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点。
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爱是要讲科学的,不讲科学地爱孩子,把孩子一味地放在糖水里泡大,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另外,家长之间如果在教育孩子时有不同意见,可在私下互相交流,取得一致,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得面红耳赤。
2、要善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当注意教育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事事依靠父母的督促、管理。应当教育孩子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逐步培养孩子学会自学的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和活动,父母切不可包办代替。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调节、控制行为的能力还很差,所以,单单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独立性还不够,必须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事实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多让孩子参加劳动,特别是服务性劳动
应当放手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父母尽量不要替孩子代做。父母还应当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帮父母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这是培养孩子生活处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4、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
由于小学生自我判断的能力还很有限,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不会考虑某种行为是否正确、适当。所以,父母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中收拾整洁条理,办事独立自主、干净利索,这样,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可供他们学习的范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孩子迟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是为人父母者应尽的职责,也是对孩子负责。当然,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的、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不要让孩子做不能做的事。
1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生活、学习和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要想办法自己解决。
2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
良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
当孩子的能力有所发挥时,他会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时,对他树立自信心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
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操作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
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4
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图书和其他用具等。
5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且要努力做好;不该做的事不要做,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要让孩子明白一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等时间段有多长,可以做哪些事情。
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些事情,比如上厕所、喝水或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等。
6
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要求孩子做到:
1. 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不在公路、铁路、码头玩耍和追逐打闹;
2. 防触电、防溺水、不玩火,不做危险游戏;
3. 不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和礼物,不跟陌生人走;
4. 知道自己的家庭住址、家人的姓名和联系电话;
5. 掌握基本的紧急情况的自救、求救方式;
6. 知道常用的电话号码:110,119,120,知道什么时候打哪个电话。
我认为中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调查符合现实生活。
虽然很多家长都觉得需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度疼爱,使得孩子根本没有太多做家务的机会。如果让孩子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必然会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得越来越差。
一、中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调查符合实际情况。由于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使得孩子都会把自己的主要心思集中在学习上,而非放在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上。正是由于中小学生没有太多的机会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所以才导致中小学生存在着普遍自理能力较差的问题,如果不想办法及时纠正孩子的弱点,那么孩子的未来成长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二、中小学生自理能力较差,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很多人觉得中小学生只需要好好应对自己的学业功课,并不需要管其他方面的事情,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变得越来越差。如果能够多加以培养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那么中小学生在长大成人之后,也将会更有责任和担当,这也会使得中小学生养成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
三、中小学生自理能力较差,是因为缺乏锻炼。虽然疼爱孩子让孩子不吃苦是很多家长都希望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能让孩子从小多吃一些苦,那么中小学生必然会变得十分娇气。要知道中小学生毕竟有长大的那一天,如果不让他们提前适应,那么他们的未来也将会变得前景黯淡,所以作为家长,就必须要多给孩子一些培养自理能力的机会。
如果学校能够多开一些培养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的课程,那么对于中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必然会有着很多的帮助,并且这有可能会影响中小学生一生的发展。
新闻背景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多达21%的学生从来不做任何家务,甚至连整理书包都请家长代劳。56%的学生起床不叠被子;70%的学生不洗碗,也不洗自己的衣服;从来不洗菜、做饭的学生比例高达91%。
该项调查发现,67%的学生觉得,家务劳动有意义、有兴趣,愿意做家务。而学生不做家务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教,家长不让”。
正方
A学生
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樊晓黎
我认为小学生应该适当的做一些家务。像我们这般大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务也都是父母或者钟点工来做,小孩则被宠着、惯着,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
父母应当让孩子学会主动分担一点家务,否则,久而久之小孩就会认为别人为自己服务理所当然,等长大了走向社会,什么事都等别人为自己做的话只会一事无成。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只有付出劳动,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不知名的小岛上有一种鸟,因为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它们不用到处觅食,最后慢慢退化,不再会飞了。一只不会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儿,而且是因为优越环境导致退化的鸟儿还能称作鸟吗?同样的道理,小学生如果连基本的家务都不会做或不去做的话,以后上了中学、大学,到了社会,他如何独立生活,如何去有一番作为?
我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将来都能在天空中放飞自己的梦想,如果想要飞翔就要先让翅膀变硬,首先就应该学会替父母分担一点家务,这将会是一个美好的成长过程,也会成为我们飞翔的起点。
酸甜苦辣话劳动
李彦婷
孩子该不该做家务?如果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说:应该!
