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莲的悲剧,不光是那个特殊的时代,同样也能够影射在现代生活中的女人身上.
每一个女人,无论他的外表是多么的冷漠无情而她的内心是无比的软弱,女人都希望有一个男人会一直的关爱她,肆意的吵闹撒娇无非就是希望多得到一点关怀和理解.在<妻妾成群>中,那么特殊的环境,四个女人围绕着一个男人,感情又何所在呢!男人想得到一个女人,就像买一件新的衣服一样容易,这无非是女人最大的可悲.
同时男人也是最为可悲的,他因为有钱可以用钱换取任何只要他看的上的女人,而得来的只有他们的身体,而那心的融合却永远都不能够得到.
所以<妻妾成群>反映的不单单是反映了颂莲的悲剧,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悲剧,在红灯笼中照耀下的大宅门里,每个女人的心都在恐惧着,为了保护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自然会有出现一些女人与女人之间因嫉妒而起的战争.
但是尽管这样.最为可怜的人还是那个男人,最后将孤独的走完一生,没有一个女人能够同他同甘共苦.
编者按:《妻妾成群》是作家苏童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曾被改编成多部影视作品,由张艺谋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其中之一。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篇《妻妾成群》女性意识的悲剧。
《妻妾成群》是作家苏童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作品通过描写一个?受过新时代教育?的女学生颂莲,嫁入到高墙深院秩序井然的封建家族陈府,最终又在?妻妾成群?明争暗斗中走向精神崩溃的悲惨命运,艺术化地再现了中国封建礼教吞噬人性的恐怖景象。《妻妾成群》曾被改编成多部影视作品,由张艺谋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其中之一。
《妻妾成群》的时代背景是中国1920年代北洋军阀混战至第一次国共内战前夕之间的几年。19岁的颂莲,在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被迫嫁给某富有人家陈姓家族作四太太,如同家族中的第四个女主人。刚嫁进这个富有的大宅院时,她受着有如王室的待遇,接受舒适的锤脚,当她的丈夫,大宅院的主人,夜晚留宿她的房间时,门前便会挂着红灯笼。然而,颂莲很快的发现,并非所有的太太们都能接受到同样的奢华待遇。事实上,是主人每天决定要在哪一个太太的房间过夜,在哪个房间前点灯笼,享受脚底**,让这位太太决定餐点,让她得到仆人们的尊敬与服侍。这里的竞争不断,四位妻子不断去争夺丈夫对自己的注意和感情。
苏童以冷静近乎白描的手笔为读者绘出了一个极度可悲的女性生存世界。她们是一群卑微而又可怜的人物,她们的命运如风中之烛、水中之萍,时时都有被吞噬、被淹没的危险。封建礼教、男权主义的压迫,是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极其重要的和不可推卸的因素。但是,女性自身的问题也同样不能被忽略。某些时候,对女性的伤害已经不仅仅是社会问题、传统问题,而是人本身、女性自身的问题。
在《妻妾成群》中,苏童抓住了一个很深刻的主题:女性在认同男性文化后彼此伤害对方的现实,于是女人的结局越是凄惨,越是悲凉,越是强烈地撞击着读者心灵。这些女人们,不管是妻妾、是**还是情妇,他们都带有强烈的人身依附意识,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依附意识使女性处于无可选择的境地。而被依附主体?男性一时的好恶,往往使女性面临失去依附的危机。
刚刚出场的颂莲很快吸引了我的注意,她在那个深家大院里是一个别样的存在。她之前接受了当时对于女性而言近乎可以说最先进的教育,激进愤慨,似乎应当拥有至少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与人生。天有不测风云,她流落到了陈家,做了四太太。
她的?受过教育?并没有为自己的生存境地有过一丝一毫的帮助。相反,在这样的院子里,她的活力恰恰成为她最大的绊脚石。如果说她就此堕落,深陷。那至多算是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还不至于成为悲剧。但她的悲剧之处正是在于她身处这样的环境,却并没有完全丧失掉自己的女性意识,并没有丧失掉自己一直的追求。于是,在这深宅大院里,她注定与众不同。
她一面执着的追求着希冀中的爱情,另一面却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这样的挣扎与矛盾,将她推进了死亡的深渊。而在宴会中男性主人对她?不守规矩?的厌弃与不满则成为她走进那口井的导火索。
