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灯光》的资料

《灯光》的资料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10
  • 发布时间:2024-05-12 20:05:06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一场激烈的围歼战前夕,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写战斗打响以后,为了帮助后续部队找到突破
内容详情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一场激烈的围歼战前夕,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写战斗打响以后,为了帮助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郝副营长毅然点燃了书,结果暴露了自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最后写这场围歼战获得了彻底的胜利,而那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而献身的郝副营长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课文的开头意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同开头照应。加上这样的开头结尾,显然是在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忘记那些缔造新中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郝副营长生前的一段话,可能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事情发生在建国前的1947年,当时除了城市以外,绝大多数农村是没有电灯的。而郝副营长跟“我”一样,“从小生活在农村”,因此也没见过电灯。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大致了解内容。再提示学生以“多好啊”或“灯光”的描写为线索抓住课文重点进行探究,先独立阅读,再在小组里交流。检查阅读效果时,教师要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2.以“多好啊”为线索深入理解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再次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

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3.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可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交流讨论之后,指导学生进一步练习有感情朗读。

4.对课文中的生词,大多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其意思;个别词语,可让学生查字典、词典理解。下列词语解释仅供教师参考。

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围歼战:把敌人包围起来加以歼灭的战斗。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所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短墙。

憧憬:向往。

黑魆魆:形容黑暗。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极其危险。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15公斤。

璀璨:光彩鲜明。

华灯:雕饰华美或光华灿烂的灯。

四、参考资料

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诸城县人。1943年以前在家乡读书,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参加八路军,在一个军分区宣传队当宣传员。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东野战军一个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47年入党,1952年调《***文艺》任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到长征路上采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经典课文——灯光2006-7-1 11:10:00

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战地记者。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军57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灭敌军的道路。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地凑到我的耳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我不由得一楞,摇了摇头,说:“没见过。”我说的是真话。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

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顿时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理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回答者:a453507031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4 08:43

《灯光》是阅读课文,课文内容主要是写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阅读,找出课文中哪些内容对现实的描写,哪些内容是对往事的回忆,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许多联想,从中领会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

读《灯光》,回答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怎么想起这件往事的?

(2)“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第(1)问要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理解课文如何由写现实过渡到回忆。第(2)问要求对比分析“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场合,体会说话人的心理,通过对比,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要点:(1)课文主要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非常向往孩子们在灯下读书的生活,以及在战斗中英勇献身的故事。作者是看到天安门美丽的灯光,并听到“多好啊!”这句郝副营长说过的话后想起这件往事的。

(2)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天安门广场上一位游客见到美丽的灯光时对天安门夜景的赞叹。第二次,是郝副营长在战斗之前看到一本破书插图中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场面时说的,当时他对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十分向往,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在电灯下幸福地学习和生活。

《灯光》读后感

我们看书、学习和工作大都离不开灯光,提到灯光,我不犹得想起了大作家王愿坚写的一篇课文-----《灯光》。这篇课文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主要讲了,八路军突击的事情,让部队找到突破口,为了今后的孩子能在电灯下读书,他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本篇文章有两处地方,使我又感动又深有体会。第一处:“赴明儿胜利了,咱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我读了这句话,我知道郝营长对胜利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同时也期望自己用上电灯,孩子们也用上电灯,在明亮的灯下学习、读书。我感到了郝营长他很关心下一代,为了让孩子在灯下学习,他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郝副营长和我比,我则显得很渺小,因为我不懂得关爱他人,自从“见了”郝副营长,我就要学习他关爱他人的品质。第二处:“这位年轻的战士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我读到这里很感动。郝营长牺牲了,可他的牺牲是为了孩子,为了让他们用上电灯,在灯下学习,所以他的牺牲是光荣和伟大的。他在牺牲前想的还是孩子,关心的还是他人,这种高尚的精神深深的将我折服。同时我又觉得很惭愧,以至一时说不出话来。郝副营长牺牲前还没见过电灯,真实有点遗憾。我见过电灯,所以一点也不遗憾。但我也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不留一点伤感。全文读完了,郝副营长的崇高品格和他心中的电灯,一直刻在我脑海深处,永远牢记。

