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六记....散文集。杨绛作。1981年出版。收《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表达是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文笔淡雅细腻,语言诙谐幽默,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
读了“贪心的紫罗兰”这篇寓言性质的散文诗,我被深深打动。这篇寓言和一般我们看过的寓言不一样,并不只是强加给读者一个寓意,一种理解,而是给了读者从不同角度思考的情境,并没有固定评论。刚刚读到紫罗兰被暴风骤雨练根拔掉的那一段时,我认为这株紫罗兰是像文中说的那样,很傻,身在福中不知福,使得虚荣心作怪,妄想成为高贵的玫瑰花,挺立在花丛中。而当我读到曾经是紫罗兰的玫瑰花说出自己的内心感触时,我又有了另一种感慨。紫罗兰的这种想法可以说是贪欲,但是又怎么不能称作是一种理想呢?贪欲和理想,谬误和真理往往都只是半步之差,就是多了个私心,但本质都是放弃眼前的,追求更高的。那些紫罗兰花就像安于平凡的人们,只求安安稳稳地活下去,碌碌无为。而这枝玫瑰花就像是追求理想,不惜付出生命的人们。它把一辈子的平庸换成了一天的高贵,到底是值还是不值,这无法去评论,不同的人想法不同。胆小的人为了活着而活着,注重过程;勇敢的人为了理想而活着,注重意义。我对安于平凡的人,我是尊重的,而对于追求理想的人,我更加尊敬。因为,社会是由平凡的人构成的,而社会是由追求理想的人推动的。
大凡刚读了几本书,往往会洋洋自得,溢于言表;可是,也怪,再读下去,笔下文词儿少了,人也减了许多浮躁之气,变得平和起来。这大概是“学而后知不足”的原因。读杨绛的书,虽没有“高山仰之”的感觉,却深深为她的才情所折服。
杨降的书,我手头有几本,除了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而外,其余《干校六记》、《春泥集》、 《倒影集》都是从旧书摊慢慢搜罗来的。译著、评论、散文和小说,都那么精彩,而且据说她还是剧作家,足见她在文学领域里,跨度是何等大,涉猎面是何等宽呵!
她不仅墨酣语畅地翻译了《堂吉诃德》这本世界名著;而且还写下了《重读<堂吉诃德>》这样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评论文章,使奇情异致的堂吉诃德和他忠诚不二的侍从桑丘,掀开封闭他们的片片书页,从遥远的过去,走入我们日常的世界,成为亘古不朽的典型。至于《倒影集》里的小说,用作者的话说,“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都是旧社会的。”好比夕照中遇尔落入溪流的几幅倒影,但是,对于不了解那个时代风俗习尚的后来者,却是饶有趣味的。
干校六记是本窄32开3万余字的小薄册子,由三联书店出版。封面设计丁聪、封面题字钱钟书,由此观之,足见作者对本散文的重视和偏爱。全书除钱先生“小引”处,以六个部分,记述了作者的干校生活,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杨绛把生活的磨难和内心的煎熬,以恬谈平和的笔调写来,象风过湖面,在人们心上吹起层层涟漪,真是大手笔。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但她没有星星跟着月亮走随着沾光,因为她自己就是暗夜里的一轮明月。
“六记”的首记是“下放记别”,写下放干校的别离之情,带出政治运动对人性和生命的残害。1969 年11 月,杨绛本来打算和钱钟书吃一顿寿面,庆祝钱钟书的虚岁六十岁生日,但等不到生日,钱钟书就得下放了。次年七月,杨绛也下放干校。送别钱钟书,有杨绛和女儿、女婿;杨绛下放时,就只有女儿一人送她,女婿得一因为不能捏造名单害人,已在一个月前含恨**。火车开行后,车窗外已不见女儿的背影。杨绛这样写:“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
第二记是“凿井记劳”。杨绛被分配在菜园班,每天早出晚归,集体劳动,又参与掘井的工作,产生了“合群感”,从而有“我们”和“他们”的分别。“不要脸的马屁精”、“雨水不淋,太阳不晒的”、“摆足了首长架子的领导”,是“他们”;“我们”则包括各派别、受“我们”看管的人。这种阶级感情,不是基于各人的阶级背景,而是基于人性。但在贫下中农的眼中,“我们”又变成了“他们”,农民对干校学员都很见外,还常常把他们种的菜和农作物偷去。这种对农民的轻轻讽刺,当然是在文革事过境迁之后才能宣之于口的。
