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第一本《太平天国》本书讲述的是从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一直到1864年南京被曾国荃攻占期间的太平天国的历史,本书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解析了整个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过程,用马克思思想为基本理论研究历史,并分析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原因。这本书里面我最敬佩的不是伪**教分子洪秀全,也不是半文盲杨秀清,更不是优柔寡断的石达开,而是那个谦逊有礼、治军严谨、对国家民族负责的被称为刽子手的曾国藩,太平军所过之地,所有书院书籍一律焚毁,士子一个不留,曾国藩作为文人领袖,拥有传统文人的那种家国天下的抱负和责任感,心中怀揣的是拯救儒家道统的使命,在战争初期八旗绿营纷纷败走的情况下,他请旨回乡编练乡勇,他的这份责任感是值得钦佩的。 其次是慈禧太后,作为一个女流之辈,拥有灵活的政治头脑,一举铲除了朝内的顽固派,掌握了政权,年轻的慈禧,确实有一份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豪气,当然,老了就不怎么样,老糊涂了。还有一个就是向荣,作为广西的提督,向荣担负了平叛的首要责任,但是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直坚持到南京,直到江南大营被攻破,才**殉国。
第二本 《庚子国变记》本书讲述的是从义和团兴起,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这段历史。本书是清末文人所做,且成书较早,是研究庚子国变和义和团运动的重要史料。这本书里面讲述的多是山河破碎之景,古城寥落之色。看完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八国联军16000,清军150000+200000刀枪不入的**兄二师兄,北京还没保住,为啥?枪一响,那帮**兄二师兄们全跑了, 当然刀枪不入。所以这帮义和团是御敌无方扰民有术,慈禧太后晚年犯糊涂了怎么着,连着跟世界各国宣战,最后被群殴而死,逃到西安,本书让我映象最深刻的一个人是前武卫军提督聂士成,此人是一员骁将,在甲午时就在东北大破日军,但是在此时,由于反对义和团,遭到朝中大臣排挤,孤立无援的战斗,最终兵败身亡,实乃民族英雄也。
纯手打,不容易,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