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蟾蜍是什么

蟾蜍是什么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6
  • 发布时间:2024-03-09 19:50:06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蟾蜍是什么”的文章,大家来看看吧!蟾蜍指是什么动物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属蟾蜍科的两栖动物。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
内容详情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蟾蜍是什么”的文章,大家来看看吧!

蟾蜍指是什么动物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属蟾蜍科的两栖动物。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它不但是捕食害虫的农业卫士,而且集药用、保健、美食于一身,因而被誉为“蟾宝”,是经济价值很高的药用动物。

什么是蟾蜍?

蟾蜍,别名癞蛤蟆、癞刺。在动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本科现已有25个属300种左右,我国目前已知有2个属17个种和亚种,其中中华大蟾蜍分布最广,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它身上刮下的蟾酥和脱下的蟾衣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行动缓慢笨拙,不善于跳跃、游泳只能作匍匐爬行。但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野生资源急剧减少,人工养殖蟾蜍已势在必行。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主要分布在除了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国、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  蟾蜍,俗称癞蛤蟆,两生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尤指蟾蜍科〔Bufonidae〕)动物,体短,粗壮,皮肤粗糙,共300多种。蟾蜍属(Bufo) 150多种。除澳大利亚和马达加斯加外,遍布世界各地。蟾蜍科共25属。其中南非泳蟾属(Nectophrynoides)为卵胎生。斑足蟾属 (Atelopus)产於南美洲和中美洲。一般头宽阔,後脚大。有些种类的体色醒目,黑色带红、绿或黄色花斑。小毒蟾(Melanophuyniseus stelzneri)产於乌拉圭,有毒,受惊时,头和四肢向身後弯曲,露出醒目的橙色前後肢,藉以警告来犯者。真蟾蜍的代表种为美洲蟾蜍(B. americanus)和普通蟾蜍(B. bufo, 即欧洲蟾蜍),身体肥胖,四肢短,步态及齐足跳的姿势具特徵性。体长约25公分(10吋)。背部皮肤厚而乾燥,通常有疣,一般有褐色花斑。毒腺在背部的疣内,主要集中在突出於两眼後方的耳後腺内。受警後毒腺分泌或射出毒液,可使许多掠食者的眼和黏膜发炎。科罗拉多河蟾蜍(B. alvarius)和大蟾蜍(B. marinus)的毒液能影响狗之类大型动物,在某些情况下可引起暂时麻痹甚至死亡。  大蟾蜍原产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现已引入美国、菲律宾和其他地方。冬天和乾旱季节,真蟾蜍多待在洞内。在水中繁殖,可迁移至1.5公里(1哩)外或更远的适合繁殖的池塘。卵产在两条长形冻胶状管内(30,000多个),数天後蝌蚪即可孵出,3个月後发育为成蟾。 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青蛙的蝌蚪颜色较浅、尾较长;蟾蜍的蝌蚪颜色较深、尾较短。青蛙卵与蟾蜍卵的区别是:青蛙的卵堆成块状,蟾蜍的卵排成串状。蟾蜍实际上是蛙类的一种,所以从科学的角度看,所有的蟾蜍都是蛙,但不是所有的蛙都是蟾蜍。本文的分享就到这里了,相信大家阅读完本文,可以更好的了解关于“蟾蜍是什么”方面的内容。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