现在的孩子缺乏锻炼,好不容易有一些时间、机会来锻练,就不能放弃。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会怎样呢?难道会给你的心灵带来创伤吗?不会,反而会让我们从劳动中体会到另一番滋味。
我做劳动时心里有酸、甜、苦、辣四种滋味在心中涌动。一次,我收衣服时,腿不小心划了一条口子,出了血——这是酸。接着,我去叠衣服叠着叠着,我心中不由得浮想联翩,最后想到自己在叠这无穷尽的衣服——这是苦。后来,我有点不耐烦了就去找弟弟玩。妈妈看见了跟我说:“婷婷啊,做事不要半途而废。”我听完之后,心里不由得**辣的——这是辣。我终于叠完了这堆积如山的衣服,妈妈表扬了我,我心中顿时像灌了蜜糖似的——这是甜。
同学们,也许你们会觉得劳动让你们感觉累,可是劳动过后,你得到的是——甜蜜的果实……
我劳动 我成长 我快乐
我一直认为学生只用读书、写作业就行了,但是当我知道父母辛辛苦苦地赚钱都是为了供我读书时,我觉得应该做些事来报答他们,我便开始学着做饭、洗碗、洗衣服……——周明卓
在家中,每天都看着妈妈一日又一日的做着同样的家务,我认为应该为妈妈分担一些,让妈妈休息休息,让妈妈快乐,让妈妈放心。——何泳龙
就算学习成绩再好,而连自己该做的小事都不会,时时刻刻都要大人照顾,这样是不行的。我们应该要学会独立。如果孩子想帮父母的忙,请父母们不要拒绝,这可以让我们学会怎样去帮助他人,刚开始父母一定要在旁边教我们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贺娟
刚开始学做家务难免会添乱,希望父母对我们的要求不要太高,等时间久了再慢慢提高要求。——王萃熙
帮父母做点家事,既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又能为劳动的父母分担辛苦,不是两全其美吗?——鲁荞伊
做家务不仅可以减轻父母身上的担子,而且能提升自我,更能学会理解、尊重身边的劳动者。——陶卉
家务应该是一个大家庭共同承担的事情,做家务是我们小学生在成长中应该做的。——朱燕杰
做家务可以让我们的双手更灵活,也让我们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长大后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不能一辈子都依靠父母。——赵致远
自从上次被妈妈派去擦浴缸之后,我才体会到做家务的劳累,我不再认为所有的家务都像扫地一样轻而易举了。我以后要好好为家里做更多的事。——李韵祺
爸妈去上班了,我常常和奶奶在家,奶奶老了,有很多事是需要我帮忙的,人就是要勤快点,做事不能懒。——舒杼
劳动是有趣的、是光荣的,当听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人称赞时,会非常有成就感。——奚雨佳
其实,帮父母做完家务劳动后,会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它是幸福的滋味!——张嘉敏
周末有空我都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碗、晾衣服,我觉得这些家务活做起来并不累。——张桂钦
B家长
培养自理能力 从做家务开始
李维爸爸
对于孩子,家长往往只注重他们的学习,而忽略了生活习惯的培养,造成日后孩子在生活上极度低能,甚至上了大学还得家长陪读,照顾生活起居。
在深圳,为了孩子上学,有许许多多“孟母三迁”的故事在我们身边上演。没有办法,为了学位,为了孩子能有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无可厚非,可是另一方面,家长们却忘了去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父母不可能一辈子守护在他们身边,所以,我们应该先从培养孩子做家务开始,让他们学会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爱劳动 爱生活
龚平妈妈
我认为小学生应该多做家务,这样可以让他们打开眼界,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同时培养孩子勤劳吃苦、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品质。
现在的孩子学习也是很紧张,做点家务既可以让他们身心放松,又可以缓解学习压力,从生活的细节上体味劳动的乐趣,同时也积累了写作素材。周末可以让孩子一展厨艺,让他自己去买材料,回家自己做饭,不管做得好不好吃,家长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
每天叠被、摊被、洗自己的袜子、擦鞋、扫地等,这些小事对于整天处于紧张学习状态下的孩子来说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大脑可得到适当的休息,同时这对于孩子的意志力也是一种培养。
让孩子在劳动中成长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做家务也是一种学习。——唐同学爸爸
做家务是一种锻炼,而不是一种负担。——舒同学妈妈
学做家务和学习文化知识一样,需要多做尝试和积累,勤勉的好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每学会一门技能,每获得一份生活常识都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刘同学爸爸
现今社会充满竞争,一个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又怎能在社会中立足呢?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让他们懂得生活和劳动是分不开的。孩子们从小培养起来的劳动能力,将会使他们获益匪浅。——李同学爸爸
当孩子看到原本脏乱的房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后变得干净整洁时,他一定会感到劳动的伟大,也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王同学妈妈
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自己的劳动成果是有价值的,家长及时地给予正面的反馈非常重要。——樊同学妈妈
小孩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叫他学煮饭、煎鸡蛋、收衣服、叠衣服、拖地等等。他现在是五年级学生了,如果我有事几天不回家,他在生活自理方面完全没问题。所以,小学生一定要学做家务,这与他的成长是密切相关的。——徐同学妈妈
反方
A学生
做家务会影响学习
小学生每天都要做一大堆作业,我实在是被作业给打倒了。我认为不应该做家务,因为上学本来就太累,而且家务活又实在是做不了。——龚同学
如果做家务耽误了学习,那还是不要做的好。——徐同学
如果我们一写完作业,父母就让我们扫地、拖地的话,我们连空余的时间都没有了。——何同学
