经达到大学水平,于是被中科大的少年班录取了。
大学的课程对他来说毫无挑战,他毕业后顺利的考入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成为了一名研究生,此时他仅仅只有十五岁,硕士毕业后他去了美国跟随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学习,本以为这个孩子未来很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很快他就铩羽而归,连博士都没有毕业。
难道是学业太难?对于谢彦波来说显然不存在学习上的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他的情商上。从小谢彦波就不喜欢说话,性格非常孤傲。
02神童的陨落
谢彦波的陨落完全都是因为性格问题,他十分孤傲,对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一窍不通,而且还不爱说话,再加上他的生活中除了学习、实验之外几乎没有别的任何社交。
来到美国的谢彦波,他的导师起初很看好他,认为他未来可期。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后,他的导师非常不喜欢他,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自大的家伙,甚至比自己还自大。导师将他的论文驳回,让他修改,换作常人可能会很客气的询问导师自己错在哪,然后乖乖的回去改。
谢彦波近照
但是谢彦波的做法却不是这样,他认为自己没错,经常深夜跑到导师家大声争吵。他的导师觉得他不可理喻,谢彦波多次想要证明自己的理论没有错误,但是他的导师都没有理他。恰逢美国发生中国留学生杀害教授的事件,他的导师非常担心极端的谢彦波也会这样做,很快谢彦波便被遣送回国。
结语:谢彦波的陨落,全是因为自己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哪怕为人圆滑半点,他的成就也不止如此。为人处事,也是人生的一大课程,但是显然天才谢彦波在这门课程上并不及格。
上帝从来公平,上帝公平的表现之一是:他在创造天才时,特意留了几处裂缝。
最终,能补全这几处裂缝的天才,都实现他们的天才属性,并成了人间最闪亮的星:可未补全者,则会因为这几处裂缝最终“泯然众人”甚至走向毁灭。
生于1966年的谢彦波是中国第一代被冠以“天才”的神童,80年代初,他还曾被预言:是中国最有望夺取诺贝尔奖的存在。
谢彦波自小智商过人,他是科学技术大学78级第一期少年班学生,也是唯一直接跳过整个中学直接上大学的孩子。11岁这年,当其他孩子尚在小学阶段时,他成了科大的大学生。
四年后,15岁的谢彦波上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读硕士,18岁这年,谢彦波师从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开始攻读博士。随后,他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做固体物理理论工作。
按照这个学习进度,谢彦波是很有可能会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
可偏偏在所有人都仰望着谢彦波时,他突然在普林斯顿大学受了挫,这个挫并非来自学术研究或者学习,而是来自于与人的相处,没错,在普林斯顿,谢彦波与导师的关系并不好。
谢彦波处理不好与导师的关系显然与智商无关,甚至也与情商无关。在很大程度上,他处理人际关系的失败在于:他钻牛角尖!而钻牛角尖则多与过于自我的个性有关。
根据后来的相关调查资料可以发现,谢彦波的被迫离开普林斯顿是因为他与导师产生了剧烈的争执。而争执的起因,则与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有关。
天才的自我总是被开发得很好,这也是他们天赋异于常人的原因,但也正因此,他们个性中的“自我”也远比常人更甚。
所以,当他的论文被导师宣布不能通过时,他的自我便飞快地窜到了顶点:什么,我的成果竟然不能被通过?这可是我辛辛苦苦整出来的,这不可能,我的世界里不可能有‘通不过’这三个字。
劣势与优势往往能互相转换,到此时,谢彦波前半生的“一帆风顺”反而成了阻碍他成长的负担了。因为前半生太顺,且一直被国人寄予厚望,他的抗挫能力几乎为零。
随即,谢彦波开始与导师各种探讨争论,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当天才陷入一种“我永远不会错”的执念中时,他便已不再能看到事物本身而只会进入“证明自己是对的”的执念中。
这种执念强到一定程度时,人就到了钻牛角尖的地步了。何况物理这个东西,本来就不像数学可以通过精密的计算证伪。所以,从事物理研究倘还钻牛角尖,是绝对出不来的,因为即便是最权威的科学家,也无法明确地推翻某些关于物理的错误理论。
