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700字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700字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6
  • 发布时间:2024-05-12 09:15:17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探讨的,正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人生?人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谈及哲学,首先应该明了的,不是为什么要学哲学,而是什么是哲学。只有清楚哲学的含义,才能进一步去学习它,
内容详情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探讨的,正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人生?人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谈及哲学,首先应该明了的,不是为什么要学哲学,而是什么是哲学。只有清楚哲学的含义,才能进一步去学习它,去理解它,去运用它,从而让它与人生达到融合。

什么是哲学呢?

傅佩荣在《哲学与人生》中所解释道,哲学的含义,是“爱智”,即爱好智慧。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爱,是指温和而理*爱。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以温和且理性的态度去思考哲学,这样才能更清晰地明白和体会到哲学的含义。

与此同时,爱好智慧的含义,也应当重视。爱好智慧强调的是追求智慧的过程,而并非拥有智慧。希腊社会有一句话,“哲学起源于惊讶。”哲学所重视的,是不断思考,不断追求的过程,“爱智”,要求我们不停地质疑余询问,永远等待着接受惊讶。追求智慧是个提升自我而使人满足的过程,那么,本身是否是一个智者,也没那么重要了。

进一步思考,如何去追求智慧呢?《哲学与人生》告诉我们,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是保持好奇。人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难免受到周围文化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被灌输各种意识,因此,我们对美丑的评价,对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基本是一样的。当所有都一样的时候,如何创新?社会如何发展?这个时候,哲学的作用便能显现出来了。哲学让人保持好奇,去思考,那些我们所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否真的就应该如此?是否还可以改变?是否还可以更好?

追求智慧的思维方式应当是理性的反省。周围环境和过去的岁月所带给我们的经验,是丰富的,同时也是泥沙俱下的。我们不能对外界所有的一切信以为真,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质疑自己的一些不知何时就已经被固化的观念。理性反省最好的方式,是要有整体观点。在日常交谈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观点相同交谈甚欢,观点相悖终止话题,或者背地里相互使绊。

奇葩说是近年来很火的辩论类的综艺节目。辩题是抽签决定的,很多时候辩手需要捍卫的,是自己原本并不认可的观点。陈铭说:“辩论最有意思的,是需要不断地切换,不断地放下过去,把那个最认真坚定的东西换到一个新的领域中,然后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天空打开了。”精神世界,价值世界的追求,永远是百花齐放的。改变固化的思维,用理性的反省去追求智慧,这就是哲学。

哲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与方**的统一。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有明确的知识点和运用方法,但它以具体学科为基础,是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推动哲学发展,反过来,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

由此,哲学的含义和重要性便清晰起来。由此,人为什么要学习哲学,也就不言而喻了。

人生哲学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最近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这位教授在大学开设“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17以来座无虚席,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通俗易懂,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后颇有感触,摘抄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太精辟了!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先讲这句话“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那么这句话和上面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现代人都讲究快乐,做什么事都是以是否快乐为前提。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在于程度。”——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使我联想起前不久在电视上曝光的那位从事教育工作的硕士生硬闯红灯,不听劝阻并阻挠民-警执法,还故意推桑民-警,最终被治安拘留的事件。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学文化、硕士生、博士生,哪怕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这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学历或教育程度,不能说明这个人的人品是按照学历排列的,博士生的学历最高,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人品一等。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古人说,君子要三省吾身,其一就是“传不习乎?”意思就是,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了么?显然,那位硕士生肯定没有学到实处,更不知道她是怎么教育别人的,中国的教育如果都落在这等人身上,后果真的很可怕。

 我从小是被我外婆带大的,我外婆有七个儿女,只有我外公一人养活全家,可以说我妈从小都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再说我外婆也没什么文化,最多只能看看报纸而已。但她经常和我说,人要穷得有志气,不要随便要人东西,说话吃饭都要讲礼数,当时虽然小,不能全懂。要知道,一个大人的言行举止对于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具有深远意义,甚至可以影响成年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时间的长短,而是活得有没有意义。意义是指”理解的可能性“。”——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甚至有点老套,不过往往越是在老套里越能发现精髓的东西。随着基因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的寿命可以长得无法想象,活到一两百岁算是年轻的。有一个问题却不能忽视,这样活着有没有意义,如果仅是生命的延长,意义何在呢?意义是什么?生命又是什么呢?(人生感悟 m.taiks.com)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哇!是不是头有点晕了,不错,不要说你晕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被这些问题搞晕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也就是意义的结果,而在于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意义就没有意义。意义在于过程。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一个人在念中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是要考大学;念大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则是要顺利毕业或继续深造。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这个意义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无法达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内向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达成一种最高的、圆满的境界。”——摘自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很少人能达到圆满的境界,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么!只有人才会有这样的提问,才会有这样的终极思考,动物不会,这就是动物与人最根本的区别。

