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张爱玲小说选——半生缘》、林语堂散文《生活的艺术》、戏剧《雷雨》的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选——半生缘》、林语堂散文《生活的艺术》、戏剧《雷雨》的读后感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5
  • 发布时间:2024-05-12 20:45:11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其实,生活于我无意义,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最为重要。应该说,这种感受得益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
内容详情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其实,生活于我无意义,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最为重要。应该说,这种感受得益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书。

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显而易见,快乐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感受,如影随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过度地追求名利,来自于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来自于以有限的生命去穷究那无穷的未知,来自于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来自于太多的理智,.....。既然我们知道快乐和痛苦是难以分开的,我们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也应该以旷达的态度对待痛苦,更主要的是应该聪明地避开和放弃痛苦。在这个意义上,放弃往往比占有更重要。

放弃是智者的选择。放弃也是最艰难的选择。树木放弃了枯黄的叶子才有来年的新绿,这是大自然的放弃;古人“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这是圣人对利欲的放弃;庄子说:“处其实,不居其华”,“为善,不近名”,这是大智慧者的放弃。从古至今“绝利易,绝名心难”,对此,林先生感叹到:“有修养的人士也只能避免利的诱惑,只有最伟大的人物才能逃避名的诱惑。”那么,放弃了虚名浮利就能得到快乐么?苏东坡认为“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所谓虚名浮利是指超出人生活必须之外的表面之物,俗话说,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在林先生看来,快乐生活应该是一种悠闲的生活,过度地追求名利,只会为名利所累。他说:“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 我们不是智者,我们无法放弃我们已经得到的一切,但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应该放弃的,譬如:一文不值的面子,讨厌的人情事故,没有爱的婚姻,对子女过分的关爱,不想读的名著,不想吃的食品,不想交往的朋友,不想去的宴会......等等。

放弃了生活中的一切羁畔和痛苦,我们才有自由可言,才有悠闲可言,而在自由和悠闲中能感受到快乐的是我们的情感。依林先生的观点:人类一切快乐都发自动物性的快乐,即属于感觉的快乐。这种感觉源自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少些理智多些情感,即率性而为,真情流露。不难想象,如果这世界没有情和爱,即便我们拥有财富,即便我们享受着自由和阳光,悠闲的生活着,我们也不可能感受到快乐,因为这个世界只会是一个毫无生气的,死寂的世界。因此,林先生说:“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这种东西给我们以内心的温暖和活力,使我们能怀恋地去对付人生。”我们只有将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毫无阻碍地尽情释放出来,去拥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去读喜欢读的一本书,去品味爱吃的美食......,毫无疑问,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有人会说,我们整天在“为稻梁谋”,除了烦恼,何来这种闲情逸致呢?在林先生看来,这种闲情逸致恰恰更多地为穷人所拥有,他说:享受悠闲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要便宜得多。只要我们丢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旧思想,不要效法“进亦忧,退亦忧”的先贤,过好今天,不想明天,快乐将会随之而来。

林先生《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自暴自弃的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能使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对于消弭名利纷争,走向社会和谐不无现实意义。

**[不能没有你]的观后感

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温婉、凄迷的旧上海。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三人同在一个纺织厂工作,曼桢个性温柔坚强,叔惠开朗活泼,在相处中,曼桢与温和敦厚的世钧相爱了。曼桢的姐姐曼璐为照料全家老小7人,十七岁时离开初恋情人豫谨开始了**生涯,但家人并不能真正理解曼璐,认为她丢尽了家人颜面。如今曼璐年华老去,为了后半生有所依靠,决定嫁一个靠得住的人,这个人就是祝鸿才。从此,维护“祝太太”这个名分成了她最重要的生活支柱。

世钧与曼桢的爱情也受到了世钧母亲的极力反对。沈母一直希望世钧能与青梅竹马的南京名门石家**石翠芝结合,不料与世钧同来南京的叔惠却与石翠芝相爱,但由于石母的门第之见,叔惠伤心之余出国留学!婚后的祝鸿才原形毕露,花天酒地,曼璐为保住名分,决定生一个孩子来留住祝鸿才,然而以往的多次堕胎使她有心无力,觉察到丈夫看上了妹妹曼桢后,曼璐策划出一条姐妹共伺一夫的毒计。懦弱的顾母默许了曼璐的做法,趁世钧回南京之际,祝鸿才**了曼桢。