而谢彦波博士论文的相关,也恰是这种存在。如果此时,他能再换一个论题,或者换一种沟通方式与导师沟通,那么结果很可能会不一样。
钻牛角尖的人的最大毛病是思维“不会转弯”,他们的不会转弯从来因为思维定式,可可怕在于他们从不认为这种狭隘的思维有任何问题。
这也是天才的统一特征,他们太过聪明,以致于希望用一种解法搞定天下间的一切。这便很有点像今天执着在某本书或者某个学说的一类人了,你无论和他谈什么最终他都会把你带回到他想谈的那本书和那个学说。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狭隘地觉得这本书或者这个学说足够他解决世间的所有问题。如果他偶然发现有这本书和这类学说解不了的,那么他并不会觉得这本书和这个学说有问题,而只会觉得是其他方面出了问题。
很快,被驳回的谢彦波也走进了这样的死胡同,他开始觉得:他的论文不被通过是因为这群人搞关系,甚至针对他。这个想法,在其他导师也不认同他课题时被他“佐证了”。
别遣送回国后,谢彦波的行李都是后来被打包送回的。
之所以如此匆忙地被送回,是因为当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事件。普林斯顿的教授们认为,与导师激烈争执且深夜到访导师家的谢烨波存在伤害教授的危险。
回国后,谢彦波始终未从昔日美国的挫败中走出来。他一直在琢磨当时的一切,以至于数年后有人采访他时,他还在絮叨着:
经过几十年的思考,谢彦波还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他认为:整个科学体系都是“神仙(科学家)”们编造的,他现在在试图查找漏洞,进而证明科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到谢彦波的这话出口时,在心理学上,他便已经可以被确诊为有严重心理问题了。
当一个人开始否定这个世界时,便也意味着他开始无法再真正适应世界。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便也是谢彦波进一步证明天才永远不会错的方式:他划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只有他自己一人,如此,便也永远不会有人能反对自己了。
而通往那个普罗大众世界的钥匙,他或许早就扔了,毕竟,对于天才来说这个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才是他认为最适合他的存在。
谢彦波是八十年代的顶尖“神童”,11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虽然没有成年人的年龄,但在智商方面并不比一般的成年人逊色多少。有些人看到“中科大”这个校名就有点不以为然:11岁考入清华北大岂不是更牛吗?考入中科大,逼格是不是明显低了一大截?
其实,八十年代的中科大,其档次并不比八十年代的清北逊色。一个安徽的朋友告诉我:他在1983年参加高考,当时高考的总分是690分,语文和数学的满分是120分,外语、物理、化学、政治这4个科目的满分都是100分,生物的满分是50分。而在当年,中科大的录取分数线必须在560分以上才有戏,然而清华北大在安徽的录取分数线才535分左右,比中科大的录取分数线低了整整25分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八十年代的神童谢彦波到底有多牛!
当我们11岁的时候,我们差不多在四五年级的教室徘徊。而谢彦波11岁就裹着一身的传说,滚动着一个铁环跨入中科大的大门,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瞬移”,成为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天才偶像。15岁那年,谢彦波攻读硕士学位;18岁那年,谢彦波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但是这一旷世奇才进入大学之后,生活基本上无法自理,由于心智不太成熟,所以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很大的短板。
在国内,因为和导师的关系不太融洽,所以谢彦波博士还没毕业就前往普林斯顿大学留学,跟随诺奖获得者安德森“深造”。按道理,这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小伙子,就算最后没有获得诺奖,也将扬名世界。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相当“骨感”——谢彦波在美国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拿不到博士文凭,最终以原本的硕士学历悻悻回国,从此泯然众人矣。谢彦波顶着神童的光环赴美,结局却令人唏嘘!
