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课文《找春天》中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小朋友 小朋友脱掉了棉袄
小草 小草发芽了
野花 野花开始开花了
树木 树木开始发芽了
小溪 小溪的冰融化了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文中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描写了荷塘的:
小煤屑路──幽僻、寂静;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荷叶的波动──疾如闪电;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薄如轻纱;云天──淡淡的;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树缝灯光──没精打采;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晚春》中写到了哪些晚春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讯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在这首小诗里,韩愈一扫古人对晚春伤感、痛惜的风气,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晚春时百花争奇斗艳,杨花榆荚如雪花一样漫天翻飞的图景.此诗无伤春、惜春之意,却有惜阴竞长之情,读来令人奋发向上,斗志昂扬.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諡“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本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用箔夏天水侧的描述,它显示了快速和紧急的流量;和写文章的状态的升华最后的诗,使全文
场景描绘三峡的山更多的正文,滚动和陡峭的
水景迅速凶猛,美丽和奇妙的苍凉
静夜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静夜写了的景物有:月,星星,村外的树林,天上的云,天河,海雾等。
特点是:
1..这首诗写得宁静、典雅,遣词造句和诗行的组织,都富有古典诗词的风味。
2.在这笔墨空灵的画图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遐想。
3.异国海边的静夜,有着“对月流珠”的鲛人的幻影,这是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的投射。
登岳阳楼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四年级课文九寨沟从一座座雪峰到蔚为壮观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每当天所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三月的薄唇》文章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原来是林微因和徐哥啊 桃花粉色故诗人将其比作靓女之唇 一瞥瞥可能是被风吹落的桃花让感觉她有类人的情感
山中杂诗中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山中杂诗全诗四句描写了山(烟)、竹(落日)、鸟、云。
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本诗通过诗人的观察写出景物,并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附原文:
山中杂诗
作者:吴均南北朝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曹冲称象》是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4课的课文,全文共5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下面和我具体了解一下吧,供大家参考。
曹冲称象课文原文
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课文赏析《曹冲称象》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第一自然段讲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别人送的一头大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大象的来历。
第二自然段形象地描述又高又大的大象,官员们都在议论大象的重量,暗示想知道大象的重量有一定难度。
第三自然段讲有官员想出造大秤的方法,但根本行不通。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提出了称象的方法,分3个步骤: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线;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沉到画线处为止;称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课文用“再”“然后”这两个表示顺序的词,把称象的步骤表述得清楚明白。
第五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曹冲的方法果然可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雪孩子》是嵇鸿作的一篇童话故事,读着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每个人都会感触到雪孩子善良的心地。
二年级《雪孩子》课文
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
兔妈妈要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他和小白兔一起玩。
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兴。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
小白兔玩累了,就回家休息。屋子里很冷,他往火里加了一些柴,就上床睡觉了。
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小白兔睡得正香,一点儿也不知道。
雪孩子看见小白兔家着火了,就飞快地跑了过去。
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
雪孩子哪里去了呢?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语文部编版《雪孩子》课文雪,下个不停,一连下了好几天。
这天早上,天晴了,兔妈妈要出门去。小白兔嚷起来:“妈妈,妈妈,我也要去!”
兔妈妈说:“好孩子,妈妈有事,你不能跟着去。”兔妈妈在门外的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小白兔有了小伙伴,就不跟妈妈去了。
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他玩累了,就回家去睡午觉。“屋子里真冷,赶紧往火堆里添把柴吧!”
小白兔添了柴,把火烧得旺旺的,屋子里渐渐暖和了。他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一会儿就睡着了。
火越烧越旺。哎呀,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小白兔睡得正香,他一点儿也不知道。
“不好了!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看见从小白兔家的窗户里冒出黑烟,蹿出火星,他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
“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
小白兔得救了,雪孩子却浑身水淋淋的。
这时候,树林里的小猴子、小刺猬都赶来救火了。不一会儿,大家就把火扑灭了。
兔妈妈回来了,激动地说:“谢谢大家来救火,救了小白兔,谢谢大家!”
“咦,是谁救了小白兔?”小动物们都说,“真得谢谢他呢!”