B家长
小学生精力和时间有限
我认为小学生不应该做家务,因为孩子从小到大要学习、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太多太多,而时间却是有限的。人生中要面对像做家务这样繁琐的事情还很多,不需要过早的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做家务这样的琐事上。
现在孩子小小年纪,繁忙的程度不亚于大人,各类补习、培优,已经将她们的时间挤得很满,她们感兴趣的玩乐时间也屈指可数,有多余的时间跟孩子多些心灵的交流,好过逼迫孩子做那些不愿意做的家务。培养情商、挖掘潜力,才是对他们日后走向社会,面对压力最好的帮助。——胡同学妈妈
一味逼孩子去做他不愿做的事情,使孩子产生反感的情绪,结果会适得其反。——李同学妈妈
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是小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在小学生自理能力很差,说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问题。这里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不对,校外活动中找不到学生自理能力的场所,时间不充足等弊端。 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增多,父母出国热,离婚率也程上升趋势,这些问题对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来说都成为不利因素。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呢?
一是在家庭要打消依赖思想。我校少先队大队部近年来提出“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口号以后,各中队通过不同形势与家庭配合进行了检查、督促、评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低年级学生我们要求,起床后自己叠被、穿衣、洗脸、整理书包,自己上学、回家。对中、高年级学生我们要求,在家帮助父母洗衣服、做饭、做菜,同时还要求他们会使用煤气、家电等。通过不断实践,我校的学生对父母依赖的思想和习惯开始逐渐取消,自理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
二是要培养小学生自信心。没有自信心什么事情也做不好。自信心是培养自理能力中占有重要的心理地位。因此,想给学生培养自理能力首先我们要给学生树立自信心。我校少先队大队部对此也提出“在校内找一找自己能做的事”口号。现在,我校学生一到校,即使没有老师的安排,也自觉清扫教室和担当区卫生。还自行操办蓓蕾电视台、黑板报和设计野游活动方案等。此外,玉米种植实验基地也在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自己播种、秋收,每年都获得了大丰收。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了自信心,理解了“只要敢想敢做,世上无难事”的道理。
三是着重培养小学生意志力。要给学生培养自理能力,意志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现在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生活非常幸福。不知什么叫辛苦,他们的意志力很差,一碰到小事也不知所措。去年夏天组织的我校与韩国少年儿童的“长白山探险夏令营”活动中,我校一些学生到了危险的顶峰不知所措,不敢攀登。有些学生出发前父母在三叮嘱不要到危险的顶峰,所性根本就没有上去。但是韩国的少年儿童在领队的鼓励下,克服种种困难爬到了顶峰,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我们通过这次活动吸取了很大教训,更深深意识到在世纪之交,日益严峻的竞争面前,一定要培养我们的后代在任何挑战和竞争面前,都能面对和战胜它的意志力。
还有几个月孩子即将进入小学了,在上小学前他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呢? 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导形式的教育,适合学龄前孩子思维特点及理解接受方式,小学是以课业学习为主导形式的学习,从教育的连续性角度来说,过渡期质变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社会意识和抽象与逻辑思维这两方面的心理品质培养. 一、社会意识的培养.对于孩子来说,社会意识包括: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自制力等,孩子到小学后伴随新的主导活动而可能会面临的骤然上升任务密度、难度,新环境带来的规则量及独立完成要求相应的心理变量.围绕此,过渡期的教育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培养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如理解规则意义,遵守生活、学习中的基本规则等. 2. 培养独立性,如自我意识 独立意识;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 培养任务意识与执行任务的能力,包括成就动机、责任感的培养和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4. 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如对同伴、集体的积极情感,学着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交往技能等. 5. 培养主动性,包括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好奇心,以及保护孩子发现、寻找新的经验的渴望,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活动并主动去实践等. ● 以上各方面,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要重点培养后三个方面. 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来说,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孩子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以及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孩子入小学后伴随新的主导活动的认、读、算等课业要求相应的心理变量.