为何智商如此之高的神童谢彦波从“神坛”上一跃而下,在美国折戟沉沙呢?这得从谢彦波的博士论文谈起:谢彦波所写的论文和安德森的理论见解格格不入,相当于和导师的理论观点“抬杠”。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安德森自然不会自打嘴巴,让谢彦波的论文轻松过关,无论是谢彦波的论文还是傲气,都让安德森很不爽,所以注定在美国的十多年谢彦波与博士文凭“绝缘”。
在神童心智和情商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揠苗助长”,我觉得这并非是一种理智的做法。对于那种智商超群的神童,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呢?欢迎朋友们留言探讨。上小学的阶段,谢彦波就已经踏进大学的门槛了。也因为谢彦波年龄小,自理能力较差,尤其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往。除去学习方面的能力基本可以断定就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模样。在人际关系和心理 健康 这方面,他的问题尤其严重。其次在他的身边大多都是与他不同年龄阶段的同学,即使他在知识方面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但在心理年龄方面会让其他同学自然而然的把他当做小学生来看待。这在某一方面也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18岁的他就读博士与导师关系处不好继而转去美国读博士,导师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安德森。可谓因祸得福,但好景不长,他与导师不和睦成为公开的秘密,导师故意不让他的论文通过,导致他博士不能毕业。
谢彦波对于搞学习是一名好手,但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与人打交道上,谢彦波还显得太过于幼稚。谢彦波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点都不擅长,甚至说是封闭。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搞好关系,与他人好好相处。
这一点从他的老师以及同学的口中得到了证实。“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 健康 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就尤其严重。”汪惠迪老师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当年的少年班成员承认,他们至今仍缺少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少年班同学秦禄昌说,“一旦过了那个年龄,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
这就为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埋下了祸根。在中科院的时候原本能够成为最年轻的博士生,但是因为没能够正确的处理好与他导师的关系,直接闹崩了。导致了没能够拿下博士学位,错失了拿到博士学位最好的机会。
于是辗转到国外,但是很不幸,当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事件。当人们意识到应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时,谢彦波被怀疑为潜在的危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决定让谢彦波回国。
回国后,他结了婚,积蓄不多,住在一套楼下充满打牌声的小房子里,之后进入中科大当一名不修边幅的教授,时常被别人以为是收破烂的。一代神童,就这样泯然众人矣。他的坠落,和运气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得归因于性格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上。假如他能少一些傲气,多一些沉稳,或许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谢彦波是谁?谢彦波可能是80年代家喻户晓的天才神童,也是当时中科大少年班的第一届学生,他跳过中学阶段,11岁直接由小学阶段升入大学,之后15岁在理论物理所读研究生,师从于渌院士,18岁读博士,师从周光召院士,在博士就读期间去了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的学生,这也是题目为何说他有望多去诺贝尔奖的原因了。
像这样的神童必然是天之骄子,身上都有才人的傲气,据媒体报道,他在美国的导师也是傲气逼人,因此他们的师生关系并不和谐。在普林斯顿大学结束后,他回国以硕士的身份成为了近代物理系的教师。
评价
我们这些普通人,在感叹神童或者天才的同时,也要好好感谢自己的生活经历,可能我们做不到那么聪明,做不到那么优秀,但是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自己,也有很多缺点,但是也有很多优点,也会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宿命。现在这样,也真好 ~
那么你们是怎么看待谢彦波的故事的呢?
谢彦波11岁考入中科大,确实是神童级别的人物。他是中科大78级第一期少年班的学生,跳过整个中学阶段,直接从小学进入大学。有趣的是,小时候谢彦波并不爱说话,甚至说话的时候被人认为是“榆木疙瘩”。因为他很少用第一人称“我”,比如他一般是这样说话的:“彦波要吃饭”,“彦波要睡觉”。
即便是到了上学之后,他还是不大爱说话,有时候老师要求他回答问题,他也不大愿意回答。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会觉得奇怪,这和想象中的神童有点不大一样。确实,谢彦波小时候看起来实际上蛮普通的。直到他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彦波爸爸惊奇地发现孩子竟然可以解高年级的数学题目。
这让彦波爸爸下定决心指导孩子自学,结果彦波三年级就把初中数学学完,四年级更是把高中数理化学完,五年级已经开始学大学的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了。
