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上5年级。在我国,6周岁以上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这是不能改变的,从6岁开始上一年级,那么11岁的话正好上5年级。当然,也有家长担心孩子发育晚,会晚两年送孩子上小学,那么11岁也可以是4年级,这个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决定。
但如果孩子出现留级或者跳级的情况下,那就应该另算。还有一种情况就属于,不得年岁。指出生月份较晚。所以这种情况一般都。晚一点上学。
义务教育的起始入学年龄为6周岁;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入学;特殊困难的地区,还可以适当推迟入学年龄。这也正符合教育专家提出的6~7岁上学是孩子开始教育的最佳时期相对应。
义务教育严格来说年龄的上限是15周岁,包括小学六年,初中三年,有的地区为小学五年,初中四年,6岁入学,15岁初中毕业。但可以提前完成,也可以延其完成,延其完成的,那叫补偿教育,通过补偿教育完成了九年,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的,才算完成了义务教育。
如果正常推算,6周岁上小学,12岁上初中(如果小学五年制的是11岁),15岁上高中,18岁,也就是孩子成年时上大学,如果孩子智力超长,可以在初中或高中选择提前升级但就小学而言,很多教育专家建议让孩子有一个适当的童年生活,不要太早接触承认社会。
12岁正处于青春期时期,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青春期是除了幼儿时期的第2个黄金时期,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管好
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或者安排不合理,可以解决的办法, 您可以举例那些成绩好的,激发孩子,讲现在的社会的要求,如果这样的后果,比如:“你现在玩小会,过不了多久,你就会痛苦一辈子,你是想痛苦一辈子,还是求一时的快乐。”或者,你可以跟孩子沟通,问他学习的情况,孩子想你吐露心声时,你要耐心的倾听。你也可以要求他制定一个学习 计划,有一个合理的安排;要培养他的兴趣,兴趣才是一切之本,现在的社会,如果没有知识,是难以在这个世界立足的,知识的暴发户不多,知识就像是建房子,只有基础劳,后面会轻松,讲道理,让他明白。
注意力集中了,可能开始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在孩子一次次失败后,你需要的是鼓励,因为他是刚开始努力了,在后来,学习也会有明显的提高了。
现在4年级,还不晚,要抓紧时间,小学的基础打不劳,后面的初中的学习真的是痛苦啊,初中就真的不好过,因为要中考,中考失败,高中也就难,高中难,上大学更是不可能。
家长(不知道是不是),你要就是树立对孩子的信心,因为毕竟,在这个青春期,小孩还是需要关爱的,特别注意他的变化。
还有,忘记补充了,孩子考试失败,不要去责怪他,他只会想,学习这么难,不如不学,反而更是不想学,我记得我上小学,我一朋友考试失败,他的父亲是告诉他,“父亲小时是经常失败,你比我考得好呢!”树立孩子的信心,将心比心,因为两者之间存在鸿沟,你现在要做的是拉近距离,也就是上面说的,要认真倾听,耐心,特别重要
我自己手打 (貌似12岁上小学四年级,入学是不是有点晚了)
一般6-12岁为小学适龄儿童,现阶段小学阶段教育的年限为6年,有些地方仍是5年。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小学教育阶段后为中学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除了教育的特点外,还有独特的基本特征:一是全民性;二是义务性;三是全面性。
初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的德国,由城镇主办,教习实用知识和新教教义。
十七世纪初,这种学校逐渐增多,成为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欧洲各国和日本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也相继成立。
扩展资料:
一、学制
1、六年制
小学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个阶段:一年级、二年级叫低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叫中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叫高年级。1970年初,本着“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的理念,开始将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1979年,又将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2、五年制
21世纪初,一些地区又进行试验,实行小学五年制教育。如宁波、山东等地2006年在部分学校试行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学制”试点。济宁等地现今也沿用“五四学制”。
二、初等教育
小学教育除了教育的特点外,还有独特的基本特征:一是全民性;二是义务性;三是全面性。
初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的德国,由城镇主办,教习实用知识和新教教义。
十七世纪初,这种学校逐渐增多,成为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欧洲各国和日本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也相继成立。
教授学童识字的“小学”,古代也叫“蒙学”,包括教育阶段及教育场所两种含义。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在学的学生也叫“蒙生”。
百度百科-小学
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2岁的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和叛逆期了,和青春叛逆期的儿子相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宽容的对待孩子,原谅孩子的错误;
2:了解孩子,做高明的父母,学会倾听;
3:着重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发展;
非智力因素的内容 ,由于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