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学习哲学后的感想(1000字)

学习哲学后的感想(1000字)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27
  • 发布时间:2024-05-14 16:40:10
学习哲学的感想作者:毕小林 我一直觉得哲学是最为高深的学问,以前对哲学望而生畏,连所谓的一知半解也谈不上,但是学习哲学的兴趣一直非常浓厚。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哲学!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假使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
内容详情

学习哲学的感想作者:毕小林

我一直觉得哲学是最为高深的学问,以前对哲学望而生畏,连所谓的一知半解也谈不上,但是学习哲学的兴趣一直非常浓厚。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哲学!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假使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学习哲学肯定不能为你提供生活中所需要的柴米油盐酱醋及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当然生活并不仅仅意味着就是这些东西,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你如果要想使自己的生活更为丰富、更为幸福、更为美好,那么哲学是少不了的。

对哲学的感觉也是从小随着知识的积累才开始慢慢有了一点,最早接触“哲学”这个字眼,可能从中学历史课上才领教的那些名字特长的古希腊思想家时,他们天马行空般的思想只能让我死记硬背,无从体会其中深层次的意义。后来,读到了有关哲学的定义是“爱智慧的科学”,我又认为凡是聪明的想法都可归属于哲学的范畴,只要学好哲学,就会让人变得更加聪明,事实亦如此。我想哲学相比其它学科,起点更高;不像数学一样可以从一加一学起,直到更高级的微积分学。学习哲学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首先需要对你周围存在的事物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印象,而后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对周围所有事物都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时候,哲学家发明出一系列的术语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外行人看来好像天外之物一样深奥,比如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中,为了“公民社会”这个概念作了详尽的论述。他采用了burgerlicheGesellschaft这一术语,黑格尔认为公民社会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是现代世界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世界的来临。好像只好这样才能正确全面的描述哲学家心中的思想,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明白哲学的一般原理,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哲学是凌驾于其它学科的科学,对其它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哲学可以为自然科学技术的开拓创新提供新思想、新原则、新方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前进开辟新的道路。但另一方面哲学又来源于其它学科,只有把握了其它学科的规律性,经过不断提练才谓为壮观的。近代的哲学家甚至可称得上是博物学家,他们对各种学科的洞知,让人惊讶,比如康德,曾先后讲授过物理学,数学,自然地理学,人类学,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教育学,自然神学等课程,甚至开设过烟火制造术和要塞建筑术,康德在哲学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总之,任何人都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之下,不受哲学思想支配的人是不存在的。一个人无论对一切理论思维多么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理解,那根本无从在科学的道路的走得很远。

最后,作为一个总结,我认为哲学做为科学规范,让人们认识到科学的本质精神和基本方法,科学与哲学是分不开的。而且,要想有幸福美好的生活,你就得学习哲学。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精神生活的守护者,是心灵的“源头活水”。因为生活的幸福指的是精神生活的幸福,是必须内求于心才能得到的。不仅我们的身体需要食粮,我们的精神、思想和心灵也同样需要食粮。而且后一种食粮对于人的幸福生活而言更为重要。