与其说那口井在吸引着颂莲不如说是颂莲离那口井越来越近,当她终于看到自己中意的人时,她放下自己的清高与固执,企图去不顾一切的追求那份感情。但这样的追求注定只是飞蛾扑火,毫无成功的可能。
压抑的生活就这样一点一点的侵蚀着颂莲,但她却还是顽强的保留着自己的本真,于是,她的出路只剩下了一条?死亡。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像颂莲这样的女性不在少数。即使是接受了教育,他们看到了希望,但却又在看过希望之后被丢进新一轮的绝望。于是,她们抗争。但这样的抗争注定是失败,在经历这样的抗争与失败后,在亲看到自己以往的追求幻灭之后,她们自己要么不堪重负非死既疯,要么抛开自己一切的信仰在深宅大院中苟且偷生,过上自己曾经最看不上眼的生活。
这样的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每天都会上演,于是,我们唏嘘感慨,似乎在埋怨着主人公的意志力不够坚定。我们不知道的是,她已经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做出最大努力后却还是不能改变现状甚至是越来越糟糕,她们怎么能不绝望,怎么能继续活在这世上,如蝼蚁般,仿佛那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忠。
那许许多多的颂莲经历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却也遭受着女性意识觉醒后却无生存土壤的悲剧,无力回天。
2018年8月24日
作者:刘若凡
公众号:三十六摄氏度
童的成名作当推1987年发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从那时起,苏童被批评
界看成“先锋派”(或“后新潮”)的主将。1989年以后“苏童的风格有所变化,从形
式退回到故事,尝试以老式方法叙述一些老式故事,《妻妾成群》则是典型代表作。准
确他说,《妻妾成群》并不能反映苏童作为“先锋派”的面目。这篇小说已经带有回归
传统的意向,甚至不少人把这篇小说推为“新写实”的代表作。在这里选择这篇小说作
为“先锋派”的代表作,主要是因为这篇小说影响甚大,也标志着苏童叙事风格走向成
熟。况且这篇看上去古典味十足的小说,也显示了非常现代的叙事方法;它强调语言感
觉和叙事句法,依然未脱****外衣,因此,它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也恰如其
分,
这篇小说讲述一个女性遭受的婚姻悲剧的故事。与“五·四”时期大多“新青年”
相反,颂莲这个“新女性”却走进一个旧家庭,她几乎是自觉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
她的干练坚决成为她走向绝望之路的原动力。显然,苏童赋予这个女性过多的女人味,
她谙**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和勾心斗角,甚至以“床上的机敏”博取陈佐千的欢心。然
而,她清纯的气质和直率的品性终究挽救不了一个小妄的命运。
小说几乎没有关于陈佐千的详尽描写,这个热衷子纳妄的旧式男人,看上去有点像
西门庆,他以对床弟的热情来掩盖已经颓败和虚空的生活。在整个故事中,他是一个至
高无上而又苍白空洞的背景,以至于在张艺谋改编的影片中,陈佐千只剩下一个凝重而
模糊的背影。飞浦似乎带来某种生机,在他英俊潇洒的外表掩盖下,却是对女人的惧
怕,对于这个家族的人来说,对于这种旧式腐朽的生活来说,飞浦又是一个断然的否
定。苏童不仅写出父权制社会中妇女的悲剧命运,而且写出了父权制历史必然崩溃的劫
难。尽管那口井的象征意义有些勉强,然而,那种阴郁的背景无声无息吞噬鲜亮的生活
希望,陈旧的生活气数已尽。
苏童显然不是在重复讲述封建婚姻悲剧的故事,对于苏童的叙事来说,“故事”似
乎并不特别重要,主题甚至也无须深究。这个并不新颖别致的故事,却能给人以特别深
刻的印象,就在于苏童富有韵味的叙事,那种纯净透明的语言感觉;那些刻划得异常鲜
明的故事情境;那种温馨而感伤的气息、显然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家》、《春》、
《秋》和《红搂梦》,甚至《金瓶梅》的影子;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把玩观照,多少还可
见中国旧式文人的传统态度。这些使得苏童的叙事既具有历史颓废主义的手笔,却也深
藏着文化韵涵。
某种意义上,这篇小说表达了苏童乃至一代青年作家奇怪的历史观。即把“性”看
作历史的根源和动力。由于“性”的紊乱,家族乃至历史破败的命运不可逃脱。除佐千
作为一种古旧文化的历史记忆,他试困从年轻女性身上获得生殖力(生命力),他的企
图的失败不过象征性地表示古旧的中国历史已经彻底丧失了延续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
上,这篇小说无意中写出一种历史颓败的情境,一种文化失败的历史命运。
苏童尤为擅长刻划女性形象,“红颜薄命”的古训,在苏童手里特别富有韵味。在