从南京回来的世钧从顾母处听说曼桢嫁给了豫谨,郁闷中接受了与石翠芝的婚姻,而备受**的曼桢在生下一个男孩后终于逃离祝公馆,去了一个小地方教书。曼璐积郁成病,不久于人世,曼桢为照顾亲生骨肉又回到祝鸿才身边,和平生最痛恨的男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十八年一晃而过,世钧与曼桢又在上海重逢,然而世事沧桑,二人恍若隔世,都知道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人生就是如此。

求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对蔓璐这个人物的评价和理解

《不能没有你》观后感

97年,由黎明、吴倩莲、梅艳芳、葛优、王志文等一批红星压阵的《半生缘》委实出了一阵风头。这是导演许鞍华两年来市场成绩最好的一部影片,并且各个层面的评价均为不俗。先来介绍一下这位香港**级的导演,许鞍华很有自己的风格,经常以提示人生的苍凉为主题,他不太喜欢缠缠绵绵、萎靡不振的情调,即使是名著,消极的东西也是他所不屑的。好在原著张爱玲的《十八春》故事够曲折,为许鞍华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婉约情爱到悲壮人生,**的展述很有一番深沉的味道。《半生缘》的故事中心是曼贞和曼璐两姐妹的命运。曼璐早年是上海**,为维持一家人生活嫁给了小混混祝洪才。曼贞经好友叔惠介绍认识了富家子弟世钧,但世钧家嫌曼贞的姐姐作过**有辱门风,力阻两人结合。同时,曼璐为笼络丈夫,居然设下圈套,让妹妹代替自己给祝家生儿子。每个人的经历虽然不是轰轰烈烈,也算是波澜跌宕。主人公的爱情是否被命运之神牵在了一起?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这一切的一切,答案都在这部写尽世事人生的《半生缘》里,还是让我们一同走入许鞍华和张爱玲营造的世界里去吧。

这部影片总长度有近120分钟,不知怎么的,我感觉看完后心里总有点沉甸甸。对于用小说名著改编的**,很多人都有一种偏见。认为无论导演功底再好,也无法体现小说的原滋原味。因为文字可以给予读者无穷无尽遐想的空间,而**则不然,它的人物、空间都是相对固定的,是靠镜头、灯光和演员演技来营造人为的意境。《半生缘》是个例外,许鞍华对张爱玲的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经过了自己的分析和创造。其实,原著《十八春》的结局还有一道光明的尾巴。男女主人公走过18年曲折的情路后,虽然各有家庭,但还是一同去参加国家刚解放时东北的建设,化哀怨为淡泊。小说变成了**后,许鞍华毫不留情的将之一刀斩断,让这个悲伤的故事彻底以宿命的结局完成苍凉的主题。某些评论家认为,这种处理方法反而遵从了张爱玲一贯的写作风格。

《半生缘》讲述的是一个复杂的感情故事,作者写的本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千千万万滚滚红尘中的儿女们都可能遭遇的故事。世钧与曼桢相爱得平淡无奇,即使不是屡遭变故,日后也不会有激越的火花。这种相爱其实很大部分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但是在一个黯淡的缺乏鼓舞的年代里,爱情又是唯一可以体味可以珍藏的东西。曾经是最好的,曾经有过真爱,但终归于平淡,只有在重逢的瞬间,才悔恨起错过一生的最爱。人生的苍凉不在于过程,而在于回首的刹那。爱情就象水晶瓶里的名贵香水,完美而易逝。假使十几年后,世钧离开他并不爱的太太去和刚刚挣脱了一场悲剧婚姻的曼桢结合,在情节上是圆满了,但当残缺的完美变成圆满的缺憾时,正如断臂的维纳斯被装上蹩脚的假肢,虚假的完整实际上是对其本质的损害。因为本来就没有人能回到过去的时光,只能追忆逝水年华。