《逻辑学是什么》读后感

生活中,我们发现当存在以新奇的图象(陌生的图象)出现的时候,我(生活的主体)就会“关注”的“看”,这实际上是说,表象的存在以自在的方式存在,我与其存在没有过任何现成的既定的生活经验方式容纳这种表象的存在,那么我就会去“关注”地“看”,我与陌生的表象曾经没有任何接触过(表象就不是生活图式)。因此,我们这时候,去关注“看”,这种看,是向着生活方式的,或者说都是以生活方式的确立为依归的。生活方式一旦被再次确立,那么“关注”就会变成“不关注”。 新奇的存在的表象也是存在,它是以我所未见过的表象,因而是我与世界对立中的最不和谐的对立处。它以“凸显”的方式和我相会与此。于是我被存在抛入于此,我和它是不合拍的。这种从不合拍要逐步确立为合拍的过程是艰难的。因为我必须以切近的方式与它相触。这个过程必然要求以我和它要有彼此推拉,拉扯,最后才能建立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就象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中那头老虎和驴。老虎总是以最近的方式和驴接近。最后确立了驴与虎的那种生活的关系。而作为彼此拉扯,挤压的内在临逼关系而言,是任何事物的表象得以确立为是它能被其它所定为其所是的依据。也就是说,我的身体,不是简单的图式,仅仅能被“看”,而是在其产生和生长的过程里,从整体变化中被挤压和塑造为诸种生活方式的缘发者。也就是说,我的身体产生,就是存在自身“凹凸”的结果,在时 间进程中,自在的“凹凸”在整体上彼此纠缠的必然结果,是我在时 间中最后被确立为现在这个表象存在的同时,我的身体就作为诸种生活方式潜在给予者。我的身体就是自在存在整体上的“凹凸”的分界限,因而是受着“凹凸”双方的拉伸和挤压的,并最终在存在的历史生长过程里确立为身体,当我的身体最后被挤压为身体时刻,存在已经从整体上分裂为自在的我(通常说的心灵)和能与身体打成一片的生活图式世界。世界整体存在的“凹凸”内在地分为了身体(先前的整体的“凸”)的凹凸和自在(先前那个整体的“凹”)的“凹”的“凹凸”,于是以身体为界限有了内外之分,身体就受着自在的我的挤压和外物的挤压。身体是世界分裂为内和外之界限,因而它先验地是与外在世界的物,彼此之间挤压着,身体发育过程里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它总是与外界互相接触中改变自己(生长自己),因而身体自身就是经验着,亲历着,构造着自己的最潜在生活方式能给予者。正因如此,它和作为世界的诸种表象源本同一,就是时 间上的同一,“凹凸”上的同拍就在根本上有着时 间上的根据。只要身体自身和自在存在的同拍,就能与世界的那个“一”同拍,那时就没有内外之分,没有整体与部分之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意义上的那个存在,是历史性的生长过程里逐步撑开自己,而身体却是已经被胡塞儿悬搁,存而不论,因而没有本体论的意义。存在只和意识在纠缠,亲在虽然作为自在的存在抛出,但没有,也不可能,作为和身体最直接的挤压者,并且只有通过对身体的挤压才最后,才成为现实中的人的行动。就这一点而言,海得格尔还是西方人,是带有认识论的痕迹的,必然不会以生活世界为依归,在生活世界里来寻求本真的“存在”,作为反西方传统的“斗士”,最后虽然摆脱认识论,终究没有以现实生活为依归,却只能是走入艺术的世界里为依归,有其必然性。 生活世界的几点内容:1。现实生活的人与物有一种物我不分的本真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是以“不关注生活图式为特征。2。一切表象都在生活中成为生活方式内容,即表象被生活化,才成为生活的图式,被纳入生活方式的内容。3。生活的判断是以生活方式为依归,不是认识论意义下的本质判断。4。存在在时 间中的,是流变不居的,但是以“凹凸”为自己的变化形式,达到存在,就是与它同拍。5。生活主体与物是平等的,因为二者有着同拍于时 间的基础。 而认识论意义下的科学世界以“看”出发的,主体可客体是不对等的对立关系,是以认识活动中建立主客体关系的,因而,认识的主体是研究者,是基于图象本质存在的设定为前提下,进行认识活动,并力图在其活动中去寻证本质存在,它是以对象本质为追求目的,其结果是用自己的方式(比如逻辑)创立了所谓的本质,因而它重视表象(存在者),并以此出发,走在了一条遗忘“存在”的道路上,实际上遗忘了本真的生活!

《逻辑学是什么》以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些论辩和命题开篇,说明逻辑学是人类理智的自我反省。第一章举了很多中西方浅显的例子让我觉得很有兴趣,但是古文和类似诡辩的例子还是挺费脑子的。

逻辑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

同一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都必须与自身保持一致。这个应该是现在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或者说会给自己带来困扰。所答非所问就是典型的没有遵守同一律。在思考一件事或者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应该就事论事,客观的对待,不要牵连其他。在自己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或者阻碍,应该独立的去分析,避免其他一些看似相关之事的干扰,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怒气。

矛盾律指的是两个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这个矛盾律在中学时期的数学中真假命题中略有涉及,但是到了生活中,我们却很容易因为两个相反命题的时间差,而同时相信两个命题,这是很低级的错误。

排中律指的是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一个。这个说的应该是网络上流行的键盘侠的毛病,否定一切。网络很多事情是矛盾的命题,而不是相反的命题,但是人们却一味的全部否定,这无疑是违反排中律的。

充足理由定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这个给我们的启示一方面是说我们在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理由的充分以保证可信度,同时也要敢于怀疑,不要轻信权威,或者用命题的相反命题的不成立来说明命题的成立。

中间几章列举的是一些命题类型以及符号表示。命题中的例题读起来很有中学时期奥数的感觉,读的时候必须保持脑子清醒,否则很容易混乱。这些命题往往是一个或者几个基本规律的体现。其中,一些概念读起来很顺畅,但是可能自己想会觉得暂时疑惑,比如相反和矛盾这种,我需要自己举例子来帮助自己理解。

同时,给我的感觉是逻辑学是真正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几种命题都可以从我们日常对话中找到举例,使人非常好理解。逻辑学和哲学相同的地方有很多,最大的就是他们都可以使人们思维更敏锐,论证更严密,强调批判思维。逻辑学比数学要抽象,但是比哲学要具体。我想这也是许多哲学家也是数学家的原因吧。

提到逻辑学的影响,我自己首先想到的还是使人本身更加如何,但是读到最后,发现逻辑学和人工智能有很大的联系,这令我有了一些启发。为什么要从小学数学?为什么小时候很多数学好的人会被夸聪明,但是语文英语好的就不一定呢?我想这是因为无论是逻辑学,还是数学,它们都是为了锻炼人们的理性思考能力,让自己对于世界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看法,并且提出严密的论证,以此能够改变一些什么现状。所以这些基础学科无不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注意基础学科之间的相通性。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