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陈寅恪先生都写过什么?

陈寅恪先生都写过什么?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7
  • 发布时间:2024-05-12 12:20:05
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夫人唐篔,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37岁结
内容详情

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夫人唐篔,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37岁结婚。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等八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1930年,清**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当时,面对民族危亡,*******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经英医诊治开刀,不仅无效,目疾反而加剧,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是1949年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广州,拒绝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遂移教于中山大学。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先后被先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据《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仅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记载,并注明辞谢未就,荐陈垣代己。上述职务据《修水县志稿》),继续任中山大学教授。自1956年,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中央***,都先后去看望过他。陶铸尊重他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自关心他的助手配备和眼疾治疗。1962年,他的右腿折跌骨,又给他派护士轮班照顾,在广东知识界传为美谈。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塞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寒柳堂记梦》。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编辑本段]治学理念

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学。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公之于世。

陈寅恪的“四不讲”

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先后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通晓梵文、突厥文、满文等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归国后先后任教于清**学研究院、岭南大学等数所大学。陈寅恪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著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为后来人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学方法,民国以来即广为学界所尊崇。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

此外,陈寅恪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他常说: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但陈寅恪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

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籍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编辑本段]名字读音

按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恪”应读作“克”(拼音:Kè)。 但有资料表明,由于陈寅恪是客家人,而“恪”在客家话中有“quó”的,因普通话(时称“国语”)中无此音,于是到中国北方后,便被当然地称为“yínquè”了。因袭相承,并成为习惯。所以,有学者认为,“陈寅恪”应读作Chén Yínquè。

不过,在使用汉语的人中间,知道这一点的人显然为少数,包括陈寅恪本人也并不追究。因而,在使用普通话时,仍不妨将陈寅恪的“恪”读作“克”(Kè)。况且,陈寅恪本人在1940年5月致英国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的署名是“Tschen Yin Koh”。

[编辑本段]著作书目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非亲笔所著,是学生后来根据笔记整理的)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元白诗笺证稿》

《小逻辑》

《柳如是别传》

《金明馆丛稿初编》

《金明馆丛稿二编》

《寒柳堂集》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

《陈寅恪文集》

真话能走多远·回忆陈寅恪先生阅读答案

《朝花夕拾》 读后感 心得300字有哪些?不仅仅这些,读完这本书后还让我明白了友情的可贵以及当时清**的昏庸,百姓对**的痛恨,对我实在是受益匪浅。一起来看看《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300字10篇,欢迎查阅!

《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300字1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暑假里读了这本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大。鲁迅写的这本书写的就是一些日常生活的节日, 故事 ,很是吸引人。

这是一本著作,写了封建社会人们的那些陋习:吃血馒头,吃人肉,迷信,缠足~~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我也在想为什么会有那么人迷信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篇我看得很入迷,幻想着那一幅幅宁人神往的的自然画。想像作者在那生活是多么开心,有植物和动物的陪伴,我将自我也幻想在其中,我便觉得好舒服。我也想到了幼小的鲁迅是多么的调皮,他和动物玩,在院子里摘果,和玩伴一齐捕鸟。我觉得鲁迅已经不再是那时的孩子气了,变得成熟稳重了,宁人钦佩了。这个故事是多么的天真烂漫,耐人回味。

《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300字2

《朝花夕拾》鲁迅先生的经典著作,我读了这一本书,讲了鲁迅将自我小时候的故事写成了这一本书。这本书就将是他的回忆录,纪录了他那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

在百草园能够看见幼小的鲁迅在哪里玩耍,在那捕鸟。在私塾里,那些调皮的身影,都很孩子气。当鲁迅老了的时候回想着小时候,会别有一番回忆,他写的这么有感情肯定是他小时候经历过,要不然不会写的这么出神入化。我认为鲁迅会想起原先那些完美的的回忆,我们虽然不在同一个年代,但我们的欢乐却一样,看见在院子里玩的那些小朋友,拿着一个放大镜在那观察小昆虫,我便会想到鲁迅,想到他的小时候,想到他那时不也和这个小朋友一样么?稚气未脱。是那么的可爱。是那么的讨人喜欢。

