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里,要考上大学本科并不难。我们以2018年的数据为例子,这一年参加秋季高考的学生,根据考试院统计是4.34万人(考试院只统计到261分,但这已经是极低分了,基本不会再低),公布的本科控分线是401分,上海考到401分以上的是35669人,也就是说,上海秋季高考的本科率达到了82.1%,这仅仅是秋考,春考也已经录取了一批学生,加上出国等等,上海高中生最后能读本科的比例是比较高的。
一届上海学生,大概有一半左右可以读国内本科。
这里不考虑出国的情况,所以我写的是国内本科。
那么,过了综评自招线的14497人,按照这个比例来算,就只有18.3%了。
在上海要考上一所还不错的大学,甚至是许多学生不太看得起的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需要进入全市前20%。
是的你没看错,这里还没写上大,东华这种家长成天在外面说“不好”的大学,比它们还要低一档的大学,都要全市前20%才能进,当然,这里是计算了全市一届所有的学生人数。
最终录取交大复旦(不含医学院)的,大约是1200人左右,那么占这届学生的大约1.5%,所以那些说上海学生上交大复旦很容易的,只能说是很无知了,在上海要上交大复旦那也是百里挑一的。
利:
1.独立照料自己生活的能力。(但是,刚开头很难哦~~晒被子拉,否则晚上睡觉会痒痒。洗衣服啦,冬天都是冷水。取邮件,快递啦。。。等等。。。)
2.外地大学的分数会相对低一点。(这是和上海同等水平的大学比。就好像北京人考北京的好大学要比外面分数高。)我有个老师是武汉大学毕业的,很聪明。他当时就说,男孩子如果自理能力还过得去,不妨去外面读大学。外面的好大学比上海的一些大学好多了。而且一个人在外面培养独立能力也不错。
弊:
1.和家里人分开。刚入大学,可能比较寂寞吧。我就算是在上海读大学,住校的时候还是觉得很寂寞,周围的人也不会想家里人那样关心你了。感觉自己不是焦点,有点小失落。到了外地读书,可能这方面更加严重一点吧。而且会很想家的。
2.老师上课听不懂。老师可能有口音。只是可能,大多数老师普通话还是过关的。
3.和同学相处。可能五方杂处的大学,会要求你有足够的宽容。不同地方审美、习惯不同。比如,北方的同学可能比较豪爽,但是做事情也比较粗,说话在我听起来凶凶的,刚开始我很不习惯。南方的同学比较客气,但是很多事情不够仗义,说话不明确,处起来吧比较累。如果去外地读书,那么可能你就是那里的小众。(可能一个院,同样来自上海的,也就个位数。)
4,就业上,可能影响不大。你还是可以在寒暑假回来实习和工作的。
5,有些证件问题,或者复杂的问题都要自己搞定。银行存取钱拉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