活法68-70页迷惘时的航标-“人生哲学”读后感

孩子们在打球时,我就捧着《态度》,坐在一旁看。不知不觉,第一章看完了。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值得我好好品味:乐观、幸福、**诱惑、成功、最好、好习惯。下面我上面这几个关键词,说说我的感受。

乐观

书中言:乐观的人生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1)快乐和财富多少关系不大,它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2)让孩子在和谐产生快乐。(3)快乐是来自天性的释放。(4)快乐更多来自内心。

作者建议:首先不断接受教育,与时俱进。其次有理想并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然后与人相处共事,尽可能互相尊重,互相包容。最后看透人生,随着年龄的成长,许多事情都要学会看透。

我的感悟:真正的乐观,依《态度》所言,是人类最高尚、最纯洁、最普遍、且与快乐最不可分的情绪——仁爱。《论语》说:“仁者不忧不惧。”同时,乐观也是信心观,对自己有信心,对他人有信心,对法则有信心。

幸福

关于幸福的来源,作者的观点是:1.生命的基因能够传承和延续,有时间多陪伴家人,孩子。这种幸福并非工作中的成就就可以取代的。2.人生是一条河。一条河的水量由它的长度、宽度和深度三个因素决定的。3.只要我们对世界有正向的影响,也就会由衷的感到幸福。

我的观点:幸福的特征就是心灵的平静。如实现一个愿望,达到一个目的,爱一个人,被人认可等等都是一种幸福。通过努力,就可以创造幸福,幸福并非遥不可及。

**诱惑

书中所述:抵御诱惑最根本的方法是有一个长远的大目标。这个目标要有意义,让你愿意为之努力。因为它很大,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于是你的关注点和精力都聚焦在这个目标上了,渐渐就会对玩电子 游戏 这样的诱惑失去兴趣。

我的体会:世间百态,物欲横流,不为诱惑所动,不为攀比所累。面对着诸多的诱惑,怎样才能把握好自己,怎样才能不会因此而迷失自己?时代在发展,生活在继续,只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追求,不断地去努力,去追求,人生才会越来越精彩!

成功

作者分享:练习一种技艺,更多的是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知道怎么挑战自己,做一些自己不太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时间长了,做事情就不会仅仅是随性,而是有目的,有主动性了。

我的观点:成功不是由事件决定的,而是由细节决定的。成功是自信之上的自信,是人生某一目标的达成,是自己实力与信念的展现。

最好

作者分享:很多时候,一些人无所作为不是因为不想做事,而是一根筋地追求最好,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很多时候,一个完美的结果需要完成很多改进,而不会一步到位。

我的观点:事事要求最好,其实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样的人,做事情往往喜欢一步到位,达不到最好,宁愿不做。这本身就是一种有问题的态度,完美主义者是人类的天敌。因此,我想做事情时,只要想着把事情做得更好一点就足够了。

好习惯

书中所述:人的运气首先由环境决定的。撒切尔夫人所说,从做每一件小事开始,慢慢形成习惯,习惯塑造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

比如,做数学题时,字迹写得潦草,最后连自己也看不清,5抄着抄着就变成了3。在纸上写得密密麻麻的人,考试回过头检查的时候,找一个数字、步骤或者公式,半天找不到,眼见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人就难免紧张慌乱,能做出来的题也难免做错。

我的观点:好习惯的建立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很重要,每个人都应该用新的好习惯去替换掉坏习惯,教书育人也不例外。

人生中每个阶段都会出现迷惘期,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都会被一些琐事被牵绊,从而使人处于困惑,不理解,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但只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也能对每件事做出合理判断!像老先生文中说的一样,我们抉择和行动的判断基准就是我们平时经验和实践的原理原则,他也用了他的亲身体验阐述了这一道理!在企业遇到困难时,没有慌乱而是冷静的思考方案,最终通过不断的探索走向成功,能做到如此唯有坚定的信念以及强烈的欲望才能够。就如同航帆一样,尽管中途会有大风大浪,但只要你确定目的地,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因为你会为了目标想尽一切办法!再来就是老先生有提到要把他人利益放在首位,这让我想到一句话: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以无私换取自己的自私!人都是相互的,就像师傅带徒弟一样,要是能把自己的本领教下去,不仅成就了别人也能将自己升华,因为在教的过程中自己也在重温并巩固,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