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品读席慕容经典文章读后感?

品读席慕容经典文章读后感?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5
  • 发布时间:2024-05-13 16:40:24
记得开始喜欢席慕容,是因为一个朋友跟我背了她的一首诗,初中的时候,好像就有学过她的散文,但是一直没什么印象,甚至最开始听到她的名字时,还肤浅的以为是个男作家,那个朋友背给我听的诗叫《一棵开花的树》这首诗应该有很多人听过,其中最著名的应该要数
内容详情

记得开始喜欢席慕容,是因为一个朋友跟我背了她的一首诗,初中的时候,好像就有学过她的散文,但是一直没什么印象,甚至最开始听到她的名字时,还肤浅的以为是个男作家,那个朋友背给我听的诗叫《一棵开花的树》这首诗应该有很多人听过,其中最著名的应该要数最后一句“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这首诗来自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我以前一向喜欢豪放派的诗,而席慕容的诗是委婉、含蓄、文雅的语言风格。但是她的诗读着让人特别舒服,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美丽清幽的感觉,她喜欢移情于景,她的诗有一种古典的意境,把中国女性柔弱纤细,多愁善感的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笔下的女性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席慕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全名穆伦·席连勃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 ,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她以画画为专业,但却特别热爱写诗,但是她写得很慢很慢,她的第四本诗集《边缘光影》出版时间离第三本诗集出版有十二年之久,“这十二年由于踏上了蒙古高原,初次见原乡的孺慕和悲喜,到接触了草原文化之后的敬畏与不舍,从大兴安岭到天山山麓,从鄂尔多斯荒漠到贝加尔湖,十年的奔波于浮沉,陷入与没顶,可以说是在一种生活里的全神贯注,诗,因此而写得更慢了”这是她对自己写诗慢原因的叙述。

席慕容多用日记体独语低诉展现了恋爱中的女性多变哀伤心灵。席慕容说因为寂寞而写诗,如今,她写诗的心情却已不一样,她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复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席慕容手底之诗,每字每句,清新如荷,虽绽放悄然,却有暗香盈袖。席慕容笔下之情,一离一合,淡雅如歌,可皎似淡月,亦可忧若轻烟。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漏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席慕容是一个如雾般神秘的女子,我对他的理解不深,只是一个很浅的层面,但我真的很喜欢她的这种风格,我不是一位哲人,不会用富有哲理的话来惊醒世人;我也不是诗人,更不会用优美而幽深的文字来拼构华丽的诗篇。我只会以自己的方式,抒写我内心的那一份小小的感动,抒写属于我自己的小小世界。

这首诗的内容可一言以蔽之:“追梦少年轻别离,沧桑中年重故园。”其结构亦一目了然:第一节以隐喻统摄全诗,后两节的具体描写则分别阐释了第一节两句诗的含意。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形象地揭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的“追梦情结”:“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们,不都曾天真地以为梦想总在远方吗?认定了方向,便收拾行囊,义无反顾地闯向那一片未知的天地。第二节诗人具体地再现了当年自己离家追梦的情景:“在绿树百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告别。”

“颠狂少年轻离别,辜负春时节”。家乡的树再怎么浓绿,花再怎样洁白,也总挽留不住一颗年轻的不安分的早已跃跃欲试的心。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是前句的逆过程,写出了存在于每个游子内心深处的“乡愁情结”。年龄渐长,阅世渐深,方明白“此心系故园,情怀追昨天”之理,无奈时光不可倒流,再也无法回到少年烂漫时。

等到“沧桑了二十年后”,蓦然回首 ,才发现“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不由心生“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之感。好不容易入睡。唯有在梦中,“魂魄”方可“夜夜归来”,去亲近那株故园篱前的七里香,于是整个梦境里便有一阵微风拂过,郁香满园。

在诗中,诗人虽未直接点题“七里香”,但处处可见其影踪。故园篱前七里香的“绿树白花”,虽经二十年岁月流光的无情磨洗,依然鲜活如初,宛在眼前。七里香不仅一直盛开在遥远的记忆里,更是永远绽放于游子的心田上。

七里香“满园的郁香”仿佛被赋予了一种神奇的魔力,居然穿破厚重的时空之墙而阵阵袭来,顿时让诗人沉醉迷失于这亦幻亦真的境界里了。七里香的白花、郁香,把后两节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二十年、千万里的时空的裂痕,就这样全被一株小小的七里香抚平了。

扩展资料:

席慕蓉评价

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两大方面,一为对花卉的描述,二为颜色的词汇使用。

在于“花”的描述上,各式各样的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与她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席慕蓉本身具有是画家的身份,在颜色的运用上,自然比较于其他作家贴切,形成她的一种特色。

特色——重覆的句型及问句的使用

席慕蓉的写作笔法擅长运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在句法的经营上,除了着重整体的效果外,也追求词藻的华美。

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浅白的诉说里,很容易看出她的真诚,具有冲澹型散文的特点。

在席慕蓉的作品中‘问句的使用’是一大特色,无论是在文中或文末出现,事实上,她想要表达出的可能是一种模糊、不确定的心态,她不仅在自问同时也在向读者发问。尤其,当席慕蓉在使用问句时,通常不会只使用一次,常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运用,连接而下,营造出一股沉重的气氛将全文笼罩。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