《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300字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路上都是千奇百怪的小虫子,“我”当时有异常的小,所以上课时都在想各种各样的虫子。同时给先生打的日子也是很难过的,先生又异常的严厉但先生自我读书给我们听的时候,我们则又开始做我们爱做的事情。

并且,长妈妈讲的赤炎,美女蛇的故事,所以异常令我我害怕百枣园中的赤炎蛇。

读完后,我觉得鲁迅先生,虽然在回忆自我的往事,但依就写得栩栩如生,表现以前孩子们的淘气,爱玩,天真烂漫的心理,所以十分的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们不由自主的回忆当时自我的童年。又表现出当时人们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感,不喜欢让父母或别人束博自我。并且童年的那些琐事,也是我们最爱温馨的事,让我们有了,天天欢乐的心境。

所以童年,是我们永远爱回忆的“时间段”。让我们向着自由,向着以前那种温馨感觉,一齐去回忆,一齐去我们爱的童年,勇敢的去飞,勇敢的去自我的“百草园”。

《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300字4

说实在的,《朝花夕拾》这本书,有点难读,其一,语言令人难懂。如果不静下心来看的话,是一点儿也看不懂。

朝花夕拾这名字十分美,带有诗意。可是书中 文章 可是十分的令人难以读懂。

书中有些文章好像是一个人蒙了纱一样,看不清面目。

书中最令我难忘的是“藤野先生”这一篇。鲁迅以前在日本学医,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教师。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文中写道,中国人要被日军枪毙的情景。围观的中国人都喊起来:“万岁!”这声万岁不明白他们是怎样喊出来的。他们竟然不明白耻辱!鲁迅写道,这声欢呼是每一次枪毙都有的,可是在他听来,却异常刺耳。

文中还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的便不是自我的本事了……”此话让人十分愤怒。想到以前的中国是出于底层,我就感到即悲伤,又气愤!

这本书写了鲁迅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一些趣味、悲伤、气愤的一些事。十分的真实。

文中有些外国语言,我想,因该是一些专业术语喝一些人的名字。

在书的导读部分最终一句写道:作品的语言清新、朴实,亲切感人,是现代回忆 散文 的典范之作!

没错,这本作品的确是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

《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300字5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鲁迅先生一生都在用笔做武器,《朝花夕拾》就是他笔下山梁的结晶。它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嘴脸,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

鲁迅在那个年代已经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了,恶吏军阀听到他的名字都会闻风丧胆。或许有人会说他不值得,**的旧社会没有因他而改变,而他却落得长期积劳,最终得肺病而死。但他却强大了当时每个爱国人的内心力量,他批判,他抨击,他没有改变当时的现状,但他却击碎了**社会的灵魂。他敢于去拼,用笔去拼,震撼人们,触到了人们的心灵。

那一篇篇文章,在以前是给予旧社会的迎头痛击,此刻就是文坛上永远的瑰宝。鲁迅这个名字将永远刻在我们的心中。

《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300字6

鲁迅写的东西。很有感觉,那种好像你曾经历过的那件事一样的带入感非常强,比如:猫狗鼠一样。

首先狗和猫是天敌,而猫和鼠又是天敌,三个天敌到一个共同的话题里来就已经很能把人带入进去,比如说猫本来是一种温和的动物,但真是这样吗?在鲁迅的笔下,猫很残忍。把老鼠折磨死,与狗直接把猫咬死相比,明明都是死,你在想着有什么?其实猫代表了那些表面看似温柔而并不温柔的人们,猫追老鼠,更像是那些衣冠整洁而内心鸦恶的人而老鼠是那样弱小的人,每当一个猫把一个猎物玩到极致时,便会把它吃掉,这些大家都知道的,那狗代表着什么呢?答案是欺弱怕强的家位但是别人比较忠诚,而狗专门而把猫像猫这样的人,而把猫一只咬死。

在狗猫鼠中,猫是最难的,而狗是最好的,各个地方都有生物圈,而鲁迅这里讲的是道理。

《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300字7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让我重新认识了鲁迅先生。这位对中国文学史有重大贡献的“民族魂”。

