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参加支教,不用交钱。
二、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以改善中国贫困地区教育现状。
支教,分为官方、非官方两种。
(一)官方支教途径:
1、应届毕业生,有三种方式:
(1)参加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个计划是从2003年开始的。
(2)参加由本省组织的志愿者支教活动,由各个省仿照团中央的西部计划而在本省开展的支教活动。由本省团省委负责。
前到上两种支教的学生,**会按支教年限,退回学生的学费。
(3)参加本校组织的研究生支教团活动,一般是支教回来后就读研,这个自己得向所在的系院咨询。
2、在职的人员,可以参加团中央的“扶贫接力计划”,一般是服务半年至两年。
(5)如果有一定的条件,自己可以找个在西部的贫困学校来实现支教。
(二)非官方支教途径
由个人发起的自组织,也称为草根组织。
目前主要由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提供平台进行整合。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主要负责支教和助学信息的收集、核实、发布、宣传、以及统筹工作。
非官方支教的方式:
1、由需要老师的学校或知道某学校需要老师的人,自行在网上发帖,招募支教老师,提供一定补贴。
2、常年组织招募、培训、派遣到定向支持村小的社会团体。提供意外伤害保险、每月补贴、教学支持。如好友营支教、大凉山起航公益助学、天使支教、吉林省青少年之家爱心学校。
3、依托大学社团发起的短期或假期项目,时间几天到一个月不等,重在体验生活。
一般来说,志愿者一般是没有工资,不取报酬的。做核酸时的志愿者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自己申请当志愿者的,他们是没有工资报酬的。比如在i志愿平台申请的志愿。另一种是单位派出当志愿者的,他们是有工资报酬的。**从各个医院抽出大批医护人员,渗透到每个社区,协助进行核酸检测。他们的工资报酬通常由原单位负责。
什么是志愿者呢?志愿者,英文名:Volunteer。联合国给出了一个定义: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就称志愿者。中国**对于志愿者给出了更加细致的定义即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加相关团体,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在非本职职责范围内,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活动的人。
根据上面的定义,我们知道个人自愿申请当志愿者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服务社会公益事业,不谋求任何金钱及相关利益的回报,他们致力于免费、无偿地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样疫情防控的当下,协助核酸检测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核酸检测简单而繁忙,也许我们会抱怨、会挑毛病,但如果你深入参与其中,便会对这份工作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少一分抱怨,多一份理解。北风凛冽,冬日里医护人员进行消毒后双手冻得僵硬通红;炎炎酷暑,夏日里医护人员在隔离服中憋闷得喘不过气。或许我们不能直接参与核酸采样、检测,但是在核酸现场维持秩序、卡口值守等等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一点一滴众志成城,自愿凝聚磅礴力量,疫情终会过去,静待春暖花开!
如果你被录取为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志愿者,中央财政按照西部地区每人每年3万元(南疆四地州、**每人每年4万元)、中部地区每人每年2.4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含工作生活补贴、社保等),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体制结算方式拨付省级财政部门。
西部志愿者的产生,源于2003年团中央实行西部计划,在各大高校招募毕业生到西部基层进行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基层法律援助等多种职位,对西部进行人才职员,所有参加西部计划的毕业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西部计划志愿者。
志愿者是自愿参加社会公益服务,不是职业,因此志愿者是没有工资的。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志愿服务条例》
第十四条
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可以根据需要签订协议,明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约定志愿服务的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等。第十五条
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与志愿者的年龄、知识、技能和身体状况相适应,不得要求志愿者提供超出其能力的志愿服务。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通常志愿者是自愿参加社会公益服务,不是职业,因此志愿者是没有工资的。而且我国志愿者定义: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加相关团体,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在非本职职责范围内,合理运用现有的资源,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活动的人。志愿者,所谓自愿,应该是在时间精力能力都允许的情况下,自发而起的行为。如果用钱来衡量,则失了自愿者这个团体的意义。每一个志愿者,看中的不是金钱和名利的回报,而是无私的奉献,正如雷***所说的: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那么你能够获得的远比工资要更多。
虽然志愿者是没有工资的,但是志愿者也需要一定的生活开销,从事志愿者工作,一般组织单位会发放补贴,比如对一些时间较长路程较远的志愿活动,志愿者会有一定的食宿和交通补贴,各单位和各地区的补贴标准略有不同,志愿者有了一定的生活补助,生活上得到了保障,才可以持续进行志愿活动。例如,我自己在春运期间会参加的广州东站志愿者,会提供80元/班的补贴,而且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防护物品和午餐。
但并不是每个志愿者活动都是有补贴的,这个是按照当地志愿者服务机构视情况而做调整的。一般来说,单次发放的补贴额度也不会太高,所以也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高得太离谱,超过当地规定的劳务费最低水平(比如800元),可能就涉嫌变相发放劳务费,税务部门可能会审查。所以,大家还是不要打通过做志愿者来赚钱的想法啦。
虽然没有工资,但还是希望大家都能踊跃的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用自己的能力,为这个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不给钱。
志愿者是自愿为社会服务的,是公益性的,所以是没有工资报酬的,全凭个人意愿。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定义,志愿者指的是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因此志愿者没有工资,但是对于一些时间较长,路程较远的志愿活动会有一定的食宿和交通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