更难得可贵的是,他的学习非常扎实,不是简单地看一遍就了事那种。他在小学参加湖南医学院子弟学校高二的数学竞赛,就拿到了第二名。后来中国 科技 大学开始招收少年班学生,经过测试发现,谢彦波的数学水平相当于大学一年级。
尽管谢彦波在上大学之前是神童,但是有望夺取诺贝尔奖这种说法就言过其实了。首先他并没有做出什么很厉害的开创性的工作,我们总不能因为一个人小时候聪明就说他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吧。之所以有这个提法,可能是谢彦波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结合他的聪明和导师的实力,大家都认为他应该能够在以后的科研上有所作为。但遗憾地是,因为和导师不和,最后谢彦波并没有在美国取得特别好的成就。
现在的年轻可能不知道,谢彦波是80年代学子们的偶像,中科大少年班第一届学员,11岁上大学,15岁读研究生,18岁读博。之后师从普林斯顿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可惜的是由于他与导师都很傲气,师生关系并不和谐。可以说谢彦波是神童,别人要花二十年才能完成的学业,他能快速完成。
不过话说回来,虽说谢彦波没能在美国继续学习和研究,没取得傲人的重大研究成果,但他回到了中国,回到了中科大。我们经常说中国顶尖人才赴美就不回国报效祖国,而谢彦波作为中科大教授,为培养人才做出巨大贡献,也算是国家之福。
在校学习成绩好并不代出校后,在实践工作中能干出好成绩。这种例子太多了,如我在上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时,年级里二个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有出息的都没有。我们小组学习成绩最好的连付高都没评上;而我们小组学习差的,还要别人一邦一的学生,后来有贵人相助,调到了某军区总院,在自己的努力下成了博导。如果不分到军总则一事无成,但分到军总也绝对不可能人人都会有出息!又如在我们军医学院八十年代就分来了一个在德国留学归来的博士,大家都很好奇和另眼相望。这种人学习成绩肯定很好滴!但后来此博士讲课不行,科研实验也不行,于是就没威性了。又如大名鼎鼎的方舟子,他是留美博士,成绩肯定是很不错的。但在我看来此人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严格的说是盒“万金油”!让他搞教学吧,肯定不行,因为他讲话好像嘴里含有一颗夜明珠似的,含糊不清。让他搞科研也不行!这盒“万金油”只能到处乱涂抹。凡是新事物一出现,不管他懂不懂,先来一棍子打假再说!
谢彦波的高起点 谢彦波的同学们,首届少年班学员代表人物78年首届少年班共招收两期,谢彦波是第一期,与他同届的有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院李平,康奈尔大学教授管俊林等,二期的代表人物有紫光集团总裁郭元林,德意志银行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高峰,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现任百度高级副总裁张亚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天跃,清华高等研究中心,清华首位“杨振宁讲座教授”翁征宇等。比较而言,少年班二期的学生取得的成就相对更突出,绝大部分在商界和学术届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谢彦波的困扰说起来,谢彦波只是没有按照人们预想的发展轨迹,像其他同学一样按部就班地读完博士,在学术界或者商业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并不该算是骤然陨落。
他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都普遍认为,独特的发展轨迹,加之个人性格的原因,让他错过了心理 健康 ,人际关系这一课,而且这一课一旦错过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题外话谢彦波,干政和宁铂,是中科大少年班的三个代表性人物,也是争议较大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是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但都没有按照常人的轨迹来发展。但这也只能说是他们的发展不符合人们对他们的期望。
但值得深思的是,过早拥有了太多的光环,让他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也有了更多压力。他们最后都选择了自己的路,这并不算是陨落,只是没有迎合大家的眼光而已,即便是现在,他们的生活和成就也不算差。
同时,在少年班发展 历史 上,有很多跟他们类似的天才,成才的人更多,他们仅代表他们自己而已。
谢彦波,那可是八十年代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啊。是当时中国一等一的神童。他甚至比上一篇文章介绍的何碧玉还要厉害!他11岁时,直接跳过中学,升入大学,为中国 科技 大学第一届少年班学院。14岁读研究生,18岁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这还不算完,博士没读完,就到美国留学去了。导师更是厉害,是诺贝尔奖得主安德森教授。一时间,人们浮想联翩,觉得谢彦波获得诺贝尔奖是迟早的事情。要知道,李政道是29岁、杨振宁是35岁获得诺贝尔奖的。谢彦波当时有名师带领,又是在 科技 水平最高的美国,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才华横溢、年少气傲的谢彦波遇上同样才高气傲的安德森,结果可想而知。不但不起化学反应,两个人反而崩了!直接导致谢彦波博士都没能毕业便回了国。更是与诺贝尔渐行渐远了!
回国后的谢彦波回到母校任教,现为中国 科技 大学的教授,他为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也可以说反而是一件幸事。假如他当初不回来,虽然个人是成功了,但是效力的却是美国。当然了,利弊不好贸然下定论。
谢彦波的经历倒是能够给我们很多思考:
第一,对于“神童”的培养体系,究竟是对还是错?究竟应该如何改进?