关于借灯光 的故事 的作文400 字

《灯光》读后感

当我看到《灯光》这个题目时,我十分地不理解,灯光,到处都有,很普通呀,围绕灯光有什么好写的呢?我带着满脑子的问号往下读。

噢,原来作者是回忆自己当随军记者时发生在一场围歼战中的一个感人故事,在一次围歼战之前,郝副营长看见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小孩子在明亮的灯光下聚精会神地学习,看完。他的脑子满是电灯的期待与未来的憧憬,但他却在这次围歼战中,为了给部队,而点燃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但却暴露了他自己,他就这样牺牲了。

读后,我心潮澎湃,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后代能在灯光下学习,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他牺牲了自己。但渴望用上电灯的他,却连电灯都没有来得及见上一眼。由此想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由无数前辈用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五星红旗是革命前辈用鲜血染红的。总之,今天的一切的一切,我们都要感射英勇的革命先烈。

同学们,我们今天能坐在灯光下学习,是得来不易的。我们要珍惜这先辈用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

11课灯光读后感200字

《灯光》读后感

每当夜幕降临,在灯光下读书和写作业时,我就会想起一个人,那就是《灯光》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郝副营长。

战斗前夕,郝副营长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他轻轻地划燃火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深情地对战地记者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呀!”半个小时以后,战斗打响了,郝副营长为了在漆黑的夜里给部队寻找突破口,划着火柴点燃的那本书,让战士们冲进了围墙。战斗胜利了,可是郝副营长因为暴露了自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这位年轻的英雄,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而真实的故事啊!记得读篇文章时,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我们的童年是金色的,是在中国***的阳光下健康成长。我出生在新中国,吃穿根本就不用发愁,每天和同学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在我的房间里,有台灯、壁灯,还有吊灯,让我的学习、看书,感觉到十分舒适。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才知晓,那普普通通的“灯光”里还有这样一个惊人动魄、感人肺腑的故事呢!

类似郝副营长那样的英雄,何止一个呢?我终于明白,今天美好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他们呢?21世纪是知识科技竞争的年代,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才能报效祖国,才能告慰长眠在九泉之下的先烈。

“灯光”如航标,指引着我的人生方向,郝副营长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灯光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做在床桌旁,在明亮的灯光下看书.不过书中的一字一句我都没能记住,我抬头看了看电灯,又陷入了沉思中……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这是《灯光》一课中郝副营长发自内心的感叹。《灯光》一课便是我们前几天学习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在1947年的初秋,再一次攻破守敌围墙的战役中,郝副营长为了让后续部找到突破口,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自己却牺牲了。当我读完这篇课文后,一股莫名的感觉涌上了心头…

今天,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中国,可是,每一个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祖国过去受到的屈辱,但正是有无数个像郝副营长这样的革命烈士,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在二万五千多公里的漫漫长征路中,翻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排除万难,终于取得了成功;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部队与人民群众,不惜纵身跳下了悬崖……正是他们这种无私的献身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我最难忘的,是那一件从新闻中看到的一件事……

那是很久以前了,那一年的夏天,“碧丽斯”风暴吹袭了我国。一个宁静的夜晚,洪水如同一匹匹脱缰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人们被洪水发出的巨大怒吼声从美梦中惊醒了,顾不及一切,冲出家门。屋外,雨哗哗地下着,为洪水助威,洪水越来越凶猛,冲垮了这座村庄唯一的桥梁。人们被困住了,洪水则发出了令人恐惧的笑声。就在这时,抗洪的部队赶到了,一位位抗洪战士们驾驶着冲锋舟,在两岸来回穿梭着,解救被困的人民群众。李战士便是其中一位,在驾驶冲锋舟把最后一批群众送上岸时,冲锋舟超载了,停在河中间,一动不动,这时,一个大浪向他们打来,望着人们焦急而恐惧的脸,李战士没有再多想纵身跳下河,把冲锋舟推了一把……人们都得救了,可他,却被无情的洪水吞噬了……大雨,还在哗哗地下着,似乎在感概,感概一个二十多岁年轻的生命就次逝去;又似乎在唱歌,为李战士奏响了一曲英雄赞歌……

