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27
  • 发布时间:2024-02-19 03:10:03
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
内容详情

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

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