当时,中国对于这些天赋异禀的孩子,是专门成立人才培养的快速通道的,即在大学成立“少年班”。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中国 科技 大学少年班”了。然而,这帮戴着红领巾的大学生,虽然学习上没有问题,可是生活上却是一塌糊涂。这帮孩子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生活不能自理,当时的大学里也没有现成的案例可寻,只能摸索着前进。一般也就是让家人过来陪读,为孩子打理生活。最终出现了很多高智商的生活低能儿。
第二,“少年班”的培养模式,是否违背人的自然成长规律?是否有利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孩子虽然成绩好,智力水平不输于成年人,但是本质上他还是个孩子。他们的心智依然是不成熟的。例如谢彦波就是一个特别不善于交流、沉默寡言的人,甚至老师提问都不回答,很是令人头疼。其实,这也为他日后与安德森相处埋下了伏笔。他的不善交流的低情商,必定无法融入 社会 ,更无法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其实是很不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
第三,“少年班”模式是助飞成长?还是揠苗助长?
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的,但是从少年班停办,我们也可能从中窥知一二吧?!
从谢彦波的天赋异禀到“泯然众人矣”,也许能够说明什么吧?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这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发表高见!
谢彦波之所以在我心中印象深刻,是因为在我读初中时,我父亲非常羡慕那些中国科大的神童们,一天到晚向我灌输他们的神童事迹,幻想着我也能成为神童。报纸上只要有登载谢彦波等神童的事迹报到,我都要用我的作业本手抄下来。父亲真的是望子成龙,一片苦心啊。
殊不知人和人不能比啊,他是神童,我却两年高考没能上榜。我今年已经五十多了,想想以前的事,觉得好笑。像我,我绝对不会去强求我的女儿成为一个什么神童,那种机遇是非常小的,就像**中大奖,只可遇,不可求。我辈凡夫俗子,只求过正常人的日子,能读书的尽力支持,不能读的,就只求过好自己的日子,开心每一天。要求太高,往往是不现实的。
197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随着高考的恢复,曾经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的无数知识青年迎来了曙光——知青返乡。
同年的12月28日,国家决定在全国恢复增设169所普通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以逐步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
也正是在这一年,为了加快科技兴国的步伐,中国科技大学的“天才少年班”横空出世,11岁的天才儿童谢彦波滚着一只铁环走进了大学校门,与“第一神童”宁铂成为了中科大少年班第一期学生。
回想当年,第一位神童宁铂的故事依然历历在目,年仅13岁获准破格进入大学就读,是全中国第一个被公认的天才神童,却因为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最爱的天文学系,反而被安排就读理论物理,身心无法调适,最后于2003年选择了出家修行,令人唏嘘不已!
而谢彦波的故事也是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他没有上过初中高中,由小学直接进入了中科大少年班。
之后,他的人生一路开挂,11岁上科大,15岁上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读硕士,18岁读博士,被看好有希望在二十岁前得博士学位,结果中国博士没有读完,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跟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做固体物理理论工作。
只是,谢彦波这个最有望拿诺贝尔奖的神童却铩羽而归,因与美国导师不和,无法博士毕业就被安排回国了。
天才少年谢彦波究竟怎么了?
一、不喜欢开口讲话的神童
11岁,本是普通孩子读小学五年级的年纪,谢彦波却直接跨过初中、高中进入了大学。他的童年究竟是怎么样?
谢彦波生长在一个知识家庭,在湖南医学院的家属大院里长大,父亲是湖南医学院物理教师。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谢彦波从小不喜欢开口说话,成为了父母的最大困扰。
即便开口,他连个“我”字也不称,饿了就说:“彦波要吃饭!”渴了就喊:“彦波要喝水!”
妈妈摇头叹气说:“这孩子,像个榆木疙瘩,长大准没出息!”
而爸爸却不同意妈妈的看法,说:“彦波是外浊内清,引导得好,出息不会小呢!”
