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反应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
祖上曾盛极一时、如今家道中落的前清翰林白家六**白流苏嫁给当时上海滩数一数二的暴发户唐家的少爷唐一元,唐老爷骨子里根本看不起白家因循守旧、死要面
子的做派,唐一元婚后依然游手好闲、拈花惹草,白流苏奔波于两家的同时,还要应对丈夫的风流新闻,心力交瘁。
经历夫妻冷战、一元纳妾、腹的孩也意外流产、协议回娘家、家人算计、**、离婚等等,流苏深感寒心。
偶遇印尼富商范天和的私生子范柳原,白流苏的种种表现令范柳原莫名心动。对白流苏念念不忘,于是俩人间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倾城之恋》
这是在这篇文章甚至说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仿佛有无尽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情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爱情呢?也许爱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
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择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必须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给了她美妙的**,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 也许或者说一定,他曾经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新鲜过后,各拍两散,责任不需要,爱情只是调剂,而流苏也自然知道这一点, “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这场关于这个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她们。 战争带来的是残缺,可为流苏和柳原带来的却是一场“圆满”。偶然的倾城,让他们抛却了所有,让他们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责任。战争让人变得真实。死亡下,忽然感觉瞬间的变化即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因为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喜欢小说中的一段话:“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在一瞬间,让时间成为永恒。这一刻交织的情感该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这可以叫**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悲凉。假如没有战争,两人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真心。他们会按自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看似丰盛,却是苍白悲哀。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一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体味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
我在一朋友空间看到她写的观后感觉得特别好,帮你**过来:看完了电视剧《倾城之恋》,想写点字。
没看过黄觉,也不认识陈数。去超市买东西,看到了有碟片的广告,图上有黄觉,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倾城之恋-这四个字吧。最爱的张爱玲的最爱的这一篇,出了电视剧,很想看一看。以前看过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半生缘,等等,有**的,有电视的,看过就忘了,没什么印象,总觉得辜负了张先生的文字。唯一觉得有点韵味的是黎明和吴倩莲的**《半生缘》,也只是觉得有一点点韵味,也许是**受时间的限制,没办法演完十八年吧。
在网上找到了倾城之恋,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说看完,也是很抱歉的匆匆看了一遍。
初见白流苏,她正和徐太太一起去照相馆,要和唐公子照结婚照。拒绝徐太太送衣服的好意,拒绝唐公子吃饭的邀请,有点点失望,书里的流苏不是这样呆板的。再看到范柳原,竟然是个和黑帮扯在一起的流浪汉。两个人,毫无交集。我以为,又是一部糟蹋原著,胡乱改编的闹剧,差点放弃。
舍不得的是,总想看看有什么人,能够演绎张先生笔下的角色,还有坚持的另一半原因,是演员。陈数,很精致,至少有三十年代的韵味;是黄觉,很男人味,就当是娱乐看着玩吧。