这时,救小白兔的雪孩子不见了。他已经化成水了。
不,雪孩子还在呢!瞧,太阳晒着晒着,他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课文赏析《雪孩子》讲述了冬天的白兔妈妈准备出门去找萝卜时,小白兔吵嚷着也要去,兔妈妈堆了一个雪孩子陪他玩。后来,小白兔睡觉时,火烧着了小白兔的房子,雪孩子为救小白兔,奋不顾身地冲进了房子抢救的故事。读着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每个人都会感触到雪孩子善良的心地。
#二年级# 导语《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秋天》原文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原文 秋天
秋天到了,小草黄了,树叶也黄了。一阵阵凉风吹过,树叶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田野里,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棉花吐絮了,露出洁白的笑脸。红玛瑙似的高粱点着头,好像在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
果园里,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水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随风送来一阵阵清香。
打谷场上,丰收的粮食堆得像一座座小山。公路上,运粮食的汽车来回奔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都能听到人们的笑声。
教案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体会秋天的特点,赏析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积累文中词语,感受秋天的美丽。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热爱的追求。
教学准备:
1、学生找秋天,带自己找到的实物来上课。
2、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地妈妈有四个儿女,他们分别是春夏秋冬。每个孩子的到来总会给大地妈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瞧,现在秋姑娘又来到了人间,大地妈妈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二课《秋天》。
2、板书课题:秋天(课件出示课题)
3、一起齐读课题,认识“秋”字,你是怎样记住“秋”字呢?(秋天到了,禾苗枯黄得能用火一点就烧起来了,所以禾+火=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秋姑娘又来到了人间,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2、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然后面向全体学生指导。
3、学生反馈,教师依次板书:
第一个变化:小草黄了
第二个变化:树叶黄了
第三个变化:稻子黄澄澄
第四个变化:棉花洁白
第五个变化:高粱红玛瑙
第六个变化:苹果涨红了脸
第七个变化:石榴咧开了嘴
第八个变化:葡萄水灵灵
第九个变化:枣红彤彤
第十个变化:粮食堆成山
三、赏析美句,感悟秋情
1、看图理解比喻句。课件出示稻子图及句子:田野里,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句子比较:“黄澄澄”换成“**”,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黄澄澄不但写出了稻子金黄而鲜亮的样子,而且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学生朗读,感受句子的美。
课文中这种结构的词语还有哪些?
学生看书反馈。
(水灵灵、红彤彤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葡萄和枣的诱人,清香四溢。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学生朗读,老师指导。
你还能说出一些类似的词语吗?
学生反馈。
再看课件: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说稻子像金子呢?(比喻。把稻子比作金子。它们相似的地方是:都是黄澄澄的)
这样写不仅写出了稻子成熟后田野里丰收的的景象,而且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课文中像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哪些?请同学们一一找出来。
课件出示:
①红玛瑙似的高粱点着头,好像在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把高粱比作红玛瑙。
②打谷场上,丰收的粮食堆得像一座座小山。把粮食堆比成小山。
你能仿写比喻句吗?
课件出示:苹果熟了,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小灯笼。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2、看图理解拟人句。课件出示:棉花吐絮了,露出洁白的笑脸。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说是拟人呢?
棉花是没有嘴,没有脸的,不会笑,写棉花却用了“吐、笑”这两个描写人的动作的词语,赋予了棉花人的行为,把棉花当做人来写的,所以说这是拟人句。这样写,不仅写出了棉花丰收的景象,也从侧面表达了人们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课文中这样的拟人句还有哪些?请同学们一一找出来。
课件出示:
①红玛瑙似的高粱点着头,好像在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高粱会点头、会说话,这是把高粱当作人来写)
②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
仿写拟人句。
课件出示:小鸟在树枝上唱歌。
花儿向我点头微笑。
3、读读这些美句,读出对秋天的喜爱。
课件汇总比喻句和拟人句让学生朗读。
小结:课文中运用了这么多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秋天的美人格化,动态化,具体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理解结构,提炼中心
1、文中写了秋天哪些地方的丰收景象呢?(板书:田野里、果园里、打谷场上、公路上)
2、课文第一段写秋天到了,小草和树叶的变化。老师板书:秋天到了。
第二段写了田野里的丰收景象。板书:田野里。
第三段写了果园里的丰收景象。板书:果园里
第四段写了其他地方的丰收景象。板书:其他地方,打谷场上,公路上。
3、课文中有一个句子是中心句,什么是中心句呢?
课件出示: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它有时在文章的开头,有时是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又在文章的结尾。
它躲藏得这么隐秘,谁有本事把它找出来呢?找的时候,大家还要联系我们课文的题目一起去想,我们这篇课文到底写了秋天的什么呢?哪句话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呢?
学生反馈。
课件出示:丰收的季节真美丽!