上学后,谢彦波依然不喜欢开口讲话。老师连问几个问题,他一声不吭,这让老师很是头疼。
然而这个不爱说话的小孩,学习能力非常地强。他在小学三年级就把初中的数学学完了,四年级就学完了高中数理化,到五年级时已开始钻研大学的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解答了数以千计的题习题。
别人小学毕业就是升初中,谢彦波却参加湖南医学院子弟中学高二年级的数学竞赛,还获得了第二名。之后,他又参加长沙市高中生数理化竞赛,又获得了很漂亮的成绩。这两次好成绩让彦波出尽了风头,人们都称之为神童。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得知才11岁的谢彦波就参加高中考试,且成绩优秀,立即派专人来对他进行面试,结果惊人地发现他的数学相当于大学水平,其他各门功课也都达到高中毕业水平。由此,中科大决定录取他进了少年班。
之后,凭借自己超强的学习能力,15岁的谢彦波提前一年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的研究生,成为国内年龄最小的研究生。硕士毕业后,18岁的他就读博士,被看好有希望在二十岁前得博士学位。
只可惜,神童很快就陨落了。
没读完中国博士,他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跟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做固体物理理论工作。而美国之旅也并不顺利,因与美国导师不和,谢彦波这个最有望拿诺贝尔奖的神童却铩羽而归,无法博士毕业就被安排回国了。
二、神童的陨落原因
在朋友面前,谢彦波略显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
谢彦波入大学时才11岁,自理能力差,自视甚高,当时的班主任汪惠迪甚至不得不替孩子理发、缝衣服等。并且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是,第一次走进校门时,他还在滚动一只铁环。
然而,最要紧的是他不懂得、也没有机会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
他进入少年班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的学习、分析、实验。因为“天才”的头衔,他几乎完全被剥夺了作为孩子的天性,原本应该属于他的玩乐也被无形剥夺了。
“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就尤其严重。”汪惠迪老师说。
谢彦波是少年班中年纪最小的一位,所以他和第一神童宁铂被当作了典型报道。在那个年代,翻开报纸随处可见关于他们的报道。他那天真的微笑、算术板书的背影,也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的报纸上。
慢慢地,谢彦波与众少年班同学一样,开始将自己不当做普通人,并且开始不自觉地表现得跟别人不一样。
那怕是到了青春萌动的年纪,遇到喜欢的女孩子,他也只拼命压抑而从不表现,毕竟他是神童呀!这个在心理学上叫性压抑。
他越发不喜欢与人交往,甚至有时是觉得别人不懂他,觉得自己和别人不是一路人。
18岁的谢彦波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被看好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这段最为高光的时刻,却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开始。
他因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拿不下来,于是转而去美国读博士。
本该最有望拿诺贝尔奖的谢彦波,却被其导师安德森这么说:谢彦波的性格中有着令人无法容忍之处,那就是比他本人还要傲气。
原来,谢彦波因为论文被导师驳回,曾数次去找导师理论,甚至还曾在深夜找到导师家中与师母发生争执。争执之中,因他将手放进裤兜里,被师母以为他要掏手枪而吓得魂飞魄散。
话说,谢彦波就不能退一步,把论文重写一遍吗?
还真是固执,因为在他身上有太多的光环压着,他太害怕失败了。
谢彦波认为是导师不喜欢他的论文。因为为了向导师论证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他数次在黑板上向导师演示,而安德森却总是借故离开。
相信大部分的同学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选择重写一篇论文,虽然会花很多时间,但至少可以保证自己顺利毕业。即使不重写,好好和导师沟通,也是有可能顺利通过毕业的。
只是,谢彦波不愿意转弯,也不肯转弯,自认为自己不是一般人,坚持自己的理论课题。
然而,两人的僵持,让他痛苦极了。越是痛苦,他越渴望论文能够通过,甚至陷入了一种近乎着魔的状态。
而恰好此时,在美国,发生了中国留学生杀害教授的事件。
思想固执、行为偏激的谢彦波本就让安德森超出想象,在这个事件的影响下,他更是成为了普林斯顿的“高危存在”,随即被遣散回国。
美国镀金,谢彦波铩羽而归,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因为除他之外,还有一个人——少年班学生干政也被遣散回国,他与谢彦波的轨迹惊人的相似:都是在普林斯顿,都是学理论物理,都是与导师关系紧张。
这样子的挫败给谢彦波打击很大。他从未经受如此大的挫折。回到国内后,他彻底从神坛跌落了下来,之前环绕在他身边的光环迅速暗淡下去,随之而来的是失望、鄙夷甚至蔑视。
三、现状如何?
干政回国后,中科大物理系的一位主管老师找过他,劝他回科大读博士。令大家惊讶的是,干政拒绝了。
然而几年之后,干政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后表示想回科大工作。但是,科大没有同意,因为当时科大聘用教师必须是博士文凭,他没有。
后来,汪惠迪老师也劝干政再去读博士。他依然拒绝,他不信再花一年时间还找不到一份工作。
只是,现实很残酷,他这一年的努力最后也化为了泡影。而他的精神疾病时好时坏。最终,干政被自己禁锢在了与母亲共同居住的房间里。
当时25岁的谢彦波运气则要好一些,回国后,他以硕士的身份接受了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副教授。他与普通人一样,很快地结了婚,没有什么积蓄,分到了一套楼下的小房子。
而在持续不断的烦恼中,谢彦波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才结束了往日的梦想——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总结谢彦波陨落的原因,大概就是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舆论的过分关注,造成了谢彦波的性格缺陷;以及素质教育的缺失。少年班的悲剧已然过去,但真的过去了吗?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是否应该要注意孩子的素质教育?