开始的剧情完全是编剧加出来的,原著里没有的。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个人两条线,是为了交代两人人的背景、个性。我想说,这个编剧改得很好。熟悉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文字里,较少的交代故事情节,多半的是主人公的内心描写,或与他人的对手描写,字字珠玑,一针见血,看文字,有比看电视更多的深入。但是转化成电视,也许就嫌情节单薄了些,编剧的改编不但合理,一路看下来,最好的就是秉承了张先生的味道,连对白都是张氏的风格,我很喜欢。
看到十七集左右,白流苏和范柳原,碰面了。说实话,前面的剧情,是跳着看的。合理归合理,改编得很好,但是,还是爱看两个人的戏。
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是流苏在车子前,让范柳原有了惊鸿一瞥的感觉,第二次见面,范柳原拉了流苏坐的三轮车,还跟踪流苏进了咖啡馆,试着搭讪起来,第三次见面,全城**的时候,救了流苏跟妹妹。接下来,才是原著里的相亲。
陈数跟黄觉,先看着,一个美丽,高贵,大方,矜持,一个性感,帅气,有魅力,玩世不恭,不十分像原著里的白流苏跟范柳原。原著里的白流苏,家境更为破落,母亲没有这么有能力,哥哥嫂子更为无情,与妹妹的关系也没有这么亲密,夫家也没有这么近情理,处境更为艰难,她的个性是带点传统,有稍点土气,一点点坚强、反叛也是逼不得已强撑的,更为精打细算,更加市井气。书里的范柳原也比电视剧里的更玩世不恭,更放浪,很怕承担责任。他的惧怕婚姻,是家庭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忘情不了前女友,害怕伤害,而不敢于去涉及婚姻。电视剧里的安排很不同于原著,但更人性化、大众化了些。
看张先生的小说,好是好,看完了,总觉得有团闷气氤氲在胸口,化不开去。她总是把男女之爱看得那么清楚,写得那么淋漓尽致。两个人的相爱,总是有原因,总是有理由,总是有不得已,总有所图。像白流苏跟范柳原,一个是没有办法,无处容身,在青春将逝的最后时刻,用尽全力,工于心计,想有个人生最好的结局,一个是从小没有家庭之爱的,想爱人又放不开的,惧怕婚姻跟家庭的私生子,不愿意承担责任,恰恰是不要结局的人。两个人,互相爱慕,又不愿意承认,跟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白流苏认了范柳原是自己最后的救命稻草,是饭碗,范柳原认了白流苏是自己暂时喜欢的想在一起的情人,两个人自己都很迷糊或者是很清醒但不愿意承认,原来是有真爱的那一刻。两个人斗智斗勇,最后输的是白流苏,或者说是输给了现实,女人输给了男人,她妥协了,成为了范柳原的情人。
书里的白流苏跟范柳原都陷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过着小日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想的是自己小小的命运。陈数版的白流苏,不但坚强,有智慧,有勇气,还有爱国的热忱,黄觉版的范柳原也很爱国,还很有责任感,做不了婚姻的承诺,是忘不了前女友,是个专情的人,风情而不放浪。不像书里的范柳原,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
以前就有同时代或者是后来的学者,批评张先生的作品是在小个人的环境里写作,与时代的大风大浪背离,没有进步的元素。我虽然不很赞同,但这些评论也是事实。小说几乎都是写的小个人,极少的关注时代背景,极少的关注国家命运。但是每种作品都有存在的价值,我最爱的,还是张先生。
扯远了啊
只是这个电视剧,给了原著中白流苏跟范柳原不同的一些鲜活的东西,欣赏电视剧更能接受吧。少了点张先生笔下的很现实的,太功利的男女关系,多了些温情,多了些时代感跟热情。一些小人物,搞笑的徐先生,徐太太,邱律师,房客吴先生,船上偶遇的某先生,小气的相亲先生,很有亮点,很出彩,很有意思。
看戏很多,有时候都很纳闷,导演怎么选的演员,两个人根本不来电嘛。陈数和黄觉的对手戏,很精彩,两个人有火花。特别是看到二十五集,范柳原让徐先生徐太太想法把白流苏带到了香港,这下跟原著就如出一辙,原滋原味了。
两个人摸索着前进,你进我退的,看看都觉得他们之间有磁铁,看得我心都跳了好几回。演得真不错。
看完了电视,搜到一篇讲陈数说演了白流苏很高兴,但是又很害怕被比较,被书迷骂,因为要演绎这个角色很不容易。
我想说的是,电视剧里的景致,服装,发型,感觉都很到位,两个人的对手戏也很成功。对白也很张爱玲。陈数唱的片尾曲也很好听。张迷们可以看一看。
重温:张爱玲<<倾城之恋>>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倾城之恋》的结尾。胡琴作为道具,只给人又单调又老套落伍的印象。像《围城》的结尾,那口总是落后当前时间的老钟的铛铛报时声也在读者情怀里敲出绵绵如絮的惆怅。
小说中间还有一段提及胡琴的。流苏依着四爷胡琴那抑扬顿挫的调子,不由得偏着头,微微飞了个眼风,做了个手势。她对镜子这一表演,那胡琴听上去便不是胡琴,而是笙箫琴瑟奏着幽沉的庙堂舞曲。她向左走了几步,又向右走了几步,她走一步路都仿佛是合着失了传的古代音乐的节拍。
这一段,让人感觉张爱玲留下来的小说会否也算民国年代失传大户人家传统女子那美丽苍凉的一种手势。
一对守旧的男女,虽然有难能可贵的爱情,因为太自私精明算计的缘故,不太可能走向婚姻的,却因为城池塌坍的战争成全了那段恋情。男男女女,弯弯绕绕的精明与机心,何等华丽的罗愁绮恨,因为生死苦难的危机关头,倒成全了他们,成全他们不再变得自我保护精于算计,精于打算环境,而难能安实走进平常的婚姻。柳原也不再在流苏耳边说俏皮话了,他留着说给别的女人听。他将流苏当自家的女人看待。