谈完了爱情,我们换个角度,就影片本身来说,从头至尾都是采用暖色调,所以在视觉上首先建立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其次,导演很少采用宽阔的取景空间,阁楼、车厢、走道等,狭小的取景造就了自始至终的被困压的感觉。这一点正包容了故事中人物的所有特征:纷乱中的平静,没有准确目标的循规蹈矩,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的灰色心绪。在这样的环境里,所有的喜怒哀乐也都被克制在很小的限度里,绝对无法张扬。除此以外,现场原声录音产生的真实感,回忆引出陈年往事时营造的遥远的陈旧感也是很有味道的。同时,女主角吴倩莲的表演天分在《半生缘》里发挥得淋漓尽致,朴实无华,却蕴涵着一种素净含蓄的本质,一种脱去夸张和矫饰的美丽。

半生缘:比错过更痛苦的,是时过境迁之后的再次重逢

一、 俗世的圈套

为了一家的生计, 曼璐仅仅在中学毕业后, 就步入了花花

绿绿的世界, 做起了在外人眼里看起来十分不齿的**。声

色犬马中, 她渐渐迷失了自己, 她学会了喝酒猜拳, 学会了与

各色男人周旋, 更学会了与这个外表光鲜亮丽实则污秽不堪

的俗世融为一体。虽然她尽心尽力地恪守着身为长女的准

则, 以孝的名义支撑着整个家, 但在她内心深处, 却没能逃脱

道德的疏离与背叛。即便是随着几个弟妹长大, 家庭渐渐好

起来时, 曼璐也没有悬崖勒马。潜意识里, 她是明白的, 她明

白自己已不可能远离没有服饰、 化妆品、 舞会的生活。 她已经

不知不觉地在俗世的引导下, 一步步地被套牢, 直至滑向堕落

的深渊。

曼璐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她只是在以一种不自觉的姿态走

进这个俗世, 与其说她是一个享受放纵者, 不如说她是受害者

更为恰当。在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下, 曼璐的纵情与堕落只

是出于生存的本能, 唯有这样她才可以显示出生存的意义。

她不能也不可能通过劳动而翻身, 尽管她也曾意识到自己的

无可救药, 但却没有改变现状的勇气。过早步入社会已使她

不得不牢牢地抓住俗世这个依傍。脱离了俗世, 她只是一具

艳丽的躯壳。她是不幸的, 张爱玲也曾说曼璐的悲剧并不全

在于其自身, 最主要的理由还是应该从社会的或经济的根源

去探寻的。这里, 张爱玲也强调了社会对曼璐的腐蚀。我们

应该明白, 正是由于俗世的这层层圈套, 才使得曼璐不得不褪

去纯真, 换上了毒妇人的面具。

二、 人性的挣扎与欲望

养家和**之间, 曼璐以青春的代价换来了一家人的生

计; 面对和豫瑾的爱情, 曼璐又在痛苦挣扎中埋葬这段美好的

回忆; 还有当祝鸿才惦记着曼桢, “我也不知怎么, 尽想着她” 。

曼璐依然在进行着人性的挣扎, “还有脸说!你趁早别做梦

了!告诉你, 她就是肯了, 我也不肯。 ” 这里, 曼璐的挣扎正说

明了她的善, 至少在她的人性深处存有良知。她明白自己已

经堕落不堪, 但她找不到出路, 更看不到光明的所在。 她被道

德、 被美好的纯真远远地抛弃了, 却没有逆转的可能。 曼璐内

心深处永远交织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与碰撞。 与豫瑾短暂可悲

的爱情虽然成为曼璐一段纯美的回忆和空虚心灵的一种慰

藉, 然而分离十几年之后当豫瑾再次来到家中, 曼璐的热情却

再一次被点燃。可是物是人非, 此刻的她正带着一副被声色

场浸染的妖娆面容和脂粉气息面对着这个曾带给她快乐和幸

福的男人。 随着顾太太极力撮合曼桢和豫瑾和两人渐渐表现

出来的好感, 她心中那个华丽的梦开始被渐渐击得粉碎。她

感到了威胁, 感到了恐惧, 女性的本能逼使她露出了凶狠的一

面, 最终 “铸就” 了曼桢的不幸。

纵观全文我们也可以发现, 正是豫瑾再次来到顾家的这

段情节, 把曼璐的疯狂推向了极致。 在她的人性深处, 其实是

有着强烈的报复欲的。 这种报复欲驱使着曼璐疏离她所认为

的造成她的不幸之人, 即使是她的亲妹妹也没能逃脱。与豫