其实现在有中国的天才儿童,他们从小都很聪明其实他们现在有的应该在国家的研究所里重点研究一些重要的问题,有很多天才儿童学习很好。他们从小就好像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所以他们考虑和研究的问题,我觉得应该也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他们中有很多孩子那么早的就上了大学或者是已经读了研究生,我想他们以后的发展道路会很宽广。而且每一个大学对这样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帮助和照顾,而且有天才班之类的班级。
所以这种孩子的出路,我觉得一定都是非常好的,而且他们那么聪明,我觉得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做好自己的职业,而且他们对某方面比如说文方面有重大的研究的话,国家也会把这样的孩子当作天才,让他们去研究一些重要领域的东西。但是其实也有很多天才的道路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由于他们在自己的生活方面可能照顾不好自己。我想有些天才虽然在学习上很聪明但是在生活起居上,不一定能照顾好自己。
所以有些天才只能是聪明但是不能做到自立自主,我想这对他们以后的道路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 我之前就看见过一个孩子,到了大学的天才班,不能照顾好自己,最后被这个大学劝退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很多。
我觉得这也给我们家长一定的警示,不一定要光关注孩子的学习,也一定要关注关注孩子的个人问题,让孩子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我想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的算是天才,如果一个人只顾学习而照顾不好自己的生活我觉得他并不能算是一个天才。 我觉得只有能够照顾自己的孩子才能算得上是天才。
世间总是少不了天才,年少就展现出惊人天赋的,我们一般称其为"神童"。在我国古代,便有曹冲称象、骆宾王赋诗等神奇故事。当然,古代其实也有伤仲永的说法,仲永本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神童,结果因为父母的短视,导致他的才能被完全埋没。所以说,神童今后到底发展如何,还要看他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品性修养等等。在前几年,有一位非常厉害的中国神童,他11岁便参加高考,最终以超本一线30分的优秀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他便是许恒瑞。
许恒瑞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作为新生代"00后",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在其它的小朋友仍然搞不懂加减乘除的时候,许恒瑞仅仅用了半年时间,便将小学六年的知识全部学习完毕。除此之外,他在7岁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车驾技术,曾经独自一人开着奥迪往返140公里,令人震惊。小学知识对于他而言就像是小菜一碟,由于老师没啥可教的了,许恒瑞直接得到跳级的机会,七岁就成为了一名初中生。
本以为初中的知识更加晦涩一些,许恒瑞再怎么聪明,也要花上两年时间。结果他再次创造了奇迹,短短一年时间,便将初中三年的知识全部学习完毕,当时他参加中考的时候,才仅仅八岁。可能是真的天资卓越,许恒瑞中考成绩非常出色,在当地引发了巨大的轰动,不得不说,他的这种智商,常人真的难以匹敌。
而上了高中之后,许恒瑞的天赋依然惊人,根据老师回忆,许恒瑞是一位拼命玩、拼命学的天才,一天学习时间也就几个小时,却能掌握其它孩子三四遍都难以掌握的知识。根据当时的老师回忆,每科考试时间都是2个小时,而许恒瑞仅仅需要40分钟,就能交卷出去玩耍了。而且在阅卷完成之后,许恒瑞的正确率也是非常高。2011年,年仅11岁的他参加了高考,结果以526分的好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成为该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在校生。
同年9月9日,许恒瑞跟随家人前往中国人**学院报道,引来了一众师生的围观。当然,受到各位家长夸赞的许恒瑞,却遭到了许多教育专家的质疑。专家表示:研究法学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商,更加需要的是情商、社会阅历,单从理论学习上面讲的话,一位11岁的孩子根本无法学习,强行教育无疑是"揠苗助长"。当然,许恒瑞毕竟是通过了正规高考所选***的人才,所以该校表示他必须经过硕士、博士教育,才能够走向社会。
其实仔细想想,专家的话不无道理。年少成才的许恒瑞并没有变成仲永,相反,他非常踏实。在学完本科阶段的知识之后,许恒瑞成功地考上了硕士,如今的他已经前往国外留学深造,相信他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