战乱时期,香港沦陷的日子,他们讲究不起来。每日去菜场买菜,过紧紧巴巴的油盐日子。是在一位落难的访客来临,柳原才突然介绍说,他娶了流苏作太太呢。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个人主义的罗愁绮恨都成了奢华。战争前那一晚夜半有关月亮话题的爱情表白,美则美已,却在明亮的天空下恍然似梦。可是在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当口,流苏反而懊悔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个的子弹打不中他,还许打中她。这才是平实又皮实的忘我的牵挂。
《倾城之恋》于一九四三年九月完成,介绍都说是张爱玲二十五岁前高峰期的作品。她最优秀的作品,都在二十五岁前写完了。这个天才女子,小说里处处闪烁着她最喜爱的旧时小说《红楼梦》、《海上花》的影子。她的人生,比之其小说还要成为传奇。
《倾城之恋》写在与胡兰成认识之前。《倾城之恋》里乱世浪子范柳原没抛却白流苏,乱世成全了一对平凡夫妻。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乱世没有成全她。乱世里的浪子胡兰成是个特别不堪的旧时文人,倒显出张爱玲分外的豪侠丈义。张爱玲与胡的信简只短短的几句便已作结。她在解放初期的出走香港后到美国,也显出她的英明。她后来虽没有太多的小说问世,可也有不少学术上的成就。她与美国作家赖雅成婚,也是尽到为人妇的责任,用稿费担当赖雅的健康并贴补家用。在外旅居的日子,她也尝够了艰难困苦,然而总有担当。也总有著作与作品影视改编费用。时至近年,还有《色戒》拍得走红。
胡兰成的书,却仍然要得益于他与张爱玲的故事。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而白公馆无疑属于守旧的那一派,“他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个安稳于是两人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
在连续的试探之后,流苏没有寻到半点进展,索性有些气急败坏,遂恼了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完了!还绕得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接着更是赌气狠下心来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这次又加上了“*荡”的恶名。可见她不惜为争取婚姻冒了极大的险。此时,心迹更是表露无疑,思忖再寻个职业,也怕自贬了身价,被柳原瞧不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权衡的结果是:“无论如何得忍些时”。这是在和自己打赌。她并不见得有多大胜算的把握。如果柳原还再来找她,就算赢了一步,这是她此时的底线。果然,过了些时日,香港来了电报。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也将自己放开了些,同他上了床,虽然不见得是主动,但也并没有拒绝。然而,此时,“他们还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两个世界的人”。
人说“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许这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只是一个生长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离了婚,在一个特定的机会下结识了范柳原。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话:“在日常世界里,他们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只喜欢他用更优厚的条件前来议和。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也有人说,范柳原同白流苏调情不过是为了男人的征服欲,因为她善于低头,容易掌控。这种说法是立不住脚的。凭范柳原的经验,玩弄女人于掌骨之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他从来不缺少女人。萨黑荑妮就是一例。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在长久的游戏中早将生活堪破。烟花虽然极尽绚烂,总是稍纵即逝的,随后是更广阔的岑寂。他渴望安稳,渴望实在的温暖。这是他的理想,尽管此时并不切近。因此,他可以不在乎流苏的过去,不在乎她是否完美,单只看到她“善于低头”。
后来战争爆发,打破了浮在日常生活中表面的东西,成就了他们的感情。
那场战事催化了结果的到来。“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此时,她终于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间,他们达到了某种契合。“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最感动的是最后他们默默握着彼此的手的那夜,刹那间的了解和感动也够他们一起生活十年八年。这样的结局,即便是合,温暖之外更多的是荒凉。
末一段中张爱玲说: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语把它们留给别的女人,这是好现象,说明在他眼里已经把她当作自己人,名正言顺的妻子。如此怅然的结局不无对爱情的挪揄嘲讽。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