他看来,也许“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那些女性优雅明净,任性而薄命,
浑身散发着感伤的诗意。不过,苏童笔下的女性也因此给人以雷同之感。她们有类似的
心性,同样的命运。很显然,《妻妄成群》的结尾有些勉强,似乎有意营造悲剧性的结
局,苏童的那些女性的命运早已被先验地注定了。
苏童的叙事优雅从容,纯净如水,《妻妾成群》尤见他的这一特色。平实写来却意
韵横生;着笔清雅而富有江南情调;这应归结于苏童把叙事与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对
于自己的优雅一路的风格,苏童颇有疑虑;北方作家讥之曰“脂粉气”、“女性味”。
近年来,苏童加大“凶猛”一类的原料,多讲土匪、复仇之类的故事。不管如何,苏童
天赋甚高,悟性极好,且能知已知彼,虽已被戴上“高产作家”的帽子,然前途尚不可
**。
前几天看了一篇曹保平导演的采访,其中的观点让我对第五代导演依赖小说改编的作品产生兴趣,想要从中印证,于是读了苏童的原著《妻妾成群》并重看《大红灯笼高高挂》。针对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产生一些想法。
**对主角颂莲做了性格上的修改,如果就时代性的角度是更适合现代人去理解的。原著中颂莲是自己在做工与嫁人之间选择了嫁人,她没有**里那么独立觉强,反而是更像其他几位太太一样默认了女人依附男人生存。诚然书中的描绘更符合历史,更加可悲,但**的修改使得颂莲在性格上更接近现代女性,也就更容易共情。毕竟那些封建糟粕很大程度上已经是过去,完全**的批判意义不大。
编剧与导演,主要是编剧还是体现出了专业的能力。前两场戏的处理可以说是完成的很优秀。本片完全围绕颂莲展开,所以第一场戏便是一镜的开放式构图,专注与颂莲的内心。第二场戏出现迎亲的轿子,观众自然理所当然的承接上文,以为颂莲要嫁去了。颂莲却一副学生模样从旁走出,满头汗水,拎着行李一副倔强样子。单单这场戏,她的性格就算是立住了。
但是细节的细腻、真实还是原著更胜一筹。在颂莲与雁儿的第一次见面中,**的修改是将雁儿简单化处理,崛起的追求与老爷的关系。雁儿心中不忿,所以牵连着对颂莲态度恶劣。而原著中则将雁儿的性格处理的更立体,出场时带着一点在大户人家做丫鬟的骄傲心态,以为颂莲是穷亲戚。得知对方是四太太后,自然是怯懦的。而与老爷的关系,则只有淡淡点了几笔。这样比较内敛的戏剧冲突更高级。不过雁儿的死,**处理的干净利索,比较起来是书里死的莫名其妙了。
影片所贯穿的点灯锤脚在书中并不突出,属于**改的好的地方,氛围感很强。这就是印证了曹保平导演的观点,所谓北电没有叙事传统,更追求表现形式、象征意义上的艺术价值。老爷在**中故意淡化的处理亦然,他成为了男权的象征。原著中对老爷有更多塑造,那种方式更好不太好比较,因为毕竟**时长有限,但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原著的方式。
有改得好自然就有改的不好的地方。比如颂莲与老爷第一次同房后,老爷被三太太唤走。导演为了追求形式感,让颂莲端着灯在镜前哭。这里给出的情感太直白了,还不如在全景,颂莲在老爷走后坐起来那里停住,给出情感上的留白。
张艺谋导演在画面上确实有功力。冷色调,黑红配色,众多全景烘托人在环境中的渺小。尤其结局时,“人便是鬼,鬼便是人,只差了一口气”呼应着疯了的颂莲在“鬼里鬼气”的院子里游荡。
**用拜见几位太太的情节集中交代了很多书中的信息,符合**的时空关系。但有一处细节照搬的不太好。原著里老爷是全程陪伴的,颂莲被大太太给了脸色,于是向老爷撒娇“她有一百岁了吧,这么老啊。”而**里则单纯的是说给仆人听,愤愤不平,就不是那么自然,显得性格过于乖张。
三太太屋里的脸谱、戏服装饰形式感过强了,不像人住的地方。这个人物几乎是完全和原著一样的,甚至比主角还讨人喜欢,她其实也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内心的不满。三太太喊颂莲打麻将那场戏的处理比书里高明,一石多鸟的承接了很多重要信息。只有一点不好的地方是导演接着留声机里的戏腔对应颂莲发现三太太偷情时内心的慌张,未免有些刻意了。而三太太最终灭亡的命运被改的反抗意味更强,只不过与颂莲耍酒疯做联系就有些狗血了。
实际上这里是影片大改的地方。原著中既没有颂莲假怀孕,也没有醉酒后的泄密。我认为原著的处理更优秀。不需要这么可以的戏剧冲突,而是颂莲这个角色始终存在着对死亡气息的恐惧,这种氛围处理得好是很妙的。
原著里,井也好,下雨也好,总之是阴冷冷的把女人与水做了意象上的联系,联想起来确实恐惧氛围很强。而**改成了将女性束之高阁的上吊了,也有追求字面上象征意义的嫌疑,束之高阁有着弃之不用的意思。
最差的地方是关于大少爷。原著中大少爷这个形象是很立体的,与颂莲之间的感情也很丰富。而**单单提炼出的两场戏,简单的将两人的感情处理成某种命运的不公。尤其第一场戏,感情莫名的满,一个孤单的女性寂寞也就罢了,大少爷实在没有理由与铺垫表现出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