这本书是鲁迅先生著名散文集,分成了“朝花夕拾”、“荒凉中的自语”、“匕首与投枪”三部分。写了在鲁迅先生眼中不一样的事情。

这一篇篇散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无常”。无常是一个民间神话人物,他活泼诙谐,不像其他鬼怪那样恐怖。无常还是个异常有人情味的鬼。有一次无常去“勾魂”的时候,看到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离去那样悲伤,无常顶着被阎王大四十大板的风险,放儿子“还阳半刻”。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无情的揭露、愤怒的控诉、尖锐的批评……鲁迅先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的作品不仅仅属于那时代,更属于所有时代。鲁迅先生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抨击了各种不公平的待遇,让人大快人心,不愧是“民族魂”。

我期望这本书成为大家认识鲁迅先生的一扇窗,让大家认识、了解鲁迅先生,更好地体会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300字8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人到中年时期,在看遍了人间的温情冷暖,亲历了国家的兴盛荣辱后郑重的回忆起自己少年时光后所作。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真挚感人,其中《藤野先生》这篇令我印象颇深。

甲午战争自从中国惨败后,大多日本人都普遍瞧不起中国人,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弱国,中国人也都是低能儿,什么用都没有,因此鲁迅先生在日本 留学 期间,不知遭受了多少次的侮辱,但只有他的医学教师藤野先生例外藤野先生是一位从学术到人格任何方面都令人肃然起敬的医学教授,他不但没有讥讽鲁迅,反而十分关心他的学业,给予他任何帮助与支持以及精神上的抚慰,希望可以将先进的医术传入中国,为中国人民带去温暖,送去希望,他朴素而伟大的品格令人佩服和崇敬。

《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300字9

我们班师生读鲁迅先生的这篇散文,里面很多都是写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我非常喜欢。

里面写的小时候的鲁迅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忽然,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重,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和伙伴们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这些我们也经常玩。

朝花夕拾让我更了解了鲁迅,让我们真正的走进了他,以后我也要多读读鲁迅写的书。

《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300字10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写的一部散文集,这部散文集不仅描述了鲁迅先生 儿童 时代的生活环境,还有鲁迅先生对那时社会无比黑暗的揭露与批判、讽刺。

在猫狗鼠中,鲁迅先生借着动物讽刺了那些所谓的名人教授《24孝图》中描述了封建社会的孝道,那孝道不顾人命,同时也讽刺了《24孝图》作者的愚昧无知,《无常》中描述了封建社会中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者,父亲的病中揭露无能医生故弄玄虚害人的事情…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童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时也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表现了鲁迅先生对艰苦劳动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告诉我们不要再回去那让人受苦的社会,更表现了对阻碍人民前进、折腾人民、损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让我们了解历史,感谢美好生活的由来。

《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10篇相关文章:

★ 《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体会16篇

★ 名著《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精选10篇)

★ 《朝花夕拾》读后感10篇

★ 读朝花夕拾有感心得体会10篇

★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感悟十篇

★ 《朝花夕拾》个人读后感心得5篇

★ 《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感悟5篇

★ 《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 《朝花夕拾》个人读后感心得6篇

★ 《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6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e0527ff43f5dcd963bc29aa7b5223b2";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removed].insertBefore(hm, s); })();

10.本文是为怀念陈寅恪先生而写的,然而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旁听冰心先生一堂课的情形,为什么?

答:

11.请简析第2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答:

12.请分条列出陈寅恪先生值得我们珍视的个性特点;然后就其中一点结合原文作简析,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见解

WiseMedia

答:

10.①描写冰心先生一堂课的情形是为了给下文描写陈寅恪先生上课的情形作铺垫;②用一次“不太顺利”的旁听经历来反衬陈寅恪先生的课给作者的“如坐春风”之感,给作者“无法比拟的享受”;③展示了两位**不同的形象、风格。

1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寅恪先生授课曲折有致,引导学生解决一个个疑难问题,最终获得真知的过程,从而突出了先生授课艺术的精湛。

12.第一问:①寅恪先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②寅恪先生朴实无华的性格特点;③寅恪先生对后辈真诚细心的提携爱护;④寅恪先生非其道不取其财的耿介性格;⑤寅恪先生精湛的授课艺术。

第二问:寅恪先生名扬海内外,但衣着朴素,走在人流中毫不起眼,体现了朴实无华的个性,更受人尊重;当今演艺界、学界一些稍有名气的人,处处追求前呼后拥、闪亮登场的排场,反而有损形象。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