瑾不能再续前缘以及为爱求生的强烈欲望最终促使曼璐不顾伦理和亲情的约束, 和祝鸿才合谋设计使其骗奸了曼桢。张

爱玲在 《谈女人》 里说过, “女人在人性的发展上比较有弹性。

所以完美的女人比完美的男人更完美, 而一个坏女人往往比

一个坏男人坏得更彻底。 ”曼璐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但是

她的坏更多的是含有嫉妒与报复的心理。 她以一个表面光鲜

其实坏得令人发指的形象而存在, 坏成了她的生存手段和生

活必需。说到这里, 又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曹七巧, “爱情在一

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 便需要三四个的幸福抵偿。可怕的报

复!” 对曼璐而言, 这又何尝不是在报复?她在报复俗世对她

的戕害; 报复曾经那段让她耿耿于怀的爱情; 报复让她受尽折

磨受尽苦难受尽侮辱的灰暗人生!至此, 曼璐在满心欲望的

支配之下, “已彻底地沦为婚姻的动物, 只要生存即可, 其他一

切都可以牺牲” 。 支撑曼璐的, 似乎也只有那具带着些许体温

的肉体, 或者说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俗世傀儡。

三、 悲哀的灵魂

曼璐是一个悲哀的角色, 虽然人们往往对曼桢投去悲情

的目光。 如果说曼桢的感情是由于一生都是受到命运捉弄和

与世钧永远错过的话, 那么曼璐的悲哀则带有一种沉重与压

迫的意味。 这种压迫还与她心中毫无节制的欲望沟壑以及狭

隘浅薄的爱情宿命观相联系。 曼璐的一生都在俗世的圈套中

苦苦挣扎, 她以为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便可以安身喘息, 甚至于

不惜出卖自己的一奶同胞。 她不可避免地带着世俗的压力与

自私, 在欲望的掌控下, 爱情的美好在曼璐这里诠释成了依靠

牺牲他人成全自己的血腥与罪孽。她终究逃脱不了俗世, 逃

脱不了她习惯了的声色犬马, 花花世界。 在没做**之前, 无

论她有多么纯情与善良, 一旦踏入俗世, 她就不可能不受到沾

染与 “**” 。这就是生存法则, 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而从她

开始抹擦艳丽的粉脂, 身穿紫绒旗袍的那刻起, 她就已经不再

是那个曾经的顾曼璐了。 她无法走出男人、 欲望编织的大网,

换句话说, 她的一切都注定要拘泥于整个俗世的桎梏里, 包括

她的爱情。 小说中曼璐早早的枯萎, 或许对她来说是种解脱。

她是孤独的, 悲哀的, 心酸的, 又是可气的。她风光过, 痛哭

过, 牺牲过, 也报复过。她的一生, 岂止一个简单了得?当她

抱着曼桢的孩子前去求曼桢看在孩子的份上原谅她的时候,

眼泪流过她那张憔悴不堪的枯脸, 也许那一刻她的的确确充

满了无穷无尽的悔恨, 我想这里张爱玲也无非是在告诉我们

一个有关坏女人良心发现的传奇, 但那又能说明什么呢?我

不是曼璐, 所以我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回答, 可有一点我却是

明白的, 那一刻, 在经过许许多多以后, 在经过无时无刻的挣

扎与欲望之后, 在经过坏人和好人路口的拐弯之处, 曼璐的灵

魂定是无比凄凉的。

在爱情里面,过于温和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没勇气表白,没勇气争抢,没勇气继续。

就连十四年后,在旧处与她的重逢也是大惊失色,除了一句好久不见,连主动拥抱的勇气都没有。

世钧对曼桢的“我爱你”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由无数次的同游,无数个眼神,无数封信件拼凑而来的,含蓄又温婉。

世钧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曼桢,是第一次见面的一见钟情?亦或是一同拍照时的怦然心动?