第三记是“学圃记闲”。在干校的工作其实不太艰苦,就是单调,或者是担尿挑粪等知识分子从来不会主动接触的劳动。杨绛专管菜园,菜园距离钱钟书的宿舍不过十多分钟的路。钱钟书看守工具,杨绛的班长常派她去借工具,于是,“同伴都笑嘻嘻地看我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钱钟书的专职是通信员,每天下午要经过菜园到村上的邮电所。“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他们在风和日丽时,就同在渠岸上坐一会儿,晒晒太阳;有时站着说几句话就走。钱钟书平日三言两语,断续写就的信,就在这时亲自交给杨绛。杨绛陪钱钟书走一段路,再赶回去守菜园,“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传统戏曲中的才子佳人相会后花园,在这里有了新的演绎。
第四记是“小趋记情”。“小趋”是一头**的小母狗,在人与人之间难以建立互信的日子,与狗倒能发展出一段真挚的感情。这头瘦弱的小狗,因为得到杨绛和钱钟书的一丁半点食物救济,就成为他们忠实的朋友。后来干校搬家,狗不能带着走。有人传话说,他们走后,那小狗不肯吃食,又跑又叫,四处寻找。钱钟书说,那狗也许“早变成了一堆大粪了”,杨绛则认为,“也许变成一只老母狗,拣些粪吃过日子,还要养活一窝又一窝的小狗。”人与狗的境况何其相似?
第五记是“冒险记幸”,记三次冒险的经历。其中一次,杨绛在满地烂泥的雨天只身奔去看钱钟书。荒天野地四水集潦,几经磨难,冒险过河,总算到了钱钟书的宿舍门口,钱钟书大感惊讶,急催杨绛回去,杨绛也只是逗留一会,又只身而返,路上的危险也就自不待言了。杨绛这种“私奔”,当中包含了多少情意?这种情意用平常的语调道出,也就更见深厚了。
第六记是“误传记妄”。一次钱钟书听闻自己将获遣送返京,结果只是谣传。杨绛自然十分失望,她想到去留的问题,便问钱钟书,当初如果离国,岂不更好,钱钟书斩钉截铁的说不,他引柳永的词自喻,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幸而二人最后还是一起获准返回北京。
散文干校六记描写的是杨绛作家。
1.干校生活的背景和环境:
《干校六记》描写了作者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到农村集体学习、劳动和改造的干校生活。通过描绘干校的环境、住宿条件和日常生活,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2.劳动和改造的经历:
作家通过描述自己在干校中的劳动和改造过程,展示了他所经历的艰辛、挫折和成长。这包括担任重体力劳动、面对****和思想批判等方面的体验。
3.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作家在干校生活中与当地的农民和工人接触,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情感和对革命运动的态度。通过和他们的交流,作家对农民阶级的困境和希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自省与反思:
《干校六记》中,作家通过对自身的观察和反思,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变革的思考。他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思想觉醒和人性的反复演变,深刻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意义。
5.社会背景和思想氛围:
《干校六记》通过描写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氛围,展示了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巨大影响。作家通过对文革运动的批判和对自由思考的追求,呼吁反思和反省。
6.文学再现和启示:
《干校六记》以散文形式再现了作者在干校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个人体验,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通过这些描写和体验,作品启发了人们思考和探索个人与社会、革命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散文《干校六记》以作家在干校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个人体验为主题,通过对干校生活的描写和思考,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氛围,同时展示了作家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变革的思考与反思。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还启发着人们对于个人与社会、革命与人性等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