我来到窗前,看着窗外万家灯火,灯光璀璨,不由得替郝副营长没能看见电灯一眼而感到惋惜。不!我心头为之一震,心里想:郝副营长等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正是因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才拥有这种大无畏、无私的献身精神,他们不就正是我生活,学习的明灯吗?我回到书桌前,拿起那本书: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拥有献身精神的英雄们用鲜血,用生命凝聚成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我深信,有这盏“明灯”的指引和照耀下,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中华,也会因我们的一份力量而更加美丽!

2.舍己为人的好战士——读《灯光》有感

今夜,又是一个灯火璀璨,流光溢彩的夜晚。在这样一个安谧静美的夜里,我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读了《灯光》这篇文章。我一读完,不由得抬起头来望着窗外的灯火。。。。。。

文章主要讲了:“我”在天安门广场上散步,由身后的一人说了句:“多好啊!”,引起了“我”无限的回忆。“我”当时是一名战地记者,郝副营长为了让革命能够胜利,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为了能让孩子们过上幸福生活,不惜牺牲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的感人事迹。

“多好啊!”这个贯穿全文,连接全文纽带的句子,一共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最使我记忆犹新而且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第三次,是郝副营长说的。他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将头靠在胸前,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电灯,这个词对于见过太多新奇玩意儿的二十一世纪的新人类,是多么平凡,甚至是多么微不足道啊!但在当时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能看上一眼电灯都成了平民百姓心中最大的愿望,可见,当时的条件……

然而,郝副营长为了能使后代千千万万的人使用上电灯,自己却牺牲了。他是多么渴望看电灯一眼啊!但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他却不顾自身安全,用生命照亮了革命前进的道路。“真伟大呀!”我不仅这样说着。

其实,不光郝副营长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狼牙山五壮士也是这样。他们为了让敌军不发现革命军队,于是就将他们引上山崖,最后在弹药枪绝的时候跳下山崖。

我掩卷沉思,原来这幸福生活是这么来之不易呀!我们现在这甜如蜜的好生活是当年的革命志士用鲜血换来的。因此,我们就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长大后,做一名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全文读完了我下意识地望了望窗外,灯火依然斑斓……郝副营长的崇高品格和他心中的电灯,一直刻在我脑海深处,永远牢记、永远牢记。

3.我们看书、学习和工作大都离不开灯光,提到灯光,我不犹得想起了大作家王愿坚写的一篇课文-----《灯光》。

这篇课文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主要讲了,八路军突击的事情,让部队找到突破口,为了今后的孩子能在电灯下读书,他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本篇文章有两处地方,使我又感动又深有体会。

第一处:“赴明儿胜利了,咱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我读了这句话,我知道郝营长对胜利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同时也期望自己用上电灯,孩子们也用上电灯,在明亮的灯下学习、读书。我感到了郝营长他很关心下一代,为了让孩子在灯下学习,他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郝副营长和我比,我则显得很渺小,因为我不懂得关爱他人,自从“见了”郝副营长,我就要学习他关爱他人的品质。第二处:“这位年轻的战士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我读到这里很感动。郝营长牺牲了,可他的牺牲是为了孩子,为了让他们用上电灯,在灯下学习,所以他的牺牲是光荣和伟大的。他在牺牲前想的还是孩子,关心的还是他人,这种高尚的精神深深的将我折服。同时我又觉得很惭愧,以至一时说不出话来。郝副营长牺牲前还没见过电灯,真实有点遗憾。我见过电灯,所以一点也不遗憾。

但我也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不留一点伤感。

全文读完了,郝副营长的崇高品格和他心中的电灯,一直刻在我脑海深处,永远牢记。

《冬夜的灯光》读后感

灯光》这篇课文主要讲: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非常向往孩子们在灯下读书的生活,以及在战斗中英勇献身的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读后感