世钧说不清楚,只知道在本子上一笔一画写着她的名字,光是看到“曼桢”这两个字,心里便已经觉得十分欢喜。

曼桢从不与他人讲家里的事,就连叔惠也不知道,可是那天中午在小饭馆里,曼桢却像拉家常一样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世钧。

心里的柔软只会讲给爱人听,曼桢连自己也没察觉到,她已经开始毫无条件地信任世钧,如爱人一般。

爱情的开始总是懵懵懂懂的,说不清道不明喜欢对方的什么,但就是一想起他就觉得很是美好。

也许因为感情和人生一样,并不能永远一帆风顺,所以我们才会编造出“白头偕老”、“永结同心”来维护心里最后一点幻想。

盈满泽亏,适用于一切。太过顺利的前半段,使错过,成为了必然。

曼桢的姐夫祝鸿才,早在与姐姐曼璐结婚之前,就觊觎着曼桢。

又因为曼璐不能生育的原因,婚后祝鸿才对她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导致曼璐想离不能离,也不敢离。

恰好此时曼璐的初恋张豫瑾来到了上海。

在这段时日中,张豫瑾借宿曼桢家中,面对热情大方的曼桢,张豫瑾渐生情愫。

张豫瑾是聪明的,曼璐**出身,性格乖张,又已为**;曼桢清清白白,且学识修养皆在她之上。

谁该接近谁该远离,张豫瑾再清楚不过。

所以面对再次重逢的曼璐,张豫瑾显得客气又生疏。

此时的曼璐听到这些话时,泪水已然决堤。为了生存,嫁给不爱的人,活得如同行尸走肉,勉强靠着些回忆苟延残喘。

可如今连这些回忆都被曼桢摔得支离破碎,曼璐心中只有怨恨,曼桢的一生也从此刻跌落谷底。

曼璐谎称生病,将曼桢骗到家中。

那一晚的曼桢度过了她人生最可怕的一幕。谎言,恐惧,愤怒融合碰撞,交织出少女凄厉的惊声尖叫。

****,这是曼璐的报复。

在那个充满书生气的时代,文人信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既然“已嫁人”,何必再去打扰?既然不回信,何必再去纠缠?今生情缘已尽,只愿各自安好。

可哪怕再去多打听一次呢?哪怕再多写一封信呢?结果会不会不一样?缘起缘灭,皆不由我。

世钧偶然间翻出了十四年前曼桢那封还未来得及寄出去的信,又想起了那个情深缘浅的人。

再一次去到曼桢以前的居所。

苦苦寻觅的人此刻居然出现在了眼前,两人都愣住了。

随即是平淡又客套的问好。

好久不见!

这句话隔了十四年终于说了出来,却显得有点过分地从容和冷静,仿佛是昨天刚见面的老友今天又一次碰面而已。

世钧和曼桢脸上都是笑着的,可眼睛却在哭泣着。两人都压抑着情绪,处在决堤的边缘,他们急于找一个庇护所,将这十四年的感情喷涌而出。

还是那家餐馆,还是那两个人,可时间不同了,境遇也不同了。

一个已有家室,一儿一女,幸福美满。一个带着儿子,虽不富足,但也尚可。曾经的傻小子和俏姑娘如今都已为人父为人母。

彼此身后牵绊的都太多,再不能像从前那样孑然一身地爱得死去活来。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四分五裂,导致世钧和曼桢的心境和处境早已天差地别, 情感 与现实,无论哪一样,也都的确回不去了。

餐馆里人声鼎沸,世钧和曼桢拉着手却无语凝噎,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们什么都没有。

时过境迁之后的重逢,最是痛苦,触手可及却远在天边。明明给了希望,转身又陷入绝望。在希望与绝望中反复挣扎,遍体鳞伤,痛彻心扉。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