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什么是鸩酒”的文章,大家来看看吧!
什么是“滗酒”?
滗酒是滤除陈年酒中混浊沉淀物质的一种斟酒服务.除可用滗酒器滗酒去渣外,也可用大水杯替代.
酗酒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医学界将酗酒定义为:一次喝5瓶或5瓶以上啤酒,或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或高于0.08。由于大量酒精会杀死大脑神经细胞,长此以往,会导致记忆力减退。还可能引起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脏疾病,情况严重者必须进行肝脏移植才能保全性命。 饮酒超出适量饮酒或一般社交性饮酒的标准。重度饮酒往往根据超出一定的日饮酒量(如每天3标准杯)或每次饮酒量(如一次5标准杯,每周至少一次)加以确定。同:重度饮酒见:过度饮酒;标准杯。 酗酒涵盖了“酒精滥用”及“酒精依赖”。一般而言,如果一个人过度使用酒精而无法自我节制,导致认知上、行为上、身体上、社会功能或人际关系上的障碍或损伤,且明知故犯,无法克制,就达到“酒精滥用”的程度。若进一步恶化,把饮酒看成比任何其他事都重要,必须花许多时间或精力去喝酒或戒酒,或必须喝酒才感到舒服(心理依赖),或必须增加酒精摄取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耐受性),或产生酒精戒断综合症,就达到“酒精依赖”的程度。
什么是鸩酒?
鸩酒指的是毒酒。
《左传》中就提到。用鸩鸟的羽毛划过酒,酒即含有剧毒,就是鸩酒,饮之令人立即毙命。鸩毒毫无颜色和异味,毒性却能够尽数溶解于酒。当然这只是个被夸大了的传说,事实上有许多毒酒并不是仅仅用鸩的羽毛划过的,而是在酒中同时掺入了某种毒物(例如乌头、毒箭木、毒芹汁等等),不过人们习惯上也都叫它鸩酒。
古籍上有很多关于以鸩酒赐死和饮鸩酒**的记载,"惧鸩忍渴"、"饮鸩止渴"就于此。在酒中渗入某些有毒的物质制成的毒酒,历被人们作为杀人的利器。古代的一些史籍如《史记》、《汉书》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南唐书·申渐高传》中说:南唐皇帝李昪顾虑大臣周本(一说徐知询)威望太高,难以控制,想诛杀之。有一次,李昪倒了一杯"鸩酒"赐给周本。周本察觉了皇上的意图,用御杯分出一半酒说:奉给皇上,以表明君臣一心。李昪当即色变,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为帝王演戏奏乐的优人申渐高见此情景,一边跳舞一边走了上,接过周本的酒说:请皇上把它赐给我吧。说毕,一饮而尽,将杯揣在怀中走了。李昪立即暗遣人带着解药去给申渐高,未等药到,申渐高已经"脑裂"而死。
鸩酒真的存在吗
鸩酒并不是真的存在。
鸩酒,代指毒酒。鸩鸟在水中洗浴,其水即有毒,人若误饮,将中毒而死。自有此传说后,人们因惧怕中毒而不敢轻易饮用山林之水,但是现实中是不存在这种鸟的。
据记载鸩是含有剧毒的毒鸟,其身披紫绿色羽毛,其外观似鹰非鹰,喜欢捕食毒蛇。因为据传其羽毛含有剧毒,常被人用以制作毒酒。《汉书》之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汉惠帝时期,齐王上朝与其议论政事,汉惠王赠予其毒酒意图杀害齐王。其外形黑身紫羽赤目,长颈赤喙,脖子间有一圈靓丽的羽毛。
鸩酒历史
唐朝名臣房玄龄在其从政时,唐太宗曾多次赐美女与他,房玄龄因爱惜夫人多次拒绝,太宗皇帝赐其夫人卢氏鸩酒问起是否宁可喝毒酒也不愿丈夫纳妾,结果卢氏毅然决然地喝下那瓶“鸩酒”,而后太宗皇帝见其感情真挚便不再为难。
南唐皇帝李升忌惮大臣周本位高权重,怕自己无法控制,便将鸩酒赐予他,周本察觉到皇帝的意图,当场将御酒分成两半说道,君臣共饮,以表君臣一心。李升当即色变,无话可说。
在《史记》中,吕不韦一心扶持起秦王嬴政,撰写了吕氏春秋,被嬴政称为“仲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后却因叛党牵连前功尽弃,削官为民,流放蜀地,在路上自己饮鸩自尽。
本文的分享就到这里了,相信大家阅读完本文,可以更好的了解关于“什么是鸩酒”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