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余华之前小说的人来说,可能在除了思考小说中“文城”意义之外,还会对《文城》在余华系列作品中的“地位”感兴趣。90年代以来,余华已创作了五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等。
虽然这两本书我都读过,但是我还是想推荐其他的几本书吧,关于余华老师所写的。下面介绍这三本书《兄弟》,第七天》《文城》。
1.《兄弟》人物简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小镇重组家庭中的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上半部分解释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性的泯灭,下半部分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性在社会中的扭曲与抗争。
读完之后的感受是最近花了一点时间撸完了余华的《兄弟》,读完之后不知道该如何做评论,三言两语又怎么能说尽那个时代的辛与酸。在朋友的嘴里,听到那个时代给他的祖辈带来的心有余悸,我想,大概是梦里还是宋凡平的满脸的鲜血,时时刻刻醒来,四周仍然是旧时的记忆和场景,不知今夕何夕,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还活着。看文章的过程中,看到宋凡平和李兰结婚的时候,有人评论“当时有多幸福,事后就有多惨。”那种美好而细水长流的感情,我想无论是在那个时代,还是在我们这个时代,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想,有一个人陪我散步,有一个人陪我买菜,有一个人,看到我的伤和痛,不嫌弃,陪我很久很久。但是,我只有一个人呢,望着我悲伤的过往和白茫茫的未来。
2.《第七天》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一个叫杨飞的人死去了,但他的灵魂似乎还没走远,他接到一通电话,殡仪馆的人抱怨他火化迟到,而即将被火化的竟是杨飞自己……他在去殡仪馆的路上经历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件,以及与生前亲友的爱恨离别。生活的不易、爱情的曲折、亲情的温暖……让活着的人无从找寻出口,只能在死后的世界里得到和解与救赎。
个人评价实话,这本书我是路过书店顺手买的,但是看的时候令我大为震撼,全书用一种轻松平淡的手法进行叙述,荒诞与现实交织,瞬间从虚幻的世界被拽到人世间,余华老师的精神世界真的令人钦佩,也许就是因为这个世界太现实,我们需要一些催眠来逃避现实。
3.《文城》本书简介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文城和文城补,一个以林祥福为主线,一个以小美为主线。家庭阔绰的林祥福,家有百亩良田,又有精巧的木工手艺,本来可以安稳度过一生,遇见了小美一切都变了。小美无缘无故的出现,又无缘无故的消失,并顺走了一半家产,之后身怀六甲回来生下女儿又再一次消失,林祥福带着女儿林百家去所谓的文城寻找小美,后来发现并没有文城,最后在溪镇落脚,在陈永良的帮助下找到立足之地并成立木器社,眼前事业稳步发展,不料时局动荡匪患无穷,商会会长顾益民被土匪劫去索要枪支,林祥福在送枪支的过程中被劫匪杀害,最后由田家兄弟把遗体送回故乡,落叶归根。对于林祥福来说最大的遗憾是最后都没有找到小美,即使曾经小美冰冷的尸体近在咫而他却不在。
个人评价花了将近4-5个小时读完了文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余华的新作,上次读的余华的作品还是5年前,大三读的《兄弟》,《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其写实风格和悲惨程度让我叹为观止,都是一口气读完。我很久不愿意看小说了,因为小说比较厚,看起来时间比较久,但我看过最厚的书,除了《平凡的世界》,那就是《兄弟》。我喜欢余华的风格,也喜欢他的故事。
《文城》这部作品,显然是蕴含着深意的,我也是匆匆读完,只能浅谈一下我的感受。读这本书之前,我没有看它的简介,我是在没有任何剧透的情况下读进去的。
余华的书大多有着这样的特点,读着读着就被吸引进去了,仿佛有股神秘的力量。当然,《文城》也不例外。
总结一下关于这样的书,我其实这种类型的书我看了很多,但我读了,余华老师所写的几本书中,其实我倒是挺喜欢的,尤其是《活着》,《平凡的世界》。余华老师在《****》的专栏里专门写是他们买不起正版的图书,只能买便宜的盗版图书。所以我在大学演讲时说过:如果这个巨大的贫穷人口问题不解决,我的书被盗版是应该的。”正如他所想说的那样,我看了关于他多大的书籍,他是懂得普通人看正版书籍,让他的书籍有了更多的观看。
史铁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史铁生文章秋天的怀念散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史铁生文章秋天的怀念散文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另外,余华的短篇小说《我的故事》与陈军的中篇小说《禹风》、苏童的短篇小说《棚车》(各三万元)获二等银奖。《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
作家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提到自从他的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他丧失了对生活的全部信念成天都沉浸在消极的情绪里自暴自弃不能自拔却忽视了母亲苦苦的安慰不知母亲已经是身患绝症病入膏肓。母亲去世了妹妹推着他去完成了母亲生前未完成的心愿―――在秋天带着他去北海看花于是在一片姹紫嫣红之中作者怀念起他的母亲。
秋纵然美但美得凄凉;秋纵然伤感但又是那么华丽。秋是庄稼丰收的季节也是草叶飘零回归大地的季节。在秋天的风里一位少年静静地坐在轮椅里怀念着他逝去的母亲―――这是一种怎样的一种场景又是怎样的一种依恋啊!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可见作者内心承受了多大的痛苦!而母亲则一直小心地注意着我在一种忘乎所以的绝望中作者对母亲的安慰非常反感母亲也从未放弃过一点一滴能让她的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希望的机会千方百计地宽慰他想方设法地带他去看花去感受生活的生机和希望……这一切都是为了作者―――为了不让他难过母亲任"我"丢一切可以发泄情绪的东西;为了不让他难过母亲不停地抚慰;为了不让他难过母亲对"跑"和"踩"之类与脚相关的字眼十分敏感常常避而不谈;为了不让他难过在即将带作者去看花的时候母亲却再也承受不住病魔的折磨不甘心地去世了。她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与世长辞的时刻依然惦念着自己的儿女这位母亲是多么的伟大!
最后作者的妹妹推着作者去看了花在一片五颜六色的秋花之中作者油然而生出对母亲的深切的怀念和哀思。
这是一篇感人泣下的文章这是一种感天动地的母爱。
记住现在拥有的就是财富千万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知道回忆和珍惜!这应该是天下所有为人子女以及所有人应该铭记体味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