家长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逻辑运演和抽象符号操作等,以及主动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围绕此,过渡期的教育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阅读准备 (1) 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 (2) 加强早期阅读的培养. (3) 培养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 (4) 发展方位与空间知觉. * 幼儿园和家庭培养重点在(1)、(2)方面 2、 数学准备 i. 数量关系的认识(等量关系、传递关系、相对关系、可逆关系、 包含关系). ii. 理解应用题题意,理解解题的方法,在生活中运用简单的数学,编简单的口述应用题等 iii. 萌发注意、发现、探索的兴趣. 家长了解幼小衔接过渡期的主要教育培养内容后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对孩子期望过高.而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实际水平循序渐进的耐心引导、启发、鼓励,不提过高要求或硬逼孩子;二是对孩子过分保护或包办代替,不仅影响孩子独立性责任感的形成,还使孩子事事依赖,自信心降低.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要让孩子有更多地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总之,两种倾向客观上都会加大过渡期的坡度,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明智的家长应该做到“了解孩子、鼓励孩子、支持孩子”.
英盛观察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做完作业后仔细检查;上课时坐姿端正,认真听讲,发言积极,字迹端正整洁,不随意涂改作业本。
生活习惯:饭前洗手;不暴饮暴食;睡前和起床时要洗脸刷牙;不说脏话,尊敬的对待别人。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睡眠起居习惯、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行为习惯等。具体来说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自己叠被子,叠衣服、打扫房间、洗自己的袜子、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讲究卫生也是良好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会帮忙做家事,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一、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表现在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上。家长要让孩子形成明确的时间观念,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做游戏,什么时候看电视,大体上都要有个规定,使孩子“有章可循”。
二、讲卫生也是良好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卫生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有洗手、洗脸、漱口、刷牙、大小便、洗脚、梳头、穿衣等等。在保持好个人卫生的同时,要教育好孩子保持好生活环境卫生,使之符合美的要求。孩子有许多玩具、图书,家长要指导他们完毕,看后放在固定的地点,不得随便乱丢,不能把房间搞的一团糟。在饮食方面,要重视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在这方面,家长要了解孩子身体发育所需各种营养,科学安排孩子的饮食。同时对孩子的饮食要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教育孩子不挑食、偏食、不吃零食、防止暴饮暴食等。养成这些好的习惯,对他的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三、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指导孩子学会自我服务,这是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总是和他们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联系在一起的。现在许多孩子生活习惯不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小在生活自理上缺少锻炼造成的。不少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过于保护,片面强调孩子年龄小,轻视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压抑了孩子对劳动习惯的需要,阻碍了孩子劳动能力的发展,这种爱孩子的方式是不明智的,缺乏主见的。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出发,要求和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自己去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天天碰到又不难做到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孩子能胜任的事,从孩子自我服务劳动开始,让他获得成功,激发他进一步的劳动热情。通过这种细小的活动,可以使孩子及早摆脱成人的照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无论是社生活制度还是自我服务方面的要求,都不能操之过急,要讲究科学性。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要求孩子玩完玩具放会原处,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说:“玩具要回家了,你帮它找找家在哪儿,把它送回家吧!”这就比向孩子提要求效果要好的多。当孩子把玩具收放好以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