灯光是多么光明,多么温暖,现代,我们所有人对灯光都非常熟悉,从没觉得这灯光有什么特殊,但当我读完《灯光》这篇文章后,我才知道,人们是多么渴望能见到灯光。

这篇课文以灯光为线索,通过郝副营长给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道路而英勇牺牲的事迹,赞扬了革命烈士为了理想,为了下一代的幸福勇于献身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高度赞扬和纪念。

读完这篇文章,心里泛起一丝感动,淡淡的。因为,这情,也是淡淡的。

 文章很质朴,开头不似别的文章巧设悬念,如雾里看花。作家和他的妻子抛下了他们自己的诊所和舒适可爱的家,来到八千公里外的加拿大西部的一个荒凉小镇。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地方辽阔无垠,更重要的是这里充满了温暖、友谊和乐观。感觉很真实,当你在繁荣忙碌的都市里住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那么的冷漠。当你发现你的生活并不仅仅是金钱、事业和荣誉的时候,我想,你也会和作者他们夫妇一样来到这个偏僻的寒冷的小镇里居住。

 情,文学亘古不变的主题。不管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邻里之情、乡里之情,都能拨动心弦,感人肺腑。这里没有如诗如画的文采,没有过分极度的'渲染,而是用了一种真朴的叙述,淡淡地向你道出了发生在一个冬夜里的故事。故事述说了在一个荒凉的小镇里,人与人在陌生的关系里产生了情。这是什么情呢?一个医生为了保证一个婴儿的生命安全,在对即将行走的路程完全不熟悉的情况下,冒着寒冷的天气在冬天的夜晚驱驰十五公里的车程来到了这户农家为这个婴儿诊医。而在他驱车行进的路上,沿途农家全部把灯打亮了,为的是让这个医生能辨认出前进的路,以致于不会弄错了方向。之前,他们可能不曾相识,即使相识,亦可能不熟悉,但是在这样的夜晚,他们为一个陌生人打亮了灯,即使他们平时夜里用电是非常节约的。因为,这世间的情在指引着他们。这是充满人性的情,它摈弃了人世间的冷漠和无情,它充满了人性的美好,充满了人性原始的至真至纯。

 于是,一种情意的美感在这故事里面流淌,让人觉得温馨。一路的农舍,一路的灯光,他们在指引着作者前进,即使是在荒野,他也不再感到恐惧和孤独。如果读者细细体会,你会发现作者在出发之前和归来之中的感受反差的强烈。因为,在这个小镇里,每一年,都有人猝不及防地在车里冻僵。因此,在出发之前,作者惧怕那险恶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天气,心里忐忑不安。可是,在归来的路上,一开始,他的心里还满怀恐惧。但是,当看到沿途农家的灯仍然亮着时,他只听到汽车发动机不断发出的隆隆声,以及风的哀鸣和车轮下辗雪的索索声了。这时,他已不再惧怕,不再孤独,是这冬夜里的一家家灯光给了他力量,是这温馨的情给了他勇气。在这样明显的对比之下,更显得这份情意的美感和可贵,更显得温馨。

 读罢整篇文章下来,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灵性的意象描写——灯光。“一路的灯光指引着我,使我终于找到了那个求医的人家”,“我的汽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就熄灭,而前面的灯光还闪亮着,在等待着我……”,这一路的灯光营造了一个祥和的、温暖的境界。即使你没有身临其境,看不到这样一种情景,但只要你想象一下,你能不产生一丝感动吗?即使,只是淡淡的。这灯光,它像一座指航灯一样,指引着我们前进。透过这灯光,我们走进了一个光亮美好的世界;透过这灯光,我们走进人们最温柔的内心底处;透过这灯光,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某个角落的温暖地带。

 在这篇小文的最后,我想以这个故事的结尾,阿瑟查普曼的这几句诗作为我的结束语:

 那里的握手比较有力,

 那里的笑容比较长久,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