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美丽的季节。(板书: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
4、全班一起齐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因为秋天是丰收的、美丽的。
五、拓展延伸,升华中心
1、秋天已经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到了,周围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展示你们找到的秋天。(学生展示实物)
2、老师也找到了秋天,请大家欣赏。
六、作业
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
导语:场景歌是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接下来我搜集了二年级场景歌课文原文,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课文:
识字
①场景歌
一只海鸥,一片沙滩。
一艘军舰,一条帆船。
一方鱼塘,一块稻田。
一行垂柳,一座花园。
一道小溪,一孔石桥。
一丛翠竹,一群飞鸟。
一面队旗,一把铜号。
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赏析:
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场景图中,以歌谣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欣赏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表达方式。
全文分4个小节,每一小节由4个描绘的景物组成一幅场景图。
第一小节是一幅大海沙滩风景图:蔚蓝的大海上,翱翔着白色的海鸥,远处有庞大的.军舰,近处有小巧的帆船,海浪拍打着沙滩。
第二小节是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有稻田,有鱼塘,有一排排的垂柳以及美丽的花园。
第三小节是一幅公园景色图:小桥流水,茂林修竹,鸟鸣山幽。
第四小节是少先队员活动的场面:“红领巾”指少先队员。一群少先队员举着队旗,吹着铜号,开展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清脆的欢笑声撒了一路。
本文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适合打节奏诵读。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把场景歌读熟,然后抓住低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重点,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拓展学生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活跃思维,又可以教给了孩子们一种良好的识字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学生积累,运用量词,仿照课文用量词说一个短语。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本课生字,而且也进行了说话短语积累运用的训练。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经典课文,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年级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原文,欢迎参考阅读!
小柳树和小枣树
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
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小柳树看看小枣树,树枝弯弯曲曲的,一点儿也不好看。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春天,小柳树发芽儿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她看看小枣树,小枣树还是光秃秃的。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又过了好些日子,小枣树才长出了小小的叶子。这时候,小柳树的叶子已经长得又细又长了。她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
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大家把枣子打下来,坐在院子里,高高兴兴地吃起来。
小柳树看看自己,什么也没结。她想:从前我总是说枣树不好看,这回她该说我啦!可是过了一天又一天,小枣树什么也没说。小柳树实在忍不住了,她问小枣树:“你怎么不说我呀?”小枣树不明白,问道:“说你什么呀?”小柳树低下头,说:“说我不会结枣子呗……”
小枣树温和地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
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枣、浅、秃、忍、呗、虽、乘、思”八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课文内容,并懂得道理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看,春天的使者小柳树来了,还带来了它的朋友小枣树呢!(出示课件)说说看,这两棵小树,你最喜欢谁?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小柳树和小枣树的童话小故事,板题,齐读。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字词过关。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生字的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准确。
2、对照小树叶中的拼音把圈出的生字再读两遍,之后同桌同学在生字条里相互指认生字。
3、出示课件检测生字认记情况。
(1)带拼音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
(2)去掉拼音齐读,
4、开火车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三、研读课文,感悟体验。
1、结合课文插图用心默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遇上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2、生自由汇报,师相机引导。
(1)外形方面:
①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一样吗?你能用哪些词说说它们的样子?(相机板书)
②春天的小柳树长得真美,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它的句子吧!(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③师配音美美地范读,并同时用课件演示小柳树的生长过程。
④学生评议后再读。
(2)语言方面
①小柳树确实长得太漂亮了,那么看着旁边一点儿也不好看的小枣树,它是怎么说的呢?
②指导感情朗读小柳树的话。
③读了小柳树的话,你认为它怎么样?
④小枣树长得不好看,是不是就没一点用处,就什么也比不上小柳树呢?(板书:结果实)指导读有关句子。
⑤小柳树会结果实吗?这下小枣树该好好嘲笑一下它了吧?到底有没有?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对话读了就明白了。
⑥同桌表演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后请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⑦评议对话的语气,挑战表演。
⑧读了小枣树的话,你有什么想法吗?小柳树呢?
3、生质疑还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共同释疑。
4、小组交流讨论小柳树和小枣树谁更可爱。
5、全班交流汇报。
四、拓展延伸,总结
1、其实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可贵的是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身边的同学,找找他们的优点吧。
2、谈谈今天的收获。
3、齐读“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
五、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一、两句话,夸夸身边的人。
六、板书设计;
15
小柳树和小枣树
绿绿的
弯弯曲曲
又细又长
光秃秃
跳舞
结果实
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
[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性地学习。在整个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都是采用“读——评——再读”的方式。学生在听完同学的朗读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针对同学朗读中的不足,创造性地加以自己独特的理解,配以动作、表情,朗读精彩纷呈,在这一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互评,不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让学生在初读、互评、再读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展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本堂课中我努力遵循了这一理念,指导得也比较成功。如当学生读到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时,我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小柳树怎么样?小枣树又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接着又让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你是小柳树听了小枣树的话后又会怎么想?会对它说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探究,随后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的内容:你觉得小柳树和小枣树谁可爱?为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同探究,解决疑难。
可以说,在这堂课中,我做到了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呵护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亮出了学生独特的个性。不过,在面